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反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反语 (1)概念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 (2)种类 ①嘲讽性反语。把褒义词用在不好的人身上,表示憎恶、蔑视和讽刺。例如: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作者用“文明人”、“伟大”、“伟绩”、“武功”等来讽刺北洋政府的残暴行为。 ②喜爱性反语。把贬义词用在喜爱的人或物身上,表达亲昵、喜爱和戏谑的情感。例如: 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3)反语的作用 反语能委婉含蓄而又有力地表达感情。 反语❶即“反切”,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孙叔然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反语❶音韵学谓“反切”,如《颜氏家训·音辞》 云:“孙叔然创 《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 反语 反语❶与“反切”同。《颜氏家训·音辞篇》:“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古人音书,止为譬况之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世变。” ☚ 反 反音 ☛ 反语 反语同“倒反”条。 ☚ 倒反 委婉 ☛ 反语(一)指反切。(二)辞格之一。即把所要表达的真意隐藏起来,而用与之相反的话来表述。如汉·杨恽《报孙会宗书》: “伏惟圣主之恩,不可胜量。君子游道,乐以忘忧;小人全躯,悦而忘罪。”称“圣主之恩”,其实是发泄被汉宣帝罢官的不满,说自己“悦而忘罪”是表示心中常怀郁愤,着意正话反说。又如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以“无赖”表可爱, “恼杀人”表爱杀人,则立意在以反取趣,轻松幽默。 反语 反语fanyu修辞学术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的辞格,叫做反语。 ☚ 顶真 映衬 ☛ 反语 反语Fanyu修辞格之一,即故意说反话,说的内容与真正要表达的意思矛盾。使用反语,可以引起阅读的注意,加强语言的力量。反语一般用于讽刺,或者用来造成幽默。具体使用时,有两种方法: ☚ 双关 含蓄 ☛ 反语 反语辞格之一,又称“反说”“反话”“反辞”“倒辞”“倒反”。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反语具有幽默有趣或辛辣讽刺的修辞效果,在一定语境中,反语比正面直说更为有力。反语通常分为两类:(1)风趣性反语。表示深沉、幽默而无嘲弄讽刺意味的反语,有人称作愉快的反语,前人也称“倒辞”。如:“咱们福都享受了,这回该分给咱两亩地,叫咱受受苦吧。咱这个老光棍,还清闲自在了几十年,要是再分给一个老婆,叫咱也受受女人的罪才更好呢。”(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是翻身长工的一段话,过去“福都享够了”其实是“苦受够了”,而现在分两亩地“受受苦”,却是“享享福”,而“受受女人的罪才更好呢”,是指能娶妻成家,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就更好了。这些正话反说,显得风趣幽默。(2)讽刺性反语。含有讽刺嘲弄意味的反语。这类反语最多,如:“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罚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例中的“伟绩”就是“血债”,“武功”就是“罪恶”,褒词贬用,含有强烈的批判色彩。运用反语要注意分清对象,不可滥用;为了使反语意思明确,可以结合本意一齐说,在书面上也可以加引号以区别于正面论述。 ☚ 夸张 反复 ☛ 反语修辞格的一种。就是说反话:或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以达到讽刺、嘲弄或幽默、风趣的效果。如“假若当时我已经能够记事儿,我必会把联军的罪行写得更具体、更‘伟大’、更‘文明’。”“几个女人有点失望,也有点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 反语 反语用与本意恰恰相反的词句来表达本意的修辞方法,可以用正面的语言表达反面的意思,也可以用反面的语言表达正面的意思。用反语有时可以表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更亲昵;但多数情况下,反语用于讽刺、批判、揭露,使表达更具有辛辣、幽默感,加深印象,引起注意,增强文章的战斗性,产生特殊效果。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反语比正面的论述更有力。例如:“如果他们要打,就把他们彻底消灭。事情就是这样,他们来进攻,我们把他消灭了,他就舒服了。消灭一点,舒服一点;消灭得多,舒服得多;彻底消灭,彻底舒服。”(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 ☚ 顶针 倒装 ☛ 反语 反语即“说反(意的)话”。指所说的语意与实际要表达的相反,以此可获得一种讽刺、批评或表示不满的表意效果。又称“倒反”。例如宋袁褧《枫窗小牍》(上):“宣和(宋徽宗时期)中有反语云:寇莱公(即寇淮)之知人则哲,王子明(即王元彻)之将顺其美,包孝肃(即包拯)之饮人以和,王介甫(即王安石)之不言所利。”反语运用得当,能使文章突出人物或事物的某些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和表达一些深层的复杂心情。例如唐柳宗元《愚溪诗序》:“今余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文中说“今天我身逢政治清明的时代而作了与事理相违背的事,所以蠢笨的人中没有谁比我更笨的了”。结合前句“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而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用反语来抨击当政者美丑不分、智愚颠倒的不平心情是十分清楚的。 ☚ 反复 用事 ☛ 反语iron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