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 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指1962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八届十中全会上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农业和工业是国民经济两大主要部门,分别属于生产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两大部类,也是第一、第二产业的主体,农业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关系如何,对社会再生产总过程、国民经济全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毛泽东提出的这一总方针,正确地解决了工农业的关系问题,摆脱了那种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观点的影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一方针是毛泽东经济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的一个方面,它是实践的产物,在这以前的《论十大关系》(1956年)一文中,毛泽东就提出用多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办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使重工业的发展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他又提出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并把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上升到中国独特的工业化道路问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由它的作用所决定的,是普遍的规律。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来说,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农业不仅为广大城乡人口提供生活资料,而且为轻工业和重工业提供原料、劳动力和市场,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积累。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不高的情况下,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不能超过农业的承受能力。我国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顺利与否,往往与农业的丰歉程度密切相关,凡是农业丰产丰收的年份,工业的发展就较快,国民经济的状况就较好;反之,工业发展的速度就会下降,国民经济就会出现困难或严重困难。把农业摆在国民经济基础的地位,要求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中心,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改革农业经营管理体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业投资,提高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推广优良品种;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以及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等。根据我国的经验,基本可概括为一靠政策,二靠投入,三靠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基本解决了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并开始向小康生活水平过渡,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进一步证明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理论的正确性。工业包含重工业和轻工业,是生产生产资料(工具、设备、能源和原材料)和生活资料的部门,就整体来说,是以生产生产资料为主。它不仅为工业自身,也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是不断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社会生产力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它还为国防部门提供武器装备,因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在现代工业社会和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工业的重要地位愈益突出,工业化的规模和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及综合国力的最重要的标志。工业的主导地位,同样具有普遍性,但各个国家、地区因社会制度、经济、历史条件不同,工业化的道路、方法有很大差别。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的道路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他认为优先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无疑是必须的,但不能脱离农业,片面地、孤立地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发展也受到农业的制约,必须以农业为基础。他在提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的同时,还提出以农、轻、重为序来安排国民经济。他认为发展重工业有两种办法,一是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一是少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他明确地主张用前一种办法。他说,“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这样,看起来工业化的速度似乎是慢一些,但是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毛泽东选集》第5卷,400页)他还强调说,如果是真想,而不是假想发展重工业,就应当注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 关于商业工作问题的决定 以农业为基础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