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参知政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参知政事

参知政事

官名。唐初任宰相者偶用此名。北宋乾德二年(964)置,以为副宰相之称,地位、俸禄皆低于宰相。元丰改制废,置门下、中书二侍郎,尚书左右丞以代其任。南宋建炎三年(1129),复以门下、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并省去左、右丞。

☚ 使相   参政 ☛

参知政事

中国古代官名。始于唐初,太宗时因侍中、中书令品位较高,不轻易授人,常以他官加“参议朝政”“参预朝议”“参知政事”等名号作为实际上的宰相。如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宋代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参知政事,相当于副相,其与同平章事、枢密使、副使合称“宰执”,均为中央最高政务长官。宋神宗时一度废职。南宋建炎三年复以门下、中书二侍郎为参知政事,而省左右丞相。元代各行中书省亦设参知政事,为行省副长官。明废。

参与其事

参与其事

预及 预事 伸手
参与某种活动:厕足
参与社会活动:游世
参与政事:参政 豫政 关政
 参与国家大事:预政
 参与政治活动:从政 观国
 受人操纵的人从政或做其他事情:傀儡登场
参与制约:间制
参与领导:参领
参与主持:参知
 参知政事:首参
参与治理:参乱
参与掌管:参管
参与考选:参选
参与校阅:参阅
参与其事并得知内情:与闻 预闻
对某事表示关注并参加意见:管(~闲事)知 睬(睬瞅) 过问 关预 问信
 过问国家大事:问事
 关心,过问:关豫 偢问
用不着多嘴多舌参加意见:不容置喙 无庸置喙 无容置喙 无可置喙

☚ 参与   干预 ☛

参知政事

辽官名。为中书省的官职。官阶低于中书令、左右丞相、知中书省事、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圣宗统和十二年(994年),邢抱朴曾任该职。其下为堂后官、主事、守当官、令史等官。

参知政事

官名。唐初因宰相之职不轻易授人, 常以他官执行宰相之职, 偶用此称。宋以资历较浅之官与宰相同议朝政,称参知政事。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沿袭宋制,始于中书省设参知政事,简称“参政”。《元史·百官志》:“参政二员,从二品。副宰相以参大政,而其职亚于右、左丞。”元代行中书省亦设此职,为行省副长官。

参知政事

中国古代官制。唐初宰相的一种加衔,宋初沿袭其制。964年,设参知政事为副相。973年,参知政事增加职权,地位近于宰相。建制为1或2员,偶尔增设至3员。1129年,宋改门下侍郎、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直至宋亡。

参知政事

参知政事

官名。唐代置。此后历代沿置至清代废。宰相佐官。金与宋同。元代其职稍降,排于平章、左右丞之后。明与元同。《宋史·职官志》: “参知政事: 掌副宰相,毗大政,参庶务。乾德二年 (公元964年) 置,以枢密直学士薜居正、兵部侍郎吕余庆并本官参知政事。先是,已命赵普为相,欲置之副,而难其名称。以问翰林学士陶谷曰: ‘下宰相一等有何官?’ 对曰: ‘唐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 故以命之。仍令不押班,不知印,不升政事堂,殿廷别设专位,敕尾著衔降宰相,月俸杂给半之,未欲与普齐也。开宝六年 (公元973年),始诏居正、余庆于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至道元年 (公元995年) 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并马。自寇准始,以后不易。元丰新官制,废参知政事,置门下、中书二侍郎,尚书左、右丞以代共任。建炎三年 (公元1129年) 复以门下、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而省左、右丞。乾道八年 (公元1172年)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其参知政事如故,以中大夫以上充,常除2员或1员。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始除3员。故事,丞相谒告,参预不得进拟。惟丞相未除,则轮日当笔,然多不踰年,少仅旬月。淳熙初,叶衡罢相,龚茂良行相事近三年,亦创见也。” 《金史·百官志》: “尚书省: 尚书令一员,正一品。总领纪纲,仪刑端揆。左丞相、右丞相各1员,从一品; 平章政事2员,从一品; 为宰相,掌丞天子,平章万机。左丞、右丞各1员,正二品; 参知政事2员,从二品; 为执政官,为宰相之贰,佐治省事。” 《元史·百官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2员,从二品……”《明史·职官志》:“中书省……参知政事,从二品……”

☚ 参议官   参赞大臣 ☛
参知政事

参知政事

官名。唐太宗贞观元年(627)起有以他官预宰相事的,所加名号有参议朝政、专典机密、参知政事等,后以 “同中书门下三品” 等代之。宋太祖乾德二年 (964) 置参知政事,掌副宰相。开宝六年 (973),始命赴都堂与宰相同议公事,并与宰相轮日知印押班。至太宗至道元年 (995) 地位稍高,“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押敕齐衔,行则并马” ( 《宋史·职官志》)。参知政事与枢密使、副使、知枢密院、同知枢密院并称执政官、与宰相合称宰执。英宗元丰年间 (1078—1085)改制时曾废参知政事,以门下、中书二侍郎、尚书左右丞代其任。南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 又以门下、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以中大夫以上充,常除2员或1员。嘉泰三年 (1203) 始除3员,每宰相缺位,辄行相事。为使掌政之宰执和主兵之枢密沟通,以宰相兼枢密使,参加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便于处理军政大事。辽、金、元多沿用此名。辽为南面朝官中书省属官,西夏亦设。金尚书省置2人,从二品,与左右丞合称执政官。元中书省、尚书省亦置,从二品,为宰相之副、参议政务。明初中书省置,从二品,洪武九年 (1376) 废。另元代行中书省亦设参知政事,为行省副长官。

☚ 侍御史   同中书门下三品 ☛

参知政事

加官名。唐初实际任宰相者偶加此名。宋改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参知政事为副相。元丰时废,南宋恢复。元代各行中书省也设参知政事,为各行省副长官。

参知政事

官名。简称参政。唐、宋始置。辽、夏、金、元沿之。辽南面朝官中书省下设参知政事。金尚书省置2员,从二品,与左、右丞同为执政官,佐宰相治省事。元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位后,于中书省置参政1员,多时增至4员。至顺元年(1330),定置2员。至元七至八年(1270—1271),二十四至二十八年、至大二年至四年(1309—1311),尚书省亦置之。《元史·百官志一》:参政“从二品。副宰相以参大政,而其职亚于右、左丞”。各行中书省亦设此职。

参知政事

初为职务名,后为官名。又称参预朝政、参议朝政、参议政事、参知机务、参议得失、专典朝政等。始于唐太宗时。其后,除侍中、中书令外,他官带此名号者均为宰相。宋时简称参政,被称为执政官,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同称“宰执”。初不押班、不知印、不参加政事堂。开宝六年(973)参与政事堂会议,至道元年(1080)起,与宰相轮班知印。宋神宗元丰年间废。建炎三年(1129)复置。元时为行中书省中副长官。明承宣布政使司亦设参政,职权缩小,仅分领各道。清乾隆年间废。

参知政事

官名。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预宰相事务的职名。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以枢密直学士薛居正、兵部侍郎吕余庆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辅助宰相处理政务。其后权位逐渐提高,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始诏居正、余庆于都堂与宰相共同议政,至道元年(公元995年)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自寇准任参知政事,敕后署押与宰相齐衔,出行则与宰相并马。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废参知政事,以门下、中书二侍郎与尚书左右丞代其任。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又以门下、中书二侍郎为参知政事,废尚书左右丞。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其参知政事如故,以中大夫以上充任,员额常为二人或一人,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始定为三人。辽中书省置参知政事,属南面朝官。西夏亦置参知政事,其制不详。金于尚书省置参知政事二人,从二品,与左、右丞合称执政官,佐治省事,为左右丞相的副贰。元于中书省置参知政事,从二品,为执政官,参议政务,地位在左、右丞之下。员额初为一人,后或置二人或置三人,至顺元年(公元1370年)定制为二人。中书省改为尚书省时亦置。

参知政事

职事官名。


职源与沿革

❶北魏太武帝时,有尚书令参知政事之称,但不能看作正式官名(《分纪》卷5《参知政事》)。
❷正式作为宰相官名,始于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十一月三十日,刘洎以黄门侍郎、参知政事(《玉海》卷120《唐宰相》)。
❸北宋乾德二年(964)四月十九日,设参知政事(《长编》卷5)。
❹元丰官制,罢参知政事(《宋史·职官志》1《参知政事》)。
❺南宋建炎三年(1129)后,仍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同上书)。


品位

❶下宰相一等,为副相之职。官品须视本官阶。
❷南宋建炎三年后为正二品(《宋史·职官志》8《官品》)。


职掌

为副宰相之职,与宰相同升都堂议政事,如宰相阙,则轮日执宰相笔,行相事(《长编》卷37,至道元年四月戊子,《宋史·职官志》1《参知政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