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又呈吴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又呈吴郎》唐·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释】任:听任,放任。不为:要不是因为。困穷:困难穷苦。宁有此:怎么 会这样呢?指贫妇人打枣这件事。只缘:正因为。恐惧:指贫妇人的害 怕。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热。即:马上。防远客:指贫妇人对 新来的主人存有戒心。多事:多心,不必要的担心。插疏篱:吴郎修了一 些篱笆。甚真:太认真了。征求:指赋税征敛。贫到骨:非常贫穷。戎 (róng)马:指战乱。 【大意】草堂前的枣树你听任邻居去打,因为她是没有食物又没有儿女的一 个妇人。要不是因为困顿穷苦,她又怎么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那妇 人一见你插篱笆就以为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但你一搬进草堂就 忙着插篱笆,却也很像真的要不让她打枣呢! 朝廷征收的赋税就已经让 她穷到了骨子里了;想到了连年的战乱啊,泪水更是沾满了手巾。 又呈吴郎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新安吏 下一篇:雨 → 诗词简介: 在大历三年的时候,杜甫从原居住的草堂搬至十里外的东屯居住,原草堂则交托给一位 吴姓晚亲居住。在杜甫草堂前有一棵大枣树,以前每到枣子成熟的季节,杜甫的西邻一个无 儿无女的寡妇总来打枣吃,杜甫总是和善地不加阻止。杜甫搬走后,他吴姓晚亲便在草堂周 围插上了篱笆,多心的寡妇以为是防她再来打枣,便到杜甫那里哭诉,于是杜甫便给她吴姓 晚亲写了这首《又呈吴朗》: 杜甫在心里婉转地劝解吴朗: 只因为这一妇人无儿无女贫困之极,本来扑枣就心存恐惧, 我们更当对她格外地亲热,虽说她疑心你提防她扑枣可能是多事了,但是你也确实在草堂周 围新插篱笆,也难怪她会多心了! 由困顿的寡妇杜甫联想到了天下,眼下天下烽烟不断百姓 难有平安日子过,每想到此杜甫总涕泪满巾,我们又何必难为一个无依无靠贫困到骨的夫人 呢?草堂前的枣子任由她来扑打吧! 在杜甫诗集里,这首诗虽不涉重大题材,却别致有味,闪耀着杜甫悲天悯人的人文思想 和博大纯善的胸襟。 民间有 “唐朝诗圣有杜甫,他知民间苦中苦” 的谚语。
又呈吴郎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①,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②!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③。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④。 【解题】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时杜甫在夔州,原住瀼西草堂,西邻有一贫困寡妇常至堂前打枣子吃。是年秋杜甫迁居东屯,将瀼西草堂让给来自忠州的亲戚吴郎居住,曾有《简吴郎司法》一诗提及此事。这姓吴的亲戚迁来后即插上篱笆,意在防止别人来扑枣,寡妇向杜甫诉苦,于是杜甫又写了这首诗送给姓吴的亲戚,所以这是一封诗的信札。呈:送。吴郎:姓吴的亲戚,名不详。诗中写了诗人对贫困寡妇的同情,委婉批评吴郎插篱笆的举动,并从寡妇之苦联想到兵荒马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为此涕泪沾巾。仇兆鳌注云:“此诗是直写真情至性,唐人无此格调,然语淡而意厚,蔼然仁者痌瘝一体之心,真得三百篇神理者。” 【注释】 ①扑:打下。任:听任。②二句意谓如果不是因为贫穷怎会有这样(扑枣)的事? 只因她心里害怕所以我们反而应该对她亲切些。宁:岂,怎。缘:因为。转:反而。须:必须,应该。③二句意谓妇人提防着你这位远客虽然是多事过虑,但你插上几根篱笆却很像真的拒绝她了。④二句意谓她已经诉说过被剥削得只剩下几根骨头了,我想到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不觉热泪满巾。上句可与《白帝》诗中“哀哀寡妇诛求尽”参证。征求:征收,剥削。贫到骨:穷得只剩身上的骨头。戎马;战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