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治河方略和成就中国古代治理黄河的方法、策略及成就。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一直是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黄河曾经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但由于黄河多沙、善淤、善徙的特点,洪水泛滥成灾,也给下游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因此,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重视治河方略的研究和制定,并把它视为中国水利事业的关键所在。 先秦时期对黄河洪水的治理,可追溯到原始氏族社会时期。传说中的尧舜时代,曾先后推举共工、鲧和禹负责治水。共工用堙堵的方法,修筑简单的堤埂,抵挡洪水的侵犯,一度取得了成功。而鲧仍沿用共工的老办法“障洪水”却招致失败,受到了制裁。舜继位后,起用鲧的儿子禹来主持治水工程。他采用“疏川导滞”的方法,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把洪水引入已疏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汇入渤海,取得了成功。大禹治水的传说及方略,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时周灵王的太子晋曾总结了禹治洪水的成功经验,提出了防治水土的重要原则,即要充分根据自然条件,顺应时间变化,尊重前人的经验教训和百姓的合理建议,使川畅其流,泽蓄其水,薮能更多的生殖,平地得以开发,河水顺归大海。《尚书·禹贡》篇则包含了对战国以前治水的经验、采取的措施及水土治理状况的描述和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争霸,为了扩大疆土,防御洪水,黄河下游各诸侯国纷纷修筑了以邻为壑的堤防。相传齐桓公曾将黄河入海的九支河道填塞了八支,以扩大疆土。《左传》襄公十八年(前555年)记载齐国济水南岸有堤防,赵、魏与齐以黄河为界,齐地较低,在东岸离河25里筑堤拒水,赵、魏也在西岸离河25里筑堤防使河水西泛。战国时魏国的白圭善于筑堤治水,曾受到韩非子的称赞。《管子·度地》篇中,对筑堤的时节、施工方法、组织和工具配备都作了详细的记述。秦统一六国后,战国时期各国分管的黄河得到统一管理,整个黄河堤防也随之连接起来了。 古代治河沙方略 中国古代治理黄河等河流泥沙的方法和策略。黄河是世界上输沙量最多的河流,其善淤、善决和善徙的河性,无不与多泥沙有关。因此,治理黄河,兴利除害,就需要解决黄河的泥沙问题。 西汉哀帝时(前6年~5年),贾让在他的治河中策中,主张在黄河下游的冀州一带“多穿漕渠”,在平原上形成渠道网,既可分流,又可灌溉、通航,其中包涵有多开沟洫以治河沙的内容。最先认识到黄河泥沙危害性的是张戎,他在汉平帝元始四年(4年)指出: 黄河 “一石水而六斗泥” ,挟带有大量的泥沙。由于上游、中游引水灌溉,使下游河道在春夏干旱时水量减少,泥沙淤积,河床增高,决溢严重。因此,他提出应该保持河水有较高的流速,停止上游、中游灌溉引水,依靠河水自身的冲刷力排沙刷槽,以达到消除河患的目的。这种 “以水排沙” 的主张影响甚远。到了明代万历初年(1573年),总理河道万恭提出了 “束水” 令水 “急而骤” ,以利排沙的主张。继任的潘季驯进一步提出了 “束水攻沙”的主张和措施。 为了治理黄河的泥沙,变害为利,古代人民采取了许多有效的工程措施。(1)淤灌造田。利用河流泥沙放淤造田,改造盐碱地及以泥沙肥田的起源甚早。相传大禹之时,洪水泛滥,禹疏九河,水退沙留,土地肥沃,播种五谷。战国时期,魏国兴建引漳十二渠大型渠系工程,漳水浑浊多泥沙,人们已有意识地引浑水淤灌及放淤肥田。到了秦汉之时,关中郑白渠也利用浑水灌溉,并利用其含泥沙以 “且灌且粪” 。唐中叶以后,汴渠上每年春末至秋初停止航运,开放两岸斗门放淤或淤灌。北宋称雨后山洪为 “天河水” ,河东路(今山西省)9州26县淤田40平方千米,恢复旧田58平方千米。嘉祐五年(1060年)曾总结成《水利图经》2卷。熙宁时大放淤,遍及黄、汴、滹沱、漳河等流域。明清时期,淤灌相继,北方各省东至山东,西至甘肃,均有淤灌造田之举。(2)治沙浚河。以清除黄河河道泥沙,使河流顺畅的治沙活动出现得也很早。到了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万恭和潘季驯明确认识到束水攻沙的重要性,建立了以束水为目的的一系列堤防工程,从而使河道稳定,以堤束水,聚水刷沙。为了充分利用大量的黄河泥沙,保护和加固堤防,潘季驯还在前人利用浊水滩地落淤以护堤经验的基础上,更系统地实施了放淤固堤的措施。此外,明代嘉靖时(1522年~1566年),因黄河下游决口严重,一片汪洋,出现了散水匀沙的现象。清人认为,泥沙平铺散布不但不致淤积河道,而且还能肥田。到了清代,束水攻沙、放淤固堤等措施都得到运用和发展。 靳辅、陈潢还继承潘季驯 “蓄清敌黄” 的主张,明确提出 “以清释黄” ,利用较清的淮水,冲淡浑浊的黄河泥沙的浓度,减少沉积,达到冲刷已淤河床的效果。(3)治沙之源。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区打坝拦泥,淤地种麦,以减少河流的泥沙,这是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御史胡定曾提出的可贵建议,可惜未被采纳。另外,陈潢也已认识到黄河泥沙来自 “西北沙松土散之区” ,主张 “源流并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