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扁平苔藓
扁平苔藓属于一种皮肤粘膜病,是比较常见的慢性、表浅性、非感染性的疾病。扁平苔藓既可以同时或分别发生于皮肤、口腔、生殖器,也可单独发生在口腔粘膜。本病以30岁以上成年人多见,少见于儿童和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无季节性;病程可长达数年以上。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在临床上观察到一些常见的有关发病因素:如精神创伤或抑郁失眠多虑,消化道疾病,高血压,内分泌紊乱,感染病灶,自身免疫等。
口腔粘膜的病变多发生在颊粘膜及前庭沟,其次为舌、唇、牙龈、腭。病变表现为较多的白色或灰白色的细纹或条索,交织成树支状、网状、环状、斑块状以及白色小丘疹等多种类型。病变常为对称性发生,该区的粘膜柔软性和弹性仍然正常,可有轻度炎症。患者除感觉病区粗糙不适或吃刺激性食物时不舒服外,无其他自觉症状。在病变区也可出现糜烂,或水疱形成; 糜烂面呈现鲜红色,容易出血,但在糜烂的周围或口腔粘膜的其他区域,则仍保持白色条纹状的损害,此种情况又称为“糜烂型扁平苔藓”,以颊部多见,此时主要症状为自觉痛或刺激痛。糜烂面可以愈合,愈合后有色素沉着,继后白色损害又重新出现,经历一段时间以后,又可在不同的部位再次发生糜烂。舌背的粘膜扁平苔藓则与其他部位的损害形状有所不同,在损害之初多为丘疹样白色小点,然后丘疹样小点逐渐扩大成斑状,界限清楚,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灰白色或珠光色斑块。病变区的周围有时可见到白纹或白色环状,少数损害呈一片灰白色方格状的斑片,若单独出现则与白斑不易区别,但用手扪时一般无白斑样的粗糙或发硬的感觉。唇红部损害常呈网状,表面有鳞屑,不易与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及慢性唇炎相区别。本病若伴有皮损时则诊断不困难,皮损表现为界限明显,平顶的三角形或多边形扁平发亮的丘疹,呈浅紫色或红色,好发于四肢屈侧及外阴等处,自觉症状主要是发痒。只单发生在口腔粘膜时应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白色水肿、白斑、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等。
在粘膜的白色条纹处,上皮有过度角化或不全角化,在粘膜的发红部位则上皮无角化。棘层增厚者较多,上皮钉呈锯齿状,基底细胞排列错乱、变性,上皮细胞内或细胞间水肿,有时形成水疱。固有层内是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较均匀致密的慢性炎症细胞呈带状浸润。
应及时去除局部刺激因素,保持口腔卫生;积极查找有关的发病因素,而予以治疗。常用药物有: 磷酸氯喹,当出现耳鸣或视力障碍等反应时则应停药,在使用期间定期作血液常规检查。内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局部可用醋酸氢化可的松混悬液或醋酸氢化泼尼松混悬液,注射病损的周围,注射时可加等量2%盐酸普鲁卡因,以减少疼痛。对于糜烂面可用皮质激素软膏、霜剂、油剂涂擦。用含漱剂漱口。近年来用维生素A酸口服或局部涂敷,亦有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