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古代中国出版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中国出版

003 古代中国出版

中国有着极其灿烂的古代文化和丰富的文化典籍,图书出版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商代所刻甲骨以及青铜器上的契刻文字、先秦雕印玺、秦襄公刻石鼓、秦始皇封禅勒石都可看成传世文献。名符其实的书籍最早是用竹简、方版(木质)以及缣帛作为书写的材料,约产生在殷商晚期和西周时期,还处于抄本阶段。秦汉时期,由于雕刻工艺的发展,反刻印章已十分普遍,人们已在木戳和铜范、陶器上印制长达数百字的铭文;到南朝萧梁时期,又产生了拓碑,可将碑刻上面的文献大量复制出来。这些工艺过程虽然不能说是正规的出版,却是印刷术的雏型,产生了早期的印制品。另一方面,书写材料也在发展之中,西汉时便发明了原始的纸张,东汉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完善了造纸技术,纸张的应用迅速推广,到南北朝时,纸质书基本上取代了竹书和帛书,到隋唐,纸质抄本书达到极盛,这从敦煌发现的大量唐写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写本呈卷子形式,最短者2—3尺,最长者2—3丈。由于卷子收展不便,唐末的书籍已由卷轴转为册叶形式。唐中期,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印本书开始普及流行。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咸通九年(868)刊刻的《金刚经》残卷,前有释迦牟尼说经图,刀法细腻,人物传神逼真,使印刷品达到艺术原本和雕版风格的高度统一。北宋时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是印刷史上的重大改进。由于造纸与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印刷出版的进步。宋代官办刻书机构有国子监、秘书监、司天监及崇文院等。地方的各官署、州学、郡学、军学、县学和书院都出版书籍,至于民间的书坊则遍布全国各地,其中以四川、福建、浙江、河南较为发达。到明代官办的刻书由司礼监的宦官掌握,多刻制诰律和经史、文集等书,称“司礼监本”,如《永乐大典》等。明代地方官府刻书也较普遍,各省布政司、按察司、府、县、儒学、书院等也都刻书。私人刻坊集中于江苏、浙江两地,如翻刻宋代和元代的小说及戏曲等。由于印刷技术的提高和书坊之间的竞争,促进了书籍质量的提高。到了清代,大型的图书多出自于官府。康熙十二年 (1673),设武英殿,派翰林院官员管理,专司钦定的经学名著、史学典籍和历代的文学作品。同治二年(1863)曾国藩在南京创办了金陵书局后,各省纷纷效仿,刻书千余种,称局刻本书。清代提倡考据、校勘和辑佚,使一大批学者耗平生之精力从事于编书,清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使许多有才华的人葬身于故纸堆中,但在客观上也使多种古籍得到了充实与完善。这一时期的刻书业比宋、元、明三代更有所发展,官刻的《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为我国古代出版史上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的图书。这时期的民间刻坊出版了大量通俗小说、戏曲、唱本和日用杂字等。清代的武英殿用铜活字印书,为中国古代出版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金属活字版印刷工作。宋、元、明时期民营的出版业一般都兼营出版与发行,从业人员数量均为几十人,所印之书校勘精良、用纸考究,版式疏朗,刻印细致。明代的刻书集中在杭州、苏州、建阳三地;发售则在南京、北京、杭州、苏州,这表明出版和发行已有专业分工。这时期各类书籍开始在市民阶层流传,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出版业的繁荣。

☚ 历史概观   近现代中国出版 ☛
0000531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