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讽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讽喻fěngyù用说故事、打比方等方法含蓄地说明道理。 讽喻fěngyù〈名〉一种修辞方式,常使用比喻、寓言,用讲故事的方式说明道理:讽喻诗│擅长讽喻。 讽喻比喻之一。与正喻相对。借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达到委婉规劝、启发教育或讽刺谴责的目的。如《韩非子·五蠹》中“守株待兔”的寓言讽刺那些把偶然性当作必然性的愚蠢之人,使人们从滑稽可笑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又如《战国策·齐策一》 中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运用讽喻手法的一个典型故事。邹忌为了使齐威王纳谏去弊, 便以自身受妻、 妾、 客蒙蔽的事实为喻, 委婉地指出威王作为一国之君, 爱王、 畏王、 有求于王的人更多, 因而所受的蒙蔽更大, 更有必要广纳谏言, 去除蒙蔽。 由于邹忌进谏的手法巧妙, 使威王受到启发, 痛痛快快地接受了邹忌的意见,发布了纳谏令,结果使齐国大治。运用高妙的讽喻手法, 能收到正言直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参见 “比喻”。 讽喻 讽喻修辞方式(辞格)之一。一种借助故事寄托讽刺劝谕意义的修辞方式。古人在不便于明说或不容易表达清楚的情况下,往往造出一些寓言故事,委婉生动地表明本意,以期达到劝谕的目的。如《战国策》用“鹬蚌相争”的故事阐明燕赵相斗可能导致秦国坐收渔利的形势;《庄子》用“庖丁解牛”的故事宣扬庄子的养身之道;《韩非子》用“守株待兔”的故事说明“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政治主张;用“自相矛盾”的故事说明“尧、舜之不可两誉”的道理。用于讽喻的故事,由于言近旨远,说理深透,被人们广为传诵,流之久远,多凝练为四字格的成语。 ☚ 移就 示现 ☛ 讽喻辞格之一。即用虚构的故事来说明不便说明或不易说明的事理,借以达到委婉劝诫或讽刺谴责的目的。如《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战国策·楚策》中“狐假虎威”,《韩非子·五蠹》中“守株待兔”等均属此例。 劝说 劝说劝(诱劝) 说 哄怂 耸恿 耸臾勉谕 诱说 开说 ☚ 劝人 游说 ☛ 讽喻 讽喻讽谕 旁嘲 剀讽 ☚ 比喻 假设 ☛ 技法 技法作文造句之法:文法 另见:技巧 叙述 比喻 夸张 ☚ 技法 措词 ☛ 讽喻fěng yù谓委婉劝说。《三国志·吴·阚泽传》:“泽欲~~以明治乱。” 讽喻 093 讽喻辞格的一种。依托寓言、故事以委婉地讽刺、规劝,启发他人或说理的修辞方法。与比喻不同,它必须采用说故事的方式,并侧重于教育或规劝、讽刺。 ☚ 双关 排比 ☛ 讽喻 讽喻fengyu修辞学术语。在本意不便明说或不容易说得明白、形象的情况下,编造或借用故事来寄托讽刺或教导意义的修辞方法。 ☚ 警策 汉语文字学 ☛ 讽喻 讽喻Fengyu修辞学术语。在本意不便明说或者不容易说得明白、亲切的情况下,编造或借用故事来寄寓讽刺或教导意义的修辞格,叫做讽喻。以所采用的故事能否独立存在为准, 讽喻可分为比方式和寓言式两类。1.比方式。编造或借用的故事简短,缺少独立性。例如: ☚ 摹状 夸张 ☛ 讽喻 讽喻以一个巧设的故事为喻体,用于说理、劝导或讽刺的 一种特殊的比喻形式。讽喻可分两类:(1)穿插在正文当中的。如:“鲁迅曾经给我们讲过 一个印度的故事:‘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一匹驴子驮着货物去卖,货卖去了,孩子骑驴回来,老翁跟着走。但路人责备他了,说是不晓事的,叫老年人徒步。他们便换了 一个地位,而旁人又说老人忍心;老人忙将孩子抱到鞍鞒上,后来看见的人却说他们残酷!于是都下来,走了不久,可又有人笑他们是痴子,空着现成的驴子不骑。于是老人对孩子叹息道,我们只剩下一个办法了,是我们两人抬着驴子走。’应该说,这些意见都是善意的,从他们所看到的现象来说,也是对的。问题在于全面的考察。……有主见,能吸取,这就不至于抬着驴子走。”这一种,在讽喻故事的前后常有一些解释说明。形象生动的故事与画龙点睛式的解释说明,互相结合,相得益彰。(唐)《〈门外汉手记〉之七》)(2)独立成篇的。如:“从前,海燕、鸵鸟和企鹅,是住在一起的邻居。后来,由于它们的子孙越来越多,食物越来越不够吃,于是,三个邻居商量着解决食物的办法。海燕说:‘我带着孩子们飞翔,哪儿食物丰富,我就带它们往哪儿飞。’鸵鸟说:‘我带着孩子们练习跑步,哪儿有食物,我就带它们往哪儿跑。’……只有企鹅,为了贪图眼前的便宜,留在原地,它们的翅膀和双脚越来越退化,既不能飞,又跑不快,至今还住在南极的冰岛上。因为食物不够吃,老是伸长脖子,嗷嗷待哺,渴求别人的援救。”(左泥《海燕、鸵鸟和企鹅》)我们把这种独立成篇的故事看做一种文学体裁,称做寓言。这则寓言借海燕、鸵鸟和企鹅的故事,来说明奋力拼搏者生存、懒惰懦弱者衰败的道理。讽喻是一种扩大了的比喻。但是它与一般的比喻不同:(1)一般的比喻是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侧重于说明事物的形象、特征、形状或声音等的相似处;而讽喻则是用一个故事比喻另一件事情,着重两个事理之间的相似。(2)一般的比喻是通过词语、句子来表示,最大到句群,而讽喻,有的用句群、段落,有的要用整个篇章来表现,所以,有人把讽喻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来分析。 ☚ 借喻 借代 ☛ 讽喻修辞格的一种。在不便直说本意或为求说得明白、形象的情况下,采用说故事的方式来表达讽刺和教导的意图。如《吕氏春秋·察今》所记“刻舟求剑”,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的“井底之蛙观天”等寓言故事。 讽喻 讽喻把意思寄托在故事中或借用故事把意思说得更形象、更明白的修辞方法。例如:“蚌方出爆,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 借代 比拟 ☛ 讽喻allegory 讽喻allegory 讽喻parable;allegor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