古代黄河报汛古代黄河汛情预报及汛期水情递报的方法与制度。为了有效地防御洪水灾害,古代人民重视对河水涨落流势的观察和监测,探讨物候时令变化与河流的关系,对水流按汛期涨落的规律认识甚早。如先秦时《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孟子·离娄下》:“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已具有秋汛的概念。《汉书·沟洫志》“来春桃华水盛,必羡溢”,则是对桃汛的记载。到北宋,对黄河全年12个月的水情涨落,均有详载,《河防通议》及《宋史·河渠志》对此作了具体描述。正月立春之后,东风解冻,故称正月为“解凌水”;二月三月桃花盛开,川流盛长,谓之“桃花水”,四月麦田结色,颜色泛黄,故称“麦黄水”,五月瓜实延蔓,故称“瓜蔓水”;六月,北方上游的山石浊水,有矾腥之气味,并流入河,故称“矾山水”;七月,菽豆方秀,谓之“豆华水”;八月荻草初生,故称“荻苗水”;九月,以重阳纪候,谓之“登高水”;十月,水落安流,复归故道,称之“复槽水”;十一月、十二月,断冰杂流,天寒冻结,故称“蹙凌水”。《宋史·河渠志》还指出:“水信为常,率以为准;非时暴涨,谓之客水。”明代万历时(1573年~1619年),进一步认识到:“凡黄水消长必有先兆,如水先泡则方盛,泡先水则将衰。”即是说当黄河中大量出现水泡时,表示水势正在盛涨;当泡已经消失,表示水势趋落,据此来预估黄河洪水的涨落趋势,这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定性预测。宋代关于黄河12个月汛情的水名,明清以来逐步被集中概括为桃、伏、秋、凌4汛。桃汛发生在三月底;伏汛出现在七八月份;九十月的洪水泛滥称为“秋汛”;冰凌洪水发生在一二月份。黄河4汛的预报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对黄河汛情进行观测并向下游及时报告的措施出现得也甚早。先秦时已使用观测水位涨落的水尺,后称“水则”或“水志”。在河、湖上立水则,宋代已很普遍。北宋时对黄河、汴河等河流的水位涨落都随时上报,并按规定及时采取措施。明代仿照“飞报边情”的办法,创立了从上游向下游传递洪水情报的制度:自陕西潼关至江苏宿迁,每三十里为一站,以每天五六百里的快马向下游报告汛情,下游在洪峰到来前即可预防。清代还曾采用过“羊报”,就是把人员及文报装入“羊皮筏”内,自甘肃、宁夏趁水初涨时,顺流而下向河南、江苏的河工人员报警。这为下游的防洪准备提供了重要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