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叔孙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叔孙通秦末汉初儒生。旧鲁地薛(今山东枣庄薛城北)人。曾为秦博士。见秦将亡,逃回薛地归附项梁。项梁败死定陶(今山东西南部,万福河上游),又依楚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遂留事项羽。汉二年(前205年)夏四月,刘邦率五诸侯军攻取彭城(今江苏徐州),他转投汉军,拜博士,封稷嗣君。汉初,君臣礼节不严,刘邦深感“重威不行”。他自荐为制定朝仪,采古礼与秦仪杂成之。所订朝仪简明易行,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事后被拜为太常,其弟子亦皆进封为郎。后转太子太傅。惠帝时任太常,又定宗庙仪礼及其他多种仪法。司马迁尊其为“汉家儒宗”。 叔孙通?—约前188西汉大臣。薛县(今山东滕县东南)人。秦时以文学征为博士。秦末农民起义后,先投项羽,后归刘邦,拜为博士,称稷嗣君。汉王朝建立后,向高祖刘邦提出:“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在建设政权的过程中,应发挥儒生的作用。他还建议制定礼仪,“以正君臣之位”。随奉诏与诸儒生共订朝仪,拜为奉常。后徙为太子太傅。汉惠帝即位,又任奉常,定宗庙及其它诸仪法。《晋书刑法志》载,西汉初,“叔孙通益律所不及傍章十八篇”(今佚)。“傍章”,即汉代礼仪制度,亦名“礼仪”,或“礼品”。清人孙星衍辑叔孙通《汉礼器制度》一卷,其中大部分可信为叔孙通所定。 叔孙通?——约前194年秦末薛县(今山东滕县东南) 人。原为秦博士。曾追随项羽,后归附刘邦。历任博士、太常、太子太傅等职。与儒生共制朝仪。惠帝时著有《傍章》18章,已失传。 叔孙通? —约前194汉儒。号“稷嗣君”,秦末薛县(今山东滕县东南)人。原为秦博士。曾仕项羽,后从刘邦,任博士、太常、太子太傅等职。汉初由通采择古礼,参照秦制,订立朝仪。著有《傍章》18篇,已佚。 叔孙通秦末汉初薛县(今山东枣庄薛城)人。秦时为博上。秦末农民战争中,先归项羽,后降刘邦为博士,号稷嗣君。他鄙薄一成不变的“腐儒”思想,能审时度势,根据需要决定去从。汉兴,为刘邦制礼作乐,制订朝仪,建立封建统治秩序。拜为太常,后任太子太傅。 叔孙通 叔孙通汉初薛(今山东滕县东南)人。曾为秦博士。秦末,先为项羽部属,后归刘邦,任博士,号稷嗣君。汉王朝建立后,他领导一批儒生,“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制定朝仪。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在新建成的长乐宫朝岁,群臣按新朝仪以次奉贺,以尊卑次起上寿,莫不震恐肃敬,无敢欢哗失礼者。刘邦高兴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汉书·叔孙通传》)。遂拜通为奉常,两年后改任太子太傅。曾谏阻刘邦更易太子。惠帝时复为奉常,定宗庙及其它各种仪礼,建议立原庙并实行果献之礼。 ☚ 娄敬 刘长 ☛ 叔孙通 叔孙通秦儒生,文学博士。姓叔孙,名何,字通。亦称“叔孙生”。鲁国薛(今滕县东南)人。陈胜起事,亡归项梁,降汉,亦拜博士,号“稷嗣君”。说汉高帝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汉书·叔孙通传》)乃共习礼乐,施行朝中。拜奉常。汉初诸仪法,皆叔孙通论著议定。 ☚ 欧阳和伯 贤 ☛ 叔孙通西汉初儒者。薛 (今山东枣庄薛城北)人。曾为秦博士。秦末农民战争中,先为项羽部属,后归刘邦,仍任博士,称稷嗣君。汉朝建立,他杂采古礼及秦制,与儒生共立朝仪。旋任太常,转太子太傅。 叔孙通汉初儒者。薛县(今山东枣庄薛城)人。曾为秦博士。秦末农民战争中, 先为项羽部属,后归刘邦,任博士,称稷嗣君。汉朝建立,他杂采古礼和秦代制度,与儒生共立朝仪。后任太子太傅。 叔孙通汉初薛县(山东滕县南)人。秦时任博士。陈胜、吴广起义后,弃官逃归乡里,投项梁、项羽。后归刘邦,为博士,号稷嗣君。汉朝建立,主持订立朝仪,任太常。后为太子太傅。惠帝时复任太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