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 古代中国外交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东方大国很早就与周邻各国发生接触和交往。秦置“典客”(九卿之一)专管对外事务。汉通西域,开辟了从新疆经中亚通往中东和欧洲的著名“丝绸之路”。希腊地理学家在其著作中称中国为“赛里斯”,意即“产丝之地”;中国史书则称罗马帝国为“大秦国”。在古代,中国的东南沿海利于水上交通,西北边地又宜于陆路运输,由于水陆交通的发达,中国遂在1世纪前后,已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汉、唐以来,中国同东、西方许多国家和民族发生平等交往,中外使节、商人、学者、僧侣、旅行家互访络绎不绝,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如张骞通西域、玄奘取经、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等,皆成不朽佳话。著名的中国丝绸、瓷器、钢铁和四大发明等相继传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西方的历算、科学、技术和宗教、艺术等也对丰富中国人民生活和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盛唐时期,中国与日本、与亚洲各国的联系十分密切。唐代的大海船可远航到波斯湾一带。唐朝还把长安、洛阳、泉州、扬州、广州划为对外通商的都市,并在长安设有“鸿舻馆”,专门接待外国使节和管理对外贸易。既增进了各国人民间的友谊,也促进了相互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中国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17世纪中叶以后,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甚至断绝了中外交往,把中国囿于自给自足的、闭塞的狭小天地里,结果导致国力日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