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原穴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原穴经穴分类名。原,即本原,原气的意思。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穴位称为原穴。原气与三焦有密切关系,三焦是原气的别使,导源于肾间动气,通达全身,对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着密切关系。脏腑病变,往往反应于十二原穴,刺激原穴对治疗脏腑病变又有着重要意义。《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 “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也。”十二经各有原穴一个,见下表: 原穴表
原穴简称原,五腧穴的一种。“所过为原”(《针灸聚英》)。原穴就是十二经脉所流过地方的穴。手足三阴经本经的腧穴就是原穴,连同手足三阳经的原穴,合称“十二原穴” 。它们是: 肺—太渊、心包—大陵、心—神门、脾—太白、肝—太冲、肾—太溪、大肠—合谷、三焦—阳池、小肠—腕骨、胃—冲阳、胆—丘墟、膀胱—京骨。 原穴 原穴五腧穴之一。位于手腕或足踝关节附近。手、足三阴经是以本经的腧穴代替原穴,加上手、足三阳经的原穴,合称“十二原穴”。它们是: ☚ 五腧穴 八会穴 ☛ 原穴Source points系位于四肢腕踝关节附近的能反映某一脏腑疾病的十二经上的特定穴。原穴在治疗内脏疾病方面有重要意义,有“五脏有病、取之十二原”的说法。这些穴位是:肺经上的太渊穴,心经上的神门穴,心包经上的大陵穴,脾经上的太白穴,肾经上的太溪穴,胆经上的丘墟穴,肝经上的太冲穴,小肠经上的腕骨穴,三焦经上的阳池穴,大肠经上的合谷穴,膀胱经上的京骨穴,胃经上的冲阳穴。 原穴经穴分类名。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穴位。原气系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脏腑。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留之处,故脏腑病变,会相应地反映到原穴上来,刺激原穴对治疗脏腑病变亦有重要意义。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原穴,又名“十二原”。 原穴yuánxué脏腑原气所经过留止的穴位。十二经各有一个原穴, 即太渊(肺)、神门(心)、大陵( 心包)、太白( 脾)、太冲(肝)、太溪( 肾)、合谷( 大肠)、腕骨(小肠)、阳池(三焦)、冲阳(胃)、丘墟(胆)、京骨(膀胱)。其中手足三阴经的原穴均以本经的输穴代替。用以治疗本脏腑有关病症。 原穴 原穴脏腑原气行经和留止于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原穴与原气有关。根据《难经·六十六难》的解释,脐下的肾间动气,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动力,也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所以称为原气。原气贯通运行于上、中、下三焦,输布到五脏六腑、头身四肢。其留驻于四肢部的腧穴,即是原穴。 十二原穴表
原穴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说明五脏有病,在原穴部位可以表现出一定的反应;反过来,原穴部位出现的各种异常变化,也同样可以推知五脏功能的盛衰情况。例如现代的经络测定仪,主要就是测定原穴,根据其实测数据换算以后,可协助判断其脏腑、气血的虚实变化。目前对于经络的研究,原穴也往往作为一经的代表穴加以运用。在治疗方面,原穴主要用来治疗五脏病变,即所谓“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例如咳嗽、气喘,可取肺之原太渊;心痛、心悸,可取心包之原大陵等,均有较好疗效。另外,在腧穴配伍上,原穴与络穴往往同用,称原络配穴,可以用来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 五输穴 络穴 ☛ 原穴yuán xuéYuan-Source acupoint;Yuan-Primary acupoint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