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蚕具ancient silkworm rearing im-plements中国的蚕桑业,南北朝以前北方比较发达,隋唐以后,南方的蚕桑业亦迅速发展,养蚕工具亦随着改进。到宋元时,南方的养蚕工具已优于北方,尤其是浙江杭嘉湖一带的蚕具更为完备。养蚕的主要工具有蚕座、蚕匾、蚕蔟和给桑除沙分箔的用具和修整桑树,采收桑叶的桑斧、桑剪等。 蚕座 《礼记》中说“季春之月……具曲植籧筐”。郑玄注“所以养蚕器也”,王祯《农书》解释说“植即槌也”、“曲即箔也”,并列举构成蚕座的三个部件,即蚕槌、蚕椽、蚕箔。大致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北方即用这种由槌、椽、箔组成的蚕座养蚕。北方蚕农在将要养蚕的时候,在室内竖立四根称做蚕槌的柱子,槌上架几层称作蚕椽的横木条,每层蚕椽铺上用芦苇编成如帘状的蚕箔。箔上养蚕。这样的蚕座固定在室内,不能任意移动,蚕事结束后拆除。最初南方农家养蚕可能也用这样的蚕座。大约到宋代,南方农家已不用槌椽箔而改用蚕架、蚕篚或蚕盘。王祯《农书》中说: 蚕篚用竹编制而成,“圆而稍长,浅而有缘。”蚕盘呈长方形,以竹或木片为框,芦苇编成的席作底。明清时代,太湖地区蚕农用的是蚕篚,而不是蚕盘。蚕篚通常称为蚕匾。蚕架用四根木柱构成,柱上装有10层横档,蚕匾搁在横档上。这样的蚕座,位置可以移动。明清时代,嘉湖一带蚕农又把蚕架改成三足折叠架,不用时可以折叠起来,存放不占地方。历史上,由槌、椽、箔构成的蚕座,发展为蚕架、蚕匾组成的蚕座,再改成三足折叠架。蚕座的改进逐步趋于巧便。 采桑给桑工具 养蚕最重要的作业之一是给桑,在蚕小的时候,用叶不多,主要是直接从桑树上摘取叶片。把采下的叶片运回家去数量不多,用的是手提的箩筐。《诗经·豳风》:“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数量很多时,南方用的工具是桑笼,北方用的是桑网。王祯《农书》中说:“今南方桑笼颇大,以担负之。”桑笼是用篾片制成的大箩筐,通风透气,装叶在内不致蔫萎。嘉湖地区的桑笼,一笼可容纳三四十斤桑叶。关于桑网王祯《农书》说:“先作圈木,缘圈绳结网眼,圆垂三尺有余,下用一绳纪为网底。”因为网口是用木圈做的,纳入桑叶比较容易。网底用一绳结住,解开这条绳,桑叶能很方便地下泻出来。用桑网运叶亦很轻便,缺点是桑叶容易因折叠挤压而受损。 大蚕用叶多,采收的是桑条。运回采收的桑条,用绳捆缚就可以了。可是嘉湖地区有些蚕农为了担运时避免折损桑叶和着地拖泥,因制成担桑凳。《蚕桑辑要》介绍的是凳面长5尺,凳脚斜出凳面2尺,剪下的桑条架在凳上,连凳挑运。 宋元时代,砍取桑条的工具是𠠥刀和砍斧。 据王祯《农书》说: “𠠥刀,剶桑刃也。 刀长尺余,阔约二寸,木柄 一握,南方斫桑、剶桑俱用此刃。北人斫桑用斧。”书中又说:“斫斧、桑斧也,其斧銎匾而刃阔,与樵斧不同。”据此可知宋元时代,南、北方采伐桑条所用的工具是不同的,这可能和树型有关。斫伐乔木桑、高干桑须用斧,砍取中干、低干桑的枝条用剶刀比较适宜。从乔木桑,高干桑上采收桑叶、桑条还必须用桑梯、桑钩等工具。到了明代,嘉湖地区蚕农又创制一种比普通剪刀厚实犀利的桑剪,剪取桑条,一般不再用剶刀了。 用桑叶喂蚕,蚕小的时候必须切碎,王祯《农书》中列有切桑刀和桑砧等几种切叶工具。书中说:桑砧“截木为碢,圆形、竖理切物。”实际上就是厨房中用硬木制的砧板。切桑刀必须十分锋利。用钝的刀切叶,不但切时费力,而且将使桑叶中的水分流失较多。嘉湖地区蚕农为保持切桑刀的锋利,不用木砧,而用麦秸或稻草,除去枯叶,然后理齐箍紧,截成厚约4寸,直径尺余的圆砧,两面截平,称为切叶砧。在这样的砧上切叶,不损刀口。 用切碎的桑叶喂蚕,如果手撒,未免厚薄不匀,太厚之处容易压伤小蚕。嘉湖地区蚕农常用竹编的小筛,称为叶筛。《吴兴蚕书》中说:“叶筛以细篾编之,圆径八寸、高二寸,眼贵疏,篾须光润,饲小蚕以盛叶,筛之则叶匀。” 除沙分箔工具 养蚕中另一重要作业是除沙分箔。此项作业,在宋元时代的蚕书中称为“抬替”。《农桑辑要》指出: 养蚕较多的人家,抬替工作量大,如果不用工具而用双手操作,难免不把蚕“久堆乱积,远掷高抛”,以致引起蚕病的发生。所以书中特别强调“抬蚕须要众手疾抬”,否则就必须使用工具。最主要的工具是蚕网。王祯《农书》说:“蚕网抬蚕具也,结绳为之,如渔网之制,……沃以漆油,则光紧难坏,贯以网索,则维持多便。”当蚕匾中桑叶将吃尽时,将蚕网蒙在匾上,网上铺新鲜桑叶,蚕即穿过网眼,爬到网上的桑叶上来。当匾中的蚕基本上已穿网而上,乃由两人提起网的四角,移到另一个蚕匾中。原来蚕匾的蚕粪和残叶,则作为垃圾倾除。这种除沙分箔的方法称为网替法;不用蚕网而用双手把一条条蚕检出,称为手替。王祯《农书》说:“网替比手替省力过倍,南蚕多用此法。”他并且向北方推荐网替法。可见网替是宋、元时南方蚕农所创造的替蚕方法。蚕匙、蚕筷是小蚕期除沙分箔用的工具。 蚕至三四眠时都饲养在大蚕匾中,蚕匾搁在蚕架上,蚕架很高,不便在上面进行给桑和除沙分箔等工作。为此嘉湖地区蚕农创制一种饲蚕凳。凳用厚重的木料制成,高二尺左右。凳面凿一圆孔,凳脚左右的两横档间,装一长横档,与凳面平行,此横档上凿一圆形浅穴,与凳面圆孔相对。另外用一根三尺左右长的圆柱,柱头装十字形木架。圆柱通过凳面圆孔,竖立在横档上的浅穴中,十字形木架可以随圆柱的旋转而左右旋转。蚕匾从蚕架上抬下,搁在十字形木架上。蚕匾随十字形木架而旋转。蚕匾的四周都可转至操作者面前,进行给桑除沙分箔等都很方便。 蚕蔟 经过二十多天饲养,蚕已老熟,便须上蔟结茧。《齐民要术》记述的两种蚕蔟,一种是用柴草架空地撒在蚕箔上,使蚕在架空的柴草间营茧。另一种是用大棵蓬蒿秸挂在室内栋梁椽柱上,上下数层,作为蚕蔟,供蚕在秸上结茧。直到宋元时代,北方似仍直接用柴草蓬蒿秸等为蚕蔟。大概因为北方春季较少下雨,北方蚕农常把蚕蔟设于室外。据王祯《农书》记载,北方室外蚕蔟有圆蔟、横蔟两种,前者形如圆亭,后者像长形的草棚模样。用木材撑持,顶上用苫席覆盖,四周用苫席围护。内部均匀地遍插蒿秸,使蚕在蒿秸上结茧。用蒿秸不经加工,即作为蚕蔟,甚为方便。清末民初,有些地方仍用棉花、油菜、竹梢等秸秆为蚕蔟。例如四川有些农家用竹梢为蔟。竹梢分枝较疏,则将甘薯藤蔓缠绕其上,使更适用。明清时代嘉湖一带蚕农则用稻草扎为蚕蔟,其形式分为伞蔟、墩蔟两种。制作简易,效用则比直接利用植物秸秆,不经加工的好得多。至于后来江浙农家普遍采用的蜈蚣蔟,大概是从日本引进的。珠江三角洲农家用的蚕蔟,称为花蔟,系以竹篾编成,坚牢耐用,是古代广东蚕农根据当地特定条件所创制的。 养蚕用的各种工具,从养小蚕时用的蚕匾,到蚕老熟后用的蚕蔟,有不少是浙江嘉湖地区农民创制或改良的。宋元时起,嘉湖地区的蚕桑业日趋兴盛,促使这地区蚕农创制和改良蚕具;先进的养蚕工具反过来又推动这地区蚕桑业的发展。明清时代各地提倡蚕桑时,常常采用嘉湖地区的养蚕方法,也仿制嘉湖地区的养蚕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