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反义共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反义共存 反义共存指同一个词兼有正反相对意义的现象。如《说文解字·乙部》:“乱,治也。”引申为混乱、纷乱,正反两义在古诗文中均使用。如《尚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孔颖达《正义》:“治理之臣有十人也。”《韩非子·难一》:“法败则国乱。”“乱”为“混乱”。 ☚ 别名释共名 施受同辞 ☛ 反义共存指同一个词兼具正反两义的现象。有人亦称反训。例如“乱”,有混乱一义, 《史记·项羽本纪》: “楚军大乱坏散”;又有“治”的意思,《尚书·泰誓》: “予有乱臣十人。”孔颖达疏: “《释诂》云:乱,治也。治理之臣有十人矣。”又如“乞”,有“讨求”一义, 《论语·公冶长》: “乞诸其邻而与之”;又有“给予”一义, 《汉书·朱买臣传》:“居一月妻自经死,买臣乞以其夫钱另葬之。” “反义共存”大多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其中也有些在造词之初即兼含正反两义。“反义共存”与“相反同根”不同,前者是就同一个词的两个意义之间的关系而言的,而后者则是就两个不同的词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