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颜面及颌骨周围组织化脓性炎症的总称。感染可以波及皮肤、粘膜、筋膜、脂肪、结缔组织、肌肉、神经、血管、淋巴结及涎腺。炎症弥散时称为蜂窝织炎; 炎症局限时称为脓肿。颌面部正常解剖结构中存在着潜在的筋膜间隙。诸间隙皆为脂肪或疏松的结缔组织所充满。在感染侵入人体,破坏了脂肪与结缔组织以后,间隙中充满着炎性产物,始形成间隙感染。感染可以局限于一个间隙内,也可以循组织结构中阻力薄弱的方向扩散,波及相邻的几个间隙,使颜面、颌间、口底及颈部的间隙感染,相互沟通,甚至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变复杂化而引起海绵窦血栓、脑脓肿、败血症、吸入性肺炎、纵隔炎等严重并发症。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根据不同的病原菌可分为化脓性感染与腐败坏死性感染。化脓性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是链球菌与葡萄球菌,甚至可以是奋森螺旋体、梭状杆菌等混合性感染。腐败坏死性感染的病原菌以厌氧性细菌如产气荚膜杆菌、厌氧性链球菌、梭状芽胞杆菌为主或混合性感染。颌面部间隙感染以继发于牙源性感染者最多见,继发于腺源性感染(颌面部淋巴结炎、涎腺炎及扁桃体炎)者次之,继发于外伤、颌骨骨折或血源性感染者均较少见。
颌面部浅层间隙的化脓性感染,早期局部皮肤有红、肿、热、痛等症状,均较深层间隙感染更为明显,脓肿形成时,触诊有明显的浪动感。腐败坏死性感染的特点是有厌氧性细菌存在。在组织分解坏死时产生大量气体,压迫软组织中血管而使静脉回流受阻,表现出皮肤苍白与广泛性水肿,血管栓塞,营养障碍,组织坏死、分解或出现溶血现象,则皮下有瘀斑或发绀。皮下积有大量腐败坏死组织液或脓液时,可有明确的浪动感。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全身症状,取决于病原菌的毒力,机体的抵抗力以及并发症。一般化脓性感染可有寒战、发热(38℃~40℃),脉搏、呼吸加快、头痛、失眠、食欲不振,全身软弱无力,白细胞总数增多。腐败坏死性感染由于机体中毒,出现低热、脉搏快而弱、精神萎靡、神志淡漠、呈无欲状态。白细胞总数不一定增多,有核左移,严重时可出现髓细胞。血红蛋白下降,红细胞减少。病人有贫血,甚至发生机体代谢紊乱,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肝肾功能障碍或血压下降,昏迷等感染性休克症状。
认真询问病史,仔细检查病人,运用颌面部解剖知识,结合临床表现,分析感染来源,再配合化验、局部穿刺等检查方法,不难作出正确诊断。在鉴别诊断中应结合局部解剖及临床特点判断感染的部位。区分化脓性与腐败坏死性感染,分析感染的来源。经抗炎症治疗后,如果感染既无好转,也不化脓或局部急速长大,应警惕是否有炎症与恶性肿瘤同时存在。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不仅应注意局部炎症的特点,尤应重视全身状态,从整体考虑采用中西医结合的辨证施治措施。在急性炎症浸润期如早期皮肤浅层感染,蜂窝织炎或腺源性感染的浆液期,可用中药外敷或内服;磺胺与抗生素;理疗(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等),封闭疗法等,以达到消炎、消肿、解毒、止痛的目的。颌面部间隙感染经上述方法治疗后,炎症若未消散,一般在起病后5~7日即转入急性化脓期。在脓肿已形成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及时拔除病灶牙,采用脓肿切开引流术或穿刺抽脓而决不应过久依赖药物治疗或等待脓肿自行破溃,以免感染扩散而引起严重并发症。全身症状加剧,病势沉重者,应卧床休息或住院治疗,鼓励病人多饮水,进食易消化的饮食,增加维生素B与维生素C。机体中毒、高热失水者,应补充体液、静脉输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腐败坏死性感染或体质虚弱者,还应小量输新鲜血,以增强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