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甾体避孕药长期应用的安全性研究
目前世界上有数以千万计的育龄妇女长期应用口服避孕药,对控制世界人口增长发挥了重大作用。虽然多年来国内外在长期应用中积累了大量资料,说明药物有效率高,比较简便、安全。但是,长期应用口服避孕药的安全性问题是关系到广大服药妇女和后代健康的大事。因而,对于现有资料中已经提出的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如对代谢的影响,与肿瘤、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有无遗传效应等均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对代谢的影响 对糖、脂肪、蛋白质代谢方面进行了研究。
糖代谢 长期应用口服避孕药的妇女中空腹血糖基本在正常范围内,而葡萄糖耐量试验(口服及静脉注射)轻度异常的发生率增多,葡萄糖耐量减退者约占15~30%,但血浆胰岛素水平增加,说明外周组织利用葡萄糖的能力降低,与糖尿病不同。这些妇女一般并无症状,停药后绝大多数人皆恢复正常,提示这些变化为可逆性。甾体避孕药对糖代谢的影响与孕激素的类型及雌激素的剂量有关。孕激素中17α-羟基孕酮类不影响糖代谢,而19-去甲基睾酮类则有此作用。雌激素与孕激素合用,能增强孕激素对糖代谢的影响,雌激素每日服用的剂量超过75μg时,增强作用尤其显著。避孕药引起糖代谢改变的机理尚不完全明了,可能与药物对肝脏的影响及引起细胞内维生素B6缺乏有关; 服药过程中游离皮质激素与生长激素水平升高,亦可能是改变糖代谢的原因。应用口服避孕药发生糖耐量异常时,如同时给服维生素B6,糖耐量可恢复正常。甾体避孕药是否增加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病率,尚无定论,但念珠菌阴道炎可能是糖代谢异常的最早症状,服药时如发生霉菌性阴道炎,应作葡萄糖耐量试验。
由于以上事实,对有糖尿病家族史或有临床前期糖尿病史者(如有过葡萄糖耐量异常者,生产过不明原因的死胎及巨大儿史者),至少在服药前及服药后3个月应进行一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后每年复查一次。糖尿病妇女不宜服用。
脂肪代谢 应用口服避孕药妇女,少数人可能有血清甘油三脂、磷脂、低密度与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胆固醇一般不变或稍增加。药物对甘油三脂及胆固醇的影响主要为雌激素引起,且与剂量大小有关,雌激素一方面刺激肝脏加速脂肪的合成,同时抑制脂蛋白脂酶的活性,减少甘油三脂的分解。因服避孕药引起的血脂改变,停药后一般可以恢复。
蛋白质代谢 血清α2球蛋白、肾素、血管紧张素以及参加凝血过程中一些蛋白质的水平有所增高,这些改变大多没有症状,可能与少数人引起高血压症有关。多半是雌激素的作用。是肝脏蛋白酶的作用。
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主要观察对高血压症及血栓栓塞性患者的影响。
高血压症 国外报道血压正常的妇女长期应用口服避孕药,个别人血压升高较为明显,为可逆性,停药后可恢复正常。我国曾对长期口服避孕药者进行随访。发现高血压的发病率并不高于自然发病率。药物引起血压升高的机理,可能和雌激素刺激肝脏合成更多的肾素底物,从而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动增加有关。此外,也发现服药妇女血浆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增强,此反映出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活动。为了早期发现药物对血压的影响,在服药前应测量血压,并给以定期随访。
血栓栓塞性疾病 国外资料指出,口服避孕药妇女患血栓栓塞性疾病较不服药者为多,且认为避孕药中雌激素含量过高是其发生原因。因而,英国药物安全委员会提出,避孕药制剂中每片雌激素含量不应超过50μg。但也有资料报道,并未发现服药与未服药者间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别。国内广泛应用口服避孕药10余年以来,无迹象表明甾体避孕药有增加血栓栓塞病发病率作用,这可能和国外妇女吸烟者较多,以及饮食习惯,和血液高凝状态有关。东方民族患血栓栓塞的倾向较西方民族为低,并且我国广泛推广应用的口服避孕片含雌激素量均在50μg以下。
与肝胆疾病的关系 合成孕激素与雌激素对少数人可引起暂时性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谷-丙转氨酶、胆红质、碱性磷酸酶轻度增高,并可有磺溴汰钠(BSP)滞留,但均为可逆性。极少数人可出现黄疸、搔痒症,其发生率与药物剂量及孕激素的种类有明显关系。上海曾对服用全剂量、半剂量及1/4剂量口服避孕药1号及2号者进行肝功能测定: 1号药全剂量组,谷-丙转氨酶增高者为19.5%,半剂量者为5.5%,1/4剂量者基本正常; 2号药全剂量组,谷-丙转氨酶增高者有3.9%,半剂量组为3%,1/4剂量组基本正常。由于此类药物影响胆汁排泄功能,并使胆汁内胆固醇浓度升高,而胆汁酸浓度轻度下降,故长期用药可促使胆石形成。国外报道胆结石症发生率比对照组高2倍,服药妇女胆囊炎发生率也较对照组为高。
与肿瘤关系 研究并观察生殖系统和肝脏肿瘤发病情况。
子宫 复合避孕片可能引起子宫颈腺体增生或增生性息肉,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良性腺组织。不改变子宫颈原位癌发病率,子宫内膜腺癌发生率降低。但按序贯法服药的妇女,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率稍高。
卵巢 不影响卵巢良性瘤发生率,对功能性卵巢囊肿甚至有抑制作用,并能减少卵巢癌发病率。
乳腺 多数资料认为服药妇女乳腺癌发生率未见增加,甚而低于未用药者。在服避孕药过程中,良性乳腺瘤出现减少,下降数值与服药时间及孕激素剂量成正比。但个别报道认为服避孕药,可能加快早期乳腺癌生长。
肝脏 肝脏良性肿瘤以往较为少见,1973年国外首次报告3例,长期应用口服避孕药后发生肝肿瘤,近年来又陆续有所报道,其病变为局灶性结节增生,肝细胞腺瘤及错构瘤,常有血窦扩张,可能破裂。有资料指出与甾体避孕药有关,其发病率随药物剂量、服药年龄及服药时间而升高。上述资料来自对大剂量避孕片的研究,改用低剂量后发病率似已有所减少。在我国迄今尚无药物引起肝脏肿瘤的报告。
与子代健康的关系 停服避孕药后短期内妊娠者,活胎儿畸形发生率未见增加; 但自然流产胚胎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可能增高。异常核型有三倍体、四倍体、三染色体及45XO等。近年研究指出,受孕周期及妊娠期用药可能增加胎儿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率。因此,为安全计,甾体避孕药及其他性激素不宜用以治疗先兆流产及作妊娠试验,即孕妇应忌服。停用口服避孕药后,最好在半年以后怀孕,但用甾体避孕药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之发生率则较未用过药者为低。
对生育力的影响 停用口服避孕药后,大多数妇女的月经于6~10周内恢复。约70%妇女第一次月经周期中恢复排卵,三个月经周期内恢复排卵率可达90%以上; 继发性闭经与服药年限及年龄有关。服药四年内停药后闭经发生率不足3%。使用枸椽酸氯菧酚胺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月经恢复和排卵反应率。另一方面,有的妇女在停药后出现雌、孕激素水平高于服药前水平的反跳现象,更易受孕。
甾体避孕药应用二十余年来,已证实为一种效果可靠的避孕措施。多年来对其长期应用的安全性作了不少研究,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现象,有些问题,一时尚难作出结论,有待进一步积累资料分析研究;另一方面,准确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加强追踪观察,采取必要措施,甾体避孕药仍然是计划生育措施中一项高效安全的重要避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