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反语反语的一种形式,就是用两个汉字正反相切得出另外两个汉字,如“少福”正切为“叔”,倒切为“宝”,即“叔宝” (陈后主名)。又称正切为“正纽”、“正反”,倒切为“反纽”、“倒反”。 双反语 双反语利用反切方法构成的一种隐语。以二字先切出一字,然后颠倒相切,又得一字,正倒相切得出的这两个字的意义是双反语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使用双反语几乎成为士大夫的一种风尚。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载河东民刘堕于九、十月桑落时取水酿成美酒,名为“桑洛”,当时的人则名之为“索郎”。盖“索郎”切音及“桑”,“郎索”切音得“洛”,“索郎”就是“桑洛”的反语。 ☚ 反音 翻切 ☛ 双反语一种特殊的反切。它以两字辗转相拼切出另两字的读音;反过来,切出的两字也可辗转切回原来两字的读音。古人常用为字音游戏。如史载晋武帝作清暑殿, “清暑”可切得“楚声”: “清暑”切“楚”, “暑清”切“声”;而“楚声”也可还原为“清暑”: “楚声”切“清”, “声楚”切“暑”。又如《水经注》中“索郎酒”即是“桑落酒”, “索郎”相切为“桑”, “郎索”相切为“落”;而“桑落”也就是“索郎”,因“桑落”相切为“索”, “落桑”相切为“郎”。颠来倒去都是一种物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