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古代家蚕饲养技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家蚕饲养技术mulberry silkwormrearing in ancient China中国是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早在距今5000年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流域已开始养蚕(见图)。因为黄河中下游开发较早,所以秦汉时代北方蚕业比较发达。汉末以后,北方常有战乱,大批民众逃到长江流域避难,促进了南方蚕业的发展。到了宋代,浙西杭嘉湖一带,已成为全国蚕桑业最兴盛,也是蚕桑技术最先进的地方。浙西的蚕种常为各地所采用,蚕种孵化前浴种、暖种,饲养期间的给桑、除沙、分箔、上蔟、收茧等一套方法,亦为各地所效法。用近代科学改进蚕桑亦发轫于杭嘉湖。 山西夏县西阴村出土的蚕茧(正反面) 浴种 在蚕种孵化前,古人对蚕种都给以浴种的处理。早在汉代的《尚书大传》中就说:“大昕之朝,夫人浴种于川。”“大昕”指季春朔日,这天早晨,把蚕种在河流中浸洗去卵面的蛾尿、鳞毛、尘埃等污垢,方法简单,后来渐趋复杂,且给这一处理蒙上迷信色彩。例如金元之际的《务本新书》介绍的浴种方法是:“除夕夜用五方草,同桃符,木柤以水同煮放冷,元旦五更浴连”,这样可以“辟诸恶、解厌魅,宜蚕。”不过浴种日期规定在元旦,比《尚书大传》中说的大昕之朝提前3个月,避免了在蚕卵胚子活化的时期进行,这是合理的改进。到了明清时代,嘉湖一带蚕农改用稀的食盐水溶液,或用石灰水,或用桑枝灰、稻草灰淋汁浴种。用这些水溶液浴种,起着微弱的卵面消毒作用。浴种的操作方法,或用溶液冲淋,或将蚕种在溶液中浸泡,浸泡时间,短的片刻,长的数天。历史上的浴种方法在不断发展,浴种目的也不再局限于清洁卵面尘垢,进一步注意到卵面消毒,藉以达到减轻蚕病发生的目的。 古代又有一种天浴,陈旉《农书》说的方法是:“腊月大雪,即铺蚕种于雪中,令雪压一日。”《农桑辑要》说的方法是:“腊日取蚕种笼挂桑中,任霜露雨雪飘冻。”通过天浴,给蚕卵以低温的感受,从而淘汰病弱的蚕卵。这样的处理和用食盐水溶液等浸浴,意义又不相同。天浴固然起着使蚕卵汰弱留强的作用,但给蚕种以很低温的刺激亦不相宜。 另外珠江三角洲对于多化性蚕种常用温汤淋洗,目的在于促进蚕卵孵化,这通常亦称之为浴种。古代没有温度计,温汤的温度高低,全凭操作者的经验。直到本世纪初,蚕业科技工作者才摸清最适宜的温度,并阐明这样处理所以能促进蚕卵孵化的原因。 暖种 一般蚕种卵壳较厚,不能用温汤冲淋的办法促使孵化。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为使蚕卵孵化,常用下列几种暖种方法:一种是室内人工加温。陈旉《农书》说:“治明密之室,不可漏风,以糠火温之,如春三月,然后置种其中。”用砻糠作燃料,火势温缓,发出的热量比较平均。室内温度“如春三月”。暮春三月,长江下游的温度符合蚕卵胚子发育要求。另一种是《农桑辑要》中谈到的用太阳的光热暖种。但太阳光热有阴晴昼夜的变化。所发的温度不能连续平稳。温度忽高忽低,对蚕卵胚子发育不利。明清时代江浙蚕农大多利用人的体温暖种。《吴兴蚕书》介绍的方法是把蚕种用布包好,藏在床上,“凌晨以所盖之暖被覆之,向晚以所服之暖衣盖之”,这是以暖衣暖被之余热暖种。但暖衣暖被之余热有限,如果气温较低,必须另外加温。因此嘉湖一带的蚕农们,很多将蚕种缚在人体的胸背部,直接利用体温暖种。这种方法暖种,缺点在于蚕种始终处于黑暗状态,缚在人体上,湿度太高,对胚子发育都不甚相宜。但方法简便,无须消耗燃料,是适合于当时农家经济条件的暖种方法。 收蚁称蚁 蚕种纸上的蚕卵,经过暖种后孵化成蚁蚕。《齐民要术》说:“初生以毛扫”,又说“用荻扫则伤蚕。”“毛”当指鸟类的羽毛:“荻”是芦苇花。用羽毛或荻花把蚕种纸上的蚁蚕扫集下来的收蚁方法,现称之为羽扫法。《齐民要术》认为用荻花扫集伤蚕,陈旉《农书》认为用羽毛扫集也伤蚕。该书推荐的方法是用切细的桑叶铺在一张纸上,再把蚕种纸翻转覆盖在上面,蚁蚕便自然离开蚕种纸,爬到桑叶上来,这种收蚁的方法,现称桑收法。《务本新书》说:当时北方农家收蚁大多用桃杖翻连敲打的办法,就是把蚕种纸翻转,用桃杖在纸背轻轻敲打,蚁蚕受震,便从蚕种纸上掉落下来,这种收蚁方法,现称打落法。古人迷信认为桃杖辟邪,所以用桃杖敲打。桑收法是最安全的方法。陈旉《农书》推荐桑收法,说明当时长江下游地区用此法收蚁也不普遍,是一种新创的办法。 在收蚁的同时应该进行称蚁,称蚁的目的是为了知道自己所育的蚁量多少,这对安排劳动力和准备桑叶可以心中有数。《务本新书》说,北方农家是把用桃杖敲打下来的蚁蚕扫集后称其重量。这是直接称蚁的办法。陈旉《农书》讲的是间接称蚁。即在蚕卵尚未孵化时称蚕种纸的重量,蚕卵孵化收蚁后,再称蚕种纸的重量,两次重量的差数,就是蚁蚕的重量。很明显,间接称蚁优于直接称蚁。近代蚕农一般都间接称蚁。陈旉《农书》是长江下游的农书,《务本新书》是北方的农书。两书成书年代相差不远,两书所记述的收蚁和称蚁方法的差别,反映当时北方蚕农养蚕不及长江下游蚕农精细。 给桑 收蚁后蚕农的主要工作是给桑。古代蚕书中一般都要求勤饲,尤其是北方的蚕书,对稚蚕期更强调增加给桑次数,这大概因为北方天气干燥,细切的桑叶容易蔫萎的缘故。增加给桑次数是符合“多回薄饲”原则的。 在蚕的一生中,什么时候该多喂几次桑?什么时候可以少喂几次?每次给桑分量多少? 都应该根据蚕的食欲,而蚕的食欲是和它体色变化有关的。《士农必用》说:蚕的体色,“眠起自黄而白,自白而青,自青而白,自白而黄,又一眠也,凡眠起变色,例如此。”书中又说:“饲养之节,惟在随所变之色而为加减厚薄。”可见宋元时代的蚕农已经发现,在蚕的每个龄期中体色起着有规律的变化,给桑可以蚕体色变化为依据,来决定给桑时间和分量。 蚕体色自黄而白变化的时期,正是眠起以后蚕体柔软,消化器官虚弱,食欲尚不旺盛的阶段,所以《务本新书》中说,这时期应该“慢慢饲叶,宜轻掺”。“宜细细饲之”,这样的给桑方法是符合蚕体生理要求的。继自黄而白以后,蚕的体色又起着自白而青的变化。《士农必用》说:“变青则正食”,是蚕田少食期进入盛食期的阶段。这时期蚕的体质强壮,食欲旺盛,必须给以充足的饲料,使其体内积贮较多的养分。《务本新书》说:“若蚕青光,正是蚕得食力,勿令少叶,急需勤饲。”这种说法也是很正确的。紧接蚕体色的变化是“自青变白,自白变黄”。《士农必用》指出:这时期喂叶,“白则慢食宜少减,变黄则短食,谓之向眠,宜愈减。”这时期是催眠期,蚕的食欲逐渐减退,给桑量自应适当减少。蚕的体色变成纯黄色,《士农必用》说“纯黄是住食,谓之正眠”,此时进入绝食期,蚕入眠了。 清代蚕书除沿袭《务本新书》、《士农必用》中关于蚕体色变化的论说外,又增加根据蚕头部颜色的变化来判断蚕的眠起和饷食。 除沙分箔 《士农必用》说“沙燠厚必须抬之”。古人称除沙为抬替,“抬”即除沙的意思。书中又说:不及时除沙则“不胜蒸湿”。古代除沙的方法有下列几种:❶徒手除沙。即用双手把蚕拣出,移到另一箔中,余下的全是蚕沙。《农桑辑要》指出,除沙操作时切忌把蚕“久堆乱积,远掷高抛”,以免伤蚕,为此要求“众手疾抬”,就是说要人多手快地进行。 ❷网除法。徒手除沙既不能草率从事,农忙季节劳动力又很紧,因此古人创造网除法。即蚕上覆网,网上铺桑,蚕经网孔爬至网上的桑叶,然后由两人提网四角,移入另一蚕箔。王祯《农书》曾向北方蚕农推荐网除法,看来此法是宋代南方蚕农所创造的。 ❸糠除法。网除法不适用于小蚕时期。《吴兴蚕书》介绍嘉湖一带二眠以前小蚕除沙的糠除法。嘉湖蚕农每于清明前后,用稻壳煨成糠灰,用绢筛薄筛一层糠灰在蚕上,灰上再铺一层桑叶,蚕从糠灰中穿出登上桑叶,然后连蚕轻卷这层桑叶,移到另一箔中。南方空气中湿度较高,用糠除法,尚有吸湿的作用。元以前无糠除法,此法谅是明代嘉湖一带蚕农所创造的。 蚕农常将分箔和除沙结合进行。在一定面积的蚕箔中随着蚕体的长大而渐形拥挤。《士农必用》说“蚕滋多必须分之”,如不及时分箔则“不胜稠叠”,不利于蚕的健康。据《农桑辑要》记载,北方农家把三两三眠蚕的蚁蚕,孵化后在一张蚕箔上饲养,头眠后即分为2箔,二龄盛食期分为3箔,二眠起身分为6箔,三龄盛食期分为12箔,三眠起身分为25箔,四龄盛食期分为30箔。当时北方蚕箔长约1丈,阔约7尺,以此推算,育蚕后期,蚕在箔中似嫌稠密。古代蚕书中都强调蚕座面积要广,箔上布蚕要稀,而蚕农所以分箔不必过多,可能因古代养蚕,死蚕和除沙时失蚕较多,所以后期分箔可以少一些。 上蔟收茧 三眠蚕经过三眠,四眠蚕经过四眠,最后趋于老熟。同一箔的蚕往往眠起不齐,因此也很难全部同时老熟。对于老熟差参不齐的蚕,最好是先熟的蚕先上蔟,后熟的蚕后上蔟。但春蚕老熟适值夏收夏种农忙季节,劳动力紧张,育蚕较多的农家不可能把老熟的蚕一条条拣出。对于先后老熟蚕的上蔟,《农桑辑要》引《韩氏直说》上记述的办法是:当一箔蚕中有九成老熟,便使其全部上蔟,不再等待。这样处理,在九成的老熟蚕中必有一部分最早老熟的蚕,此时上簇已经迟了。一成未老熟的蚕提前上簇亦非所宜。 对于不能同时老熟的蚕上蔟,清代《广蚕桑说》记载的方法是:当箔中发现有少量熟蚕时,便薄薄铺上一层桑叶,未熟的蚕必然食叶如常,熟蚕则不吃叶,但爬到叶面上,昂首若有所求,此时随手拣出,送上蚕蔟。以后熟蚕渐渐增多,多到拣不胜拣时,就用柳枝搁在桑叶层上,待熟蚕爬上柳枝,然后提出,把爬在柳枝上的蚕送上蚕蔟。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柴诱法”。上述《韩氏直说》中说的是很粗放的上蔟方法,柴诱法是比较进步的方法。关于蔟中播蚕的稀密,历代蚕书都主张稀些。如清代后期的《湖蚕述》中说:“上蚕须疏密得中,与其失之密,宁失之稀。”因为密则容易产生同宫茧、污染茧等,所以大家都认为宁稀毋密。 嘉湖地区在熟蚕上蔟结茧时,蔟下用炭火加温。《西吴蚕略》说,这样可以“成茧速而缫丝易”。蔟下加温,丝从蚕口中吐出即干,即所谓“出口干”,这样的丝品质亦较好。明末的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屯漳等绢,豫蜀等紬,皆易朽烂。若嘉湖产丝成衣,即入水浣濯百余度,其质尚佳,他赞赏嘉湖所产的丝特别优良。他说:“凡结茧必如嘉湖,方尽其法。”其实不单是上蔟结茧嘉湖地区的蚕农最为得法,养蚕过程中的各项作业,嘉湖地区的技术在全国都是最先进的。明清时期,很多地方都请嘉湖地区的养蚕栽桑能手前去指导栽桑养蚕技术。 蚕种的改良 近代中国用科学方法改进蚕业侧重蚕种方面,最大的成就是推行一代杂交种。关于蚕的种间杂交17世纪的《天工开物》中已有记述“凡茧色唯黄白二种,……若将白雄配黄雌,则其嗣变褐茧”,说明当时已注意到蚕品种间杂交能引起遗传的变异。该书又说:“今寒家有将早雄配晚雌者,幻出嘉种。”“早雄”指一化性雄蚕蛾,“晚雌”指二化性雌蚕蛾。这反映当时人们认识到两个品种的蚕杂交所产的蚕种有杂交优势。不过虽然300多年前中国蚕农已觉察到杂种优势,但始终没有有目的地把杂交运用到蚕种生产中来,直到本世纪20年代,蚕业学校和蚕种场才开始用科学方法制成一代杂交种。在此以前中国蚕农自己培育的蚕种,虽也有抗逆能力极强,适应当地风土等优点,但经济性状不理想,而且用传统方法留种,蚕种上常带有病菌和病毒,往往引起蚕病蔓延,影响蚕茧的产量和品质。本世纪用科学方法所制的蚕种,尤其是20年代后期起推广的一代杂交种,性状优良,抗逆能力亦强,博得蚕农的信任而争相购饲。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