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反舌民”。傳說中國名。其人舌尖部倒向喉内。其說始見於先秦。《山海經·海外南經》“岐舌國在其東”晉·郭璞注:“其人舌皆岐,或云支舌也。”清·郝懿行箋疏:“支與反字形相近,《淮南·墬形訓》有反舌民,高誘注云:‘語不可知而自相曉。’又注《吕氏春秋·功名篇》云:‘一說南方有反舌國,舌本在前,未倒向喉,故曰反舌。’是支舌古本作反舌也。《藝文類聚》十七卷引此經作‘反舌國,其人反舌。’《太平御覽》三百六十七卷亦引此經同,而云‘一曰交。’案交蓋支字之譌也。二書所引經文作反舌,與古本正合。”《淮南子·墬形訓》:“凡海外三十六國……自西南至東南方,結胸民、羽民、讙頭國民、裸國民、三苗民、交股民、不死民、穿胸民、反舌民、豕喙民、鑿齒民。”高誘注:“反舌民,語不可知,而自相曉。一說,舌本在前,反向喉,故曰反舌也。南方之國名也。”參見本類“因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