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道
官名。清京堂等高级官员出任道员的为参政道。《清史稿·职官志》: “道员……各掌分守、分巡,及河、粮、盐、茶,或兼水利、驿传,或兼关务、屯田;并佐藩臬核官吏,课农桑,兴贤能,励风俗,简军实,固封守,以帅所属而廉察其政治。……布、按2司置正、副官,寻改置布政使左、右参议,是为守道; 按察使副使、佥事,是为巡道。……康熙六年 (公元1667年) 省守、巡道108人,厥后渐次复置,有统辖阖省者,有分辖三、四府州者,省置无恒,衔额靡定,均视其升补本职为差 〔如由京堂等官补授者为参政道,掌印给事中、知府补授者为副使道,由科道补授者为参议道,郎中、员外郎、主事、同知补授者为佥事道,守、巡皆同〕乾隆十八年 (公元1679年) 罢参政、参议、副使、佥事诸衔,特峻其品铁 〔初制,参政道从三品,副使道正四品,参议道从四品,佥事道正五品。至是俱定正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