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原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原毁》
唐·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①以周②,其待人也轻③以约④。重以周,故不怠⑤;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⑥者,其为人也,仁义人⑦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⑧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⑨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 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⑩。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11)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 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12)而理欤! 【注释】①重:严格。 ②周:周密、全面。 ③轻:宽容。 ④约:简少。 ⑤不怠:指不懈怠地进行道德修养。 ⑥舜:传说中远古时代的君王。 ⑦仁义人:符合儒家仁义道德规范的人。 ⑧周公:周文王子,周武王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继位,由周公摄政。 ⑨多才与艺人:多才多艺的人。 ⑩廉:少。 (11)说:同“悦”。 (12)几:庶几、差不多。 【译文】古时候的君子,他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他对待别人宽容又简约。严格而全面,所以不怠惰;宽容又简约,所以人家都乐意做好事。 听说古代的圣人舜,他做人,是个仁义的人。探究舜所以成为圣人的道理,就责备自己说:“他是个人,我也是个人,他能这样,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仿效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听说古人中有个叫周公的,他为人,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寻求周公所以为周公的道理,对自己要求:“他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够这样,而我却不能这样!”早晚都在思考,去掉那些不如周公的地方,仿效那些像周公的地方。 舜,是大圣人,后世没有人能赶上他。周公,是大圣人,后世也没有人能赶上他。这人就说:“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这不就是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吗? 他对别人呢,就说:“那个人,能有这些优点,这就够得上一个善良的人了;能擅长这些事,这就够得上一个有才艺的人了。”肯定他一个方面,而不苛求他别的方面;就他的现在表现看,不追究他的过去,提心吊胆地只怕那个人得不到做好事的益处。一件好事容易做到,一种技艺容易学会,但他对别人,却说:“能有这些,这就够了。”又说:“能擅长这些,这就够了。”这不就是要求别人宽容又简约吗? 现在的君子可不同。他责备别人周详,他要求自己少。周详,所以人家难以做好事;少,所以自己进步就少。自己没有什么优点,说:“我有这优点,这就够了。”自己没有什么才能,说:“我有这本领,这就够了。”对外欺骗别人,对己欺骗良心,还没有多少收获就止步不前,岂不是要求自身太少了吗? 他们要求别人,说:“他虽然能做这个,但他的人品不值得赞美;他虽然擅长这个,但他的才能不值得称道。”举出他一方面的欠缺不考虑他多方面的长处;只追究他的既往,不考虑他的今天。心中惶惶不安只怕别人有好的名声。岂不是责求别人太周全了吗?这就叫不用常人的标准要求自身,却用圣人的标准希望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尊重自己的啊! 尽管如此,这样做的人有他的思想根源,那就是懒惰和嫉妒。懒惰的人不能求进步,而嫉妒别人的人害怕别人进步。我曾经试验过。曾经试着对众人说:“某某是个好人,某某是个好人。”那些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个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毫不客气地说出反对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反对的颜色。又曾经对众人说:“某某不是好人,某某不是好人。”那些不附和的人,一定是那人的朋友;要不,就是他不接近的人,不和他有利害关系的人;要不,就是害怕他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强硬的人一定会高兴地说出表示赞成的话,懦弱的人一定会从脸上表露出高兴的颜色。所以,事情办好了,诽谤也就跟着来了;声望提高了,诬蔑也随着来了。唉! 读书人处在这个世上,希望名誉昭著,道德畅行,真难了。 身居高位而将要有作为的人,如果得到我所说的这些道理而牢记它,那他的国家差不多就可以治理好了吧。 字数:2405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452-455页. 原毁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3]。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4]?”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5]。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6],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 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7],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8]。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用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9]。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10],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11〕,而忌者畏人修。吾常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12〕;不然〔13〕,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14〕。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矣。 将有作于上者〔15〕,得吾说而存之〔16〕,其国家可几而理欤〔17〕! 〔1〕此篇选自东雅堂本《昌黎先生集》卷十一。本文题目之意为“论诽谤”。原,推论本原;毁,毁谤。(韩愈生平,见唐诗部分) 〔2〕“责己也”二句:语意本《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重以周,严格而详尽。轻以约,宽松而简约。 〔3〕仁义人:《孟子·离娄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语意本此。 〔4〕“彼,人也”六句:《孟子·离娄下》:“孟子曰:‘……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又《滕文公上》:“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语本此。 〔5〕多才与艺人:《尚书·金滕》纪周公之言,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之语,本此。 〔6〕是人:指古之君子。 〔7〕良人:良善的人。 〔8〕恐恐然:惶恐的样子。不得为善之利:得不到做好事应有的表扬。〔9〕廉:少。意思是说要求不高。 〔10〕闻(wen):声望,名誉。 〔11〕修:指品德的修养。〔12〕与:谓党与,朋友。 〔13〕不然:此处指不是这样的,即不应者,不随声附和者。 [14]“不然”二句:此处则指非不应者,即应者,随声附和者。前一个“不然”,反“应者”;后一个“不然”,反“不应”。此句的意思是说:为什么有些人要附和“某某是好人”的话呢?因为他们害怕这个人。下文尚有两个“不然”,其用法与此同。 [15]有作于上:居上位而要有所作为。 [16]存之:记在心中,加以留意。 [17]几:庶几,希冀之词。理:即“治”。唐高宗名治,故唐人避“治”曰“理”。 本文从责己、待人两个方面,以“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作为对比,严厉批评了喜欢谤毁他人的这种恶劣的社会风气。文章又剖析了这种不良风气形成的原因,在于“怠”与“忌”:“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所以就造成了“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故此文针砭世风,颇能切中时弊。清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评此文说:“於戏! 由乎无己者,天下万世靡所不己,而又奚毁焉?由于私己者,天下万世皆与己为敌为对,莫不可毁,而天下万世之毁乃并集于己矣。人欲尊己者,其何所从也?”(《唐宋文醇》卷一)蔡铸则评此文的写法说:“其作法,起处先立二柱,以下分应。通篇用排偶,惟末处用单行,格调甚奇。”(《蔡氏古文评注补正全集》卷六) 原毁唐韩愈著。阐述责己严、责人宽的道德修养态度,谴责习于毁谤的恶劣风气。认为“古之君子,其责己以重”,“责人也轻”。对己以圣贤自律,责求自己“不如舜”、 “不如周公”之处。对于他人则要看到其长处,“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应“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并指出当时士君子“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对德行高尚的人恶意诽谤,造成了“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恶劣风习。文中还提出人应在道德修养上有高标准的要求,“彼(指舜、周公等圣人)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即可成为如舜一样的道德高尚的人。收入《昌黎先生集》。 原毁 《原毁》唐韩愈撰。“原”是古代一种专门用来推论事理的文章,源自韩愈的“五原”(《原道》《原性》《原毁》《原人》《原鬼》)。“原”有推原其本之意,“原毁”就是推论毁谤的根源。韩愈所处的唐代中期,社会矛盾重重,朝官以及士大夫之间党同伐异,相互毁谤,已流为社会风气。作者怀才不遇,屡遭左迁,对士大夫中那些“责人也详”、“待己也廉”的颓风深恶痛绝,所以在此文中,比较了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两种迥然不同的态度,分析了一般人好诽谤、贬低别人的原因,指出形成这种风气的社会心理就在于“忌”,同时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互相攻击的现象也表示了愤慨,渲泄了内心的不平之气。全文自始至终围绕一个“毁”字展开议论,段与段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通篇运用对比,语言多用排句和偶句,同时句型长短不一而又错综变化,具有散文特有的节奏感。 ☚ 原道 伯夷颂 ☛ 《原毁》yuan huiThe Slander→韩愈 (Han Yu)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