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进止文书用语。文武官员上殿札子末尾有“取进止”三字,其意为“当否,听取决”,近于今日公文中之“当否,请示”。源于唐代典故,日轮清望官两员于禁中,以待召对,故有“进止”之辞,即“进、退”于殿内之谓。据唐人崔祐甫奏:“待制官候奏事官尽,然后趋出,于内廊赐食,待进止,至酉时放。”(《石林燕语》卷4)。宋代于上殿札子末尾结“取进止”之语,已成为定式。如司马光《上殿谢官札子 嘉祐七年五月十一日上》:“臣光伏蒙圣恩,除天章阁待制兼侍读……徒污名位而费廪禄,于公家之用,果何益也。取进止”(《司马光奏议》卷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