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古代黄河大堤建造技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黄河大堤建造技术古代建造黄河大堤的施工方法与技术。黄河堤防出现很早,到战国、秦汉时下游堤防已逐步完备。宋元以来,堤工技术已趋完善,并形成专门制度。明清河工专著《问水集》、《治水筌蹄》、《河防一览》、《治河方略》等书则对河堤建造技术作有较明确的规定。主要包括:勘测规划时应注意堤距适宜,黄河大堤一般离河岸1000米~2000米;取土要远,不能伤害堤基,一般最近不少于45米;堤防断面设计,要求堤根宜宽,堤顶宜狭,坡度宜缓;堤防施工时,要选用坚实老土,而且要干湿得宜。土要分层夯筑,每层填土不能太厚,一般为22厘米~33厘米,夯实分别为16厘米~22厘米。清代后期规定,填土1尺3寸(约43厘米),夯至1尺(约33厘米)。夯土时宜用新制石夯,每层土用夯密筑一遍,然后用铁尖杵筑一遍,最后再用石夯筑平。在施工组织上,严格责任制,堤段逐一编号,各有专人负责,以便统一考核。筑堤完工后,由负责官员对河工质量逐段验收。明代已采用类似现代的锥探和槽探。徐端《安澜纪要》总结为“五要”、“三坚”、“两不宜”,即:勘估要审势,取土要远,坯头要薄,硪工要密,验收要严;堤要底坚、坦坚、顶坚;施工季节不宜在隆冬、不宜在盛夏。此外,如水中筑堤,则应先筑草土围堰,石堤或土堤外护以石工,则应先打桩基,再逐层用糯米汁或石灰浆砌石,条石间用燕尾形铁榫或铁锔等连结。古代黄河大堤高超的建造技术,不但有效地维护了黄河堤防,对今天的黄河水利工程,也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