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冲击1973年10月开始,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调整原油价格,引起的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波动。西方金融界称为“原油冲击”。原油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能源,经济繁荣的支柱。西方国家对进口原油的依赖日趋增加。西方消耗原油的一半,都是中东提供的。西方发达国家过去一直垄断着中东等采油地区的原油开采、炼制和销售权,以此左右世界原油市场,压低原油价格,以掠夺中东的石油资源,严重损害了产油国的利益。中东产油国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保护本国的资源,先后于1960年和1968年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加强石油控制方面的合作,共同对付西方世界。原油冲击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以原油为武器,采取联合行动,迫使西方改变对以色列的态度,不断提高原油价格,限制、完全停止对亲以色列的国家的原油供应。在原油供应短缺和油价激涨的双重夹击下,西方经济一度陷入混乱,此即第一次原油冲击。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世界能源市场再次受到冲击。原油短缺,油价复涨,1981年10月石油输出国一致同意把油价定为34美元,引起第二次原油冲击。1983年3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把原油价格从34美元降为29美元,形成所谓的逆原油冲击。两次原油价格上升引起的原油冲击和一次油价下降形成的逆原油冲击,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影响极大。原油价格上升的影响: 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受到严重打击。 ❷加剧了西方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动荡。 ❸给非采油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困难。原油价格下跌带来的影响: ❶使产油国的经济发展受挫。 ❷为非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好处。 ❸促进了西方工业国的经济增长。 原油冲击 原油冲击1973年10月开始,石油输出国组织采取削减原油产量、提高原油价格的政策,使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产生剧烈波动。西方金融界称这种情况为“原油冲击”。 原油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能源,也是维系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进入70年代后,西方国家所需原油的缺口增大,不得不大量依赖于进口。中东地区由于原油蕴藏量巨大,产量颇高,理所当然地成为西方国家进口原油的主要来源。为了压低世界原油市场的原油价格,西方国家长期垄断着中东等地区的原油开采、炼制和销售权,从而严重损害了产油国的经济利益。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国家,中东产油国先后于1960年和1968年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这两个经济合作组织的宗旨是:谋求各成员国间互相协调石油政策,反对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和剥削,维护民族权益,加强在发展石油工业方面的合作,力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西方工业国家大都站在以色列一道,表现出明显的偏袒以色列的立场。在这种情况下,石油输出国组织采取共同行动,对西方工业国家实行了减产、提价、禁运等制裁措施,以迫使这些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政治态度。最初,削减原油产量的5%,完全停止对美国的石油供给,对其他亲以色列的西方工业国家则减少出口量;之后,又不断提高原油价格,并进一步扩大禁运范围。这些制裁措施的推行,使西方原油进口国的能源变得相当短缺,经济也因此受到沉重打击,以至诱发了1974~1975年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西方大多数国家都陷入了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难局面。与此同时,西方工业国家的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运行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比如,完全依靠进口原油的日本,在原油冲击后的1974~1980年间,年经济增长率由1974年前的10%骤降为-2%,损失产值约500亿美元。股票行市也大幅度下跌。原油冲击后的1973年12月10日,日经道·琼斯股价暴跌到156.97元。此后几年内股票市场一直不振。1980年两伊战争爆发后,世界原油市场原油供应量减少,由战前每天过剩200万桶变为短缺150万桶,油价再次大幅度上涨。1981年10月,石油输出国组织一致同意把油价提高定为每桶34美元。这次油价上调导致西方工业国家经济又一次衰退,从而形成第二次原油冲击。不过,在谈及影响西方股市的原油冲击时,通常指第一次。 原油价格上升的影响: 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❷加剧了西方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动荡。 ❸给非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很大困难。 ❶产油国经济实力增强。 ☚ 尼克松冲击 债务重整 ☛ 原油冲击 原油冲击1973年10月开始,石油输出国组织通过调整原油价格,引起的国际金融市场的激烈波动。西方金融界称为“原油冲击”。原油是西方国家的主要能源,经济繁荣的重要支柱,1973年原油已占能源总消耗量的一半以上。西方国家对进口原油的依赖日趋增加:1973年日本对原油进口依存度高达99.7%,美国40.9%,西欧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原油。而进口原油主要来自中东和北非。西方消费原油的一半,都是由中东提供的。由于中东地区原油储量丰富,产量很大,西方发达国家过去一直垄断着中东等产油地区的原油开采、炼制和销售权,以此左右世界原油市场,压低原油价格,以掠夺中东石油资源,严重地损害了产油国的利益。中东产油国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保护本国的资源,先后于1960年和1968年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和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以加强石油控制方面的合作,共同对付西方世界。 原油冲击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西方工业国家大都表现了亲以色列的立场。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以原油为武器,采取了联合行动,共同对西方工业国家采取了减产、禁运、提价、国有化等制裁措施,迫使西方改变对以色列的政治态度。开始时,削减原油产量的5%,完全停止对美国的原油供应,对其他亲以色列的国家限制出口量;之后,又不断提高原油价格和扩大禁运范围。1973年10月每桶原油标价由3.01美元提高到11.65美元,原油产量又继续削减了25%。原油供应的突然短缺,使那些主要依靠从中东进口原油的国家的能源十分紧张。在原油供应短缺与油价激涨的双重夹击下,西方经济一度陷于混乱,触发了1974~1975年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陷入滞胀局面。完全靠原油进口的日本,1973年12月10日, 日经道·琼斯股价(自1985年5月,改称为“日经平均股价”)暴跌到156.79日元,此后几年内股票市场一直不振。此即第一次原油冲击。 1978年底至1979年3月,伊朗由于政局动荡,停止原油生产和出口,世界原油市场每天缺油500多万桶,引起油价再次暴涨。1978年末油价增至14.54美元,1979年又涨至24美元。进入80年代后,世界原油出现供过于求的逆转现象,价格下跌,产油国不得不作出削减产量的决定。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世界能源市场再次受到冲击。世界市场每天失去约350万桶的供应量, 由战前每天过剩200万桶转为短缺150万桶,于是,油价复涨。1981年10月石油输出国一致同意把油价定为34美元,引起第二次原油冲击。 1981年以来,世界经济衰退, 由于油价高昂,西方国家又采取了节约能源和替代能源的措施,世界原油市场因而供过于求,油价不断下跌。1983年3月,石油输出国组织在伦敦会议上决定原油价格从每桶34美元降为29美元,而且直到现在原油价格仍是低垂的,形成所谓的逆原油冲击。 两次原油价格上升引起的原油冲击和一次油价下降形成的逆原油冲击,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影响极大。 原油价格上升的影响: ❶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受到沉重打击。第一次原油冲击使西方工业国本来已经疲软的经济更趋恶化,触发了1974~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二次原油冲击后,西方世界经济又一次衰退。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成员国1960年至1973年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4.8%,1973年后一蹶不振,1974~1980年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降为3.4%。在所有发达国家中, 日本受影响最大,从10%的高速增长降为2%的负增长,损失产值约500亿美元,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此后年增长率均为5%左右。两次冲击后, 许多西方工业国物价上涨率由一位数上升为两位数。1974年后原油提价,西方工业国原油进口费用倍增,国际收支不断恶化。长期处于国际收支顺差的日本和联邦德国,于1979年分别出现了86亿美元和42亿美元的逆差,而1978年它们分别为顺差165亿美元和88亿美元。原油冲击影响所及,使西方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局面更难摆脱。 ❷加剧了西方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和动荡。1973年第一次原油冲击后,阿拉伯产油国增加的原油收入,迅速为这些国家经济发展与改善生活所吸收。1974~1978年1月,每年原油盈余由600亿美元减为50亿美元,对西方世界市场的压力迅速减弱。然而,第二次原油冲击后,油价上涨,这些产油国增加的原油收入,在它们普遍放慢建设速度的情况下难以迅速消纳。其中很大一部分投放欧洲货币市场,使欧洲货币市场规模扩大,欧洲货币市场资金净额从1973年的1600亿美元猛增至1982年的9400亿美元,9年间增长4.9倍。这些资金一方面充实了国际信贷力量,满足了许多国家对长、短期信贷的需要;另一方面又造成大量游资在各国之间流动,时而投资于股票,时而投资于黄金和各国货币,到1980年底这些产油国累计在国外资金估计达3000亿美元,这些呆滞资金85%是美元,并以短期资金为主,流动性大,对西方金融市场是个极不稳定的因素。 ❸给非产油的发展中国家带来困难。非产油发展中国家, 由于承受原油提价和进口工农产品费用增加的双重压力,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已由1960~1973年的6.3%, 下降为1974~1978年的4.9%;同时年物价上涨率由12.5%,上升为26.3%;1972~1979年间, 非产油国原油费用从40亿美元猛增至440亿美元。1973~1979年间,非产油国国际收支逆差由57亿美元上升为488亿美元。经合组织估计,到1980年底非产油国外债总额达3600亿美元,还本付息从1977年的270亿美元,增长为469亿美元。 ❹产油国经济实力增强。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不仅拥有世界原油产量一半的经济实力,而且随着油价上涨,原油盈余不断增加,1979年累计盈余达2500亿美元。1970~1979年,黄金外汇储备由51亿特别提款权,上升为562亿特别提款权,产油国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事务中影响不断扩大,其地位与过去大不相同。 原油价格下跌带来的影响是: ❶使产油国经济发展受挫。特别是那些人口众多,国家储备不足,负债累累的国家,如委内瑞拉由于原油降价和产量压缩,面对严重财政困难,政府实行了二十多年来的第一次外汇管制,并将其货币博利瓦贬值,接着又宣布停止偿付外债三个月和禁止800种商品进口的措施。至于那些储备较充足,人口稀少的产油国,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 由于掌握着石油输出国组织1972~1982年间的累计顺差3/4的外汇,而这些国家的人口总和还不及墨西哥城的人口数,因而油价下跌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影响不大。但是,产油国原油收入减少,将使产油国动用积存资金,增加资金流动性,加剧货币汇率的波动,从而引起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❷西方工业国深受前一段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因此,当油价下跌时,仍不放松节能的对策,通过节省原油开支,降低能源密集工业的经营费用,以及刺激消费,刺激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油价下跌虽然也使西方工业国对产油国的出口受到一定影响,但此种影响随着西方经济的回升而得到抵消。当然随着原油需求减少,西方石油工业也相应收缩,利润下降。 ❸为非产油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或间接带来好处。随着油价下跌,发达国家经济回升,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将可增加3%左右,同时随着他们国际收支状况的改善,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金融市场利息率的下降,会有助于减缓这些国家的外债负担。 ☚ 尼克松冲击 黑色星期一 ☛ 000010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