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音障碍
发音障碍是指说话时发音困难或发音异常,如声音嘶哑、失音、声不亮、声不大、声调不能高等,故亦称声病。为一种常见症状,常见的有以下各类:
先天性发音困难或先天性嘶哑 系喉部解剖畸形所致,较为少见。如两侧甲状软骨板长短高低不对称,则两侧声带长短、宽窄、高低也不对称,发音时声带振动频率不一致,声门闭合不良,因而有杂音或漏气而成嘶哑。用间接喉镜检查,很难看出两侧声带位置高低差异。如两侧甲状软骨板长短差异不大,或只是两侧声带长短宽窄不对称,更难以肉眼察觉,须用特制的声带长度计测量。至于声带的宽度因受喉室带覆盖,无法准确测出。先天性喉畸形也可因两侧杓状软骨大小不等,影响杓间区闭合,引起发音困难。此种畸形更难确诊。长期持续发音困难,多可继发慢性声带炎,检查时常只见炎症而忽略了畸形。本病的治疗主要作练习疗法,即作深呼吸操(方法见后)以矫正其发音方法,其目的是协调整个发音系统功能,训练喉肌代偿和弥补喉结构的缺陷。若能节制用声,并善于掌握发音技巧,声音多可维持正常。如有继发性声带炎应予同时治疗。
习惯性发音困难 是一种功能性发音困难。可分为歌声困难和话声困难两种,以后者较为多见。教员、售货员、讲解员、电话员和广播员等工作中讲话较多,又未经发音训练,则易于罹患。性情急躁者,惯于滥用嗓音,耗气过多,亦易于发病。本病虽属功能性病变,久之可继发器质性病变,如声带息肉、喉炎等,更加重发音功能障碍。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嘶哑,程度不一,轻者声音低沉,杂有漏气哑声或破裂声,重者可失音。一般话声音调低,说话不能持久,发音易倦。有些病人可有习惯性小声干咳。
临床上根据发音时喉部的功能状态可分为3型:Ⅰ型,功能过强型: 发音时声带呈痉挛性闭合,喉室带和喉入口亦强烈收缩挤紧。也有因环甲肌功能过强,发音时声门后部呈三角形裂隙,如发音时将甲状软骨向后轻推,声门即可闭合,声哑亦随之消失。Ⅱ型,功能减弱型:发音时呼出空气压力不足,声带松弛,患者不敢放声说话,发音低而轻,喉内觉有很多粘痰,或似觉颈部受伤不能用力而降低声音。Ⅲ型,混合型:发音时声门闭合不全,喉室带功能过强,用力内收下压,使两侧声带更加闭合不全。客观上表现为声带内收功能减弱和喉室带功能过强形成所谓强弱混合型。但其实质仍属功能过强型。上述三型于发音时都有呼吸方式不正确的现象。一种是高位呼吸,即锁骨上或上胸部呼吸,呼吸短浅,呼出气压高,容易养成喉肌功能过强;另一种是逆式呼吸,说话时气流不向上而逆行向下,腹部外凸,呼出气压不足,声音低沉,含糊不清。
习惯性发音困难不论功能过强或减弱久之均可发生继发性声带炎。喉动态镜检查除Ⅲ型因喉室带遮盖而不易窥见声带外,Ⅰ、Ⅱ型声带振动常有周期性频率改变,静像有时呈颤动状,声带轮廓模糊不清。Ⅰ型声带振幅小,粘膜移动像亦减弱;Ⅱ型声带振幅大粘膜移动像亦增强。本病治疗首先应调整呼吸,纠正高位或逆式呼吸,使呼吸与声带发音状态协调,然后调整发音功能、矫正构语活动(咬字)。整个发音系统功能协调后,则可打破其习惯性,减少复发或可不再发作。同时治疗继发性声带炎,可适当禁声,但不宜超过两周。
卵巢生理功能性发音困难 见于女性性激素分泌变化时,例如月经期、妊娠期、更年期及卵巢切除术后均可能出现发音困难。
月经期发音困难最常见,轻重程度因人而异。一般于经前1~2日开始感发音不适,歌唱者诉有发高音困难,易倦。喉镜检查可见声带轻度充血肿胀。少数人充血较重,肿胀明显或干燥,嘶哑亦显著。于经期停止前1~2日恢复正常。如若平时声带闭合无力或粘膜萎缩,月经期声带充血肿胀,声门闭合较全,音质反而改善。同时由于鼻腔充血共鸣改善,音色亦有改善。这类患者虽月经期嗓音反较平时为好但毕竟是病理性发音,以不利用为宜。
妊娠期发音困难多见于妊娠早期,声音变低,也有人发生呼吸道血管神经性粘膜改变,粘膜肿胀,分泌物增多,可出现嘶哑及刺激性咳嗽。妊娠后期因子宫体增大将横膈向上推移,腹式呼吸发生障碍,肺活量也相应减少,亦可影响发音。妊娠期发音困难于分娩后均可恢复常态。
更年期发音困难发生于月经停止前数月至3年。其表现亦因人而异。多数人不甚明显,有人仅有短期发音困难,但失去原有女声的圆润; 少数人声音明显改变,象是男声。卵巢切除术后可有与更年期发音困难相似的现象,但成年后行卵巢切除术者多数对发音无影响。卵巢生理功能性发音困难一般均无需进行特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