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匀苗整枝理蔓thinning and prun-ning skill of ancient China中国传统农业为作物创造良好环境条件,促进其生长发育的重要环节之一。中国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对于作物利用空间和调节营养有着一定意义的匀苗、整枝、理蔓的认识逐步深化,技术操作水平也相应地不断提高。 匀苗 主要包括疏苗、补苗和定苗,兼及除杂去劣等作业。早在公元前3世纪的古籍就已提出庄稼要有整齐行列、肥地不宜密植以便通风及定苗时要留其壮大、去其弱小等原则。以后的农学家们又进一步指出:对作物“稠者锄而稀之”; 疏密不均者“拔而栽之”; 而“稀豁之处锄而补之”。古人匀苗作业常与中耕除草结合进行; 棉苗两叶时就要锄地匀苗,但留苗要密,以防日后缺棵断垄; 再锄时留苗稍密; 第三次锄地即行定苗。但切忌双棵同穴和隔行棉株相对,宜成品字形(∴∴∴)排列,以免“连枝交棵”,影响生育结实。 整枝 指打顶、去边心及无用枝叶。这既有利于调整作物株型,促进作物生长,也可提早获得一定收益。《便民图纂》等文献对摘薹的时间(二月)、部位(中心部分)、作用(促新枝丛生)、效益(子多)写得很明确。宋元以来内地植棉及其整枝技术已逐步发展,《农桑辑要》记载棉长到二尺即去冲天心,旁枝达半尺当摘顶尖,这样便会株壮、花繁、果硕。又古人还指出打尖的时限应按苗情而定,一般在大暑到立秋间,秋后“摘亦不复生枝”了。中国果木整枝的历史也很早。《四民月令》已载:“正月尽二月,可剶树枝。”6世纪后,对葡萄、桑、橘等整枝工作已全面进行。16世纪初已总结出:凡果树“削去低、斜、小、乱者勿令分树气力,则结子自肥大。”桑树整枝的适期,6世纪时的史籍也指明农历十二月为上,正月次之,二月为下。至于修剪对象据13世纪前后的《士农必用》说主要是下垂的“沥水条”;向里长的“刺身条”;并生的“骈指条”和稠冗的“冗脞条”。如修剪得法,则树易得条,条易得叶,蚕不待食,叶以时生,且厚而润。谚云“锄头自有三分泽,斧头自有一倍桑”。明末《沈氏农书》又提出桑树每年要修剪四番,即第二次长叶、插秧毕、七月及冬季各一次。 理蔓 理蔓、翻(或压)藤主要是16世纪后伴随番薯在中国的发展而出现的。早期对藤蔓处理基本上有两种做法:《农政全书》等则主张“延蔓壅节”,使“遍地得卵(薯块)”。而金学曾《金薯传习录》(1594)则提倡“若多雨,须将蔓掇町上,无令浮根匝地”。此后长期实践证明,蔓节生根,虽能多长薯块,但“致瘦芋(薯)本”和“畦中薯亦不长大”。所以生产上大多采取适当翻蔓,防止节节生根,以免“根多而实小”之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