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原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原君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2〕,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3〕;此其人之勤劳〔4〕,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5〕。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6〕,许由、务光是也〔7〕;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8〕。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9〕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10〕。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11〕。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12〕。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13〕,曾不惨然〔14〕,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15〕。”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16〕,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17〕?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18〕,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19〕。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20〕,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21〕,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22〕,曾不异夫腐鼠〔23〕。 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24〕!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25〕,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26〕,至废孟子而不立〔27〕,非导源于小儒乎?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28〕。 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 摄缄縢,固扃鐍,〔29〕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 远者数世,近者及身,〔30〕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 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31〕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 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32〕! 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33〕,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34〕,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35〕。 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1〕本文是17世纪批判封建君主制度的一篇著名政论文章。 黄宗羲(公元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十七世纪重要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早年曾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他与其弟宗炎在故乡组织武装力量抗清。 明亡后,隐居著书,屡拒清廷的征聘。他的《明夷待访录》是其政治思想的代表作。另外,他还著有《南雷文案》、《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等。其诗文朴实无华,不事雕琢,笔锋锐利,长于说理。 本文选自《明夷待访录》第一篇。 〔2〕莫或:没有人。 或,代词,指有人。 〔3〕释:解除。 〔4〕此其人:这样做的那个人。 此,指兴公利、释公害之事。 〔5〕居:处,意即处于那个地位。 〔6〕量(liang):考虑,估量。人:这里指就君位。 〔7〕许由、务光:传说中的上古隐士。《庄子·让王》:“尧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云:“汤又让务光”,务光“乃负石自沉于庐水”。 〔8〕夫:句中语气助词。 〔9〕“汉高帝”二句:《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高祖奉玉巵,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孰与仲多,和老二比,哪一个多? 〔10〕溢之于辞:指“逐利之情”充分流露于言辞之中。 〔11〕为天下也:为了天下。这句表示为公。 〔12〕为君也:为了君主。这句表示为私利。 〔13〕博:求得,换取。 〔14〕曾不惨然:竟然毫不感到惨痛。 〔15〕花息:利息。 〔16〕向使:假使。 〔17〕“岂设君”句:难道立君主的道理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18〕“视之”句:《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雠,同“仇”。 〔19〕固其所也:原是君主应得的下场。其,指君主。 〔20〕小儒:这里指宋以后的一般理学家。规规焉:拘泥,死板板地。 〔21〕“而妄传”句:伯夷、叔齐是殷孤竹君的儿子。武王伐纣时,他们曾在马前劝阻,认为臣不能伐君。殷亡后,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事见《史记·伯夷列传》。因为汉代以前没有伯夷、叔齐扣马而谏的说法,所以作者认为这是小儒妄加编造的故事。 〔22〕兆人万姓: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23〕夫:于,表示比较。 〔24〕私:偏爱。 〔25〕孟子之言:指《孟子·梁惠王下》一段话:“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26〕“皆不便”句:后世君主对孟子的这些话,都感到对自己不利。 〔27〕“至废”句:指朱元璋见到《孟子》里有“草芥”、“寇仇”这些话,就下诏撤掉孔庙里孟子配享的牌位。 经人劝谏,不久又恢复了孟子的配享。 〔28〕私之:以之为私,据天下为己有的意思。 〔29〕“摄缄縢”二句:收紧绳结,使关钮锁钥牢固。比喻暴君采取许多保卫措施来保护自己的统治。 缄,封结。 縢,绳。 扃:关钮。 鐍,锁钥。 〔30〕“远者”二句:指覆灭之祸远的不过几代,近的就在自身。 〔31〕“昔人”二句:《南史·五敬则传》记宋顺帝被逼出宫时,“泣而弹指,惟愿后身生生世世不复天王作因缘”。 毅宗,即明思宗朱由检(崇祯),他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后自缢,死前挥剑杀死女儿长平公主,说:“汝奈何生我家。” 〔32〕废然摧沮:灰心丧气。 废然,颓丧的样子。 〔33〕唐、虞:我国古代部落联盟的名称。 尧是唐的首领,舜是虞的首领。 〔34〕绝尘:超绝世俗。 无人能继其后尘。 〔35〕旷后世而不闻:后代再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人)。 旷,空、绝。 本文的中心是阐明君主的职分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但是三代以后的君主背离了为君之道,“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成了天下的大害,如果君主能够明白自己的“职分”,就能上下相安,天下太平。作者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指出它是天下所以不得安宁的原因,指出君主为了巩固其子孙的基业,对人民进行敲骨吸髓的残酷剥削。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文中也反映了作者认识上的局限和错误。 本文对比鲜明,前后照应,脉络清楚,论证有力,文字朴实。 《原君》《原君》
散文篇名。清黄宗羲作。今人王荣初、蔡一平《清代散文选注》说:“《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第一篇。《明夷待访录》写成于公元一六六三年,大胆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官制、立法、学校、选举、田制、兵制、财政等方面提出了一套改革的办法。《原君》根据古代传说和历史,认为古代君主不仅不是自私自利的,而且能为天下兴利除害,而后世的君主却把天下当作私人的产业,残酷地剥削以至杀害天下的人,从而得出古人爱戴君主、后人怨恶君主的道理,驳斥了小儒的盲目忠君的谬论;最后指出,后世的君主常常免不了亡国灭家的结局,这也是他们把天下当作私产的缘故。《原君》这样鲜明有力地向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挑战,向封建政治制度、道德、伦理观念挑战,正代表了当时人民对黑暗的封建统治的抗议,从而也可以清楚地看出了黄宗羲学说的精神和强烈的现实斗争意义。不过,黄宗羲这些学说中也反映了他的局限性。例如他把‘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看成普遍的人性;又如对古代的君主,他也过分美化了他们。再联系《明夷待访录》中其他各篇来看,他所理想的政体也只是开明的君主专制政体而已。但从《原君》以至《明夷待访录》全书的主要精神说,是无疑地站在那个时代的前列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对二百年后,也就是清末的维新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在思想上和理论上起了促进作用。”今人徐中玉、全启华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说:“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君权神授’天经地义,不可移易,而效忠君主则是臣民至死不能违背的伦理观念。本文作者根据古代传说和历史,从探究人君的职分入手,大担抨击了 ‘后之人君’ (封建帝王)‘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的家天下思想,揭露他们‘屠毒天下之肝脑’、‘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满足一己私欲的罪恶,并从理论上驳斥了小儒盲目忠君的迂腐荒谬。尽管作者未能从社会制度上认识产生封建暴君的渊源,而只是在肯定君主制的前提下提出改变独裁的改良愿望,但是文章敢于向皇帝挑战的斗争精神和它所反映的民主思想,则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文章以简朴流畅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根据需要,从自己读过的经典史籍援引了许多古人古事,加以论证,取精用宏,体现出作者学识的渊博和思想之敏锐。尤其是作者列举被历代儒者奉为圣明的有关‘民贵君轻’的言语论述作为理论依据,来驳斥小儒盲目忠君的谬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显得中肯痛快,简切明了。”原君,即推究做君主的职分、道理。此文论述了君主应该为天下“兴利’、“释害”,揭露并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者的专横残暴,驳斥了小儒盲目忠君的谬论,表现了作者的民主思想。作者公开声称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作者错误地认为,有生之初,人的本性就是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同时幻想封建君主能为整个社会服务。论述方法是托古论今,托古是立论的根据,论今是论述的重点,着重批判“后之为人君者’;全文前后照应,脉络清楚,开头阐明君主的职分,又以揭示君主的职分作为全文的结束,中间议论逐层深入,条理分明,逻辑性很强;层层对比,以今衬古,扬古贬今,说道理,举事实,笔锋锐利,不仅使论点持之有故,而且使文章血肉丰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原君 《原君》清黄宗羲撰。选自《明夷待访录》。作者根据历史和古代传说,认为古代君主不仅不自私自利,而且为天下兴利除害。而到后来,君主视自己的大私为天下的公利,把国家当成了自己的产业,屠毒天下之肝脑,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供自己一个人行淫作乐,成为天下的大害。而小儒君臣之义的谬说,又足以引导君主于不义。作者指出,后世的君主常常难逃亡国灭家的结局,这正是他们把天下当作私产的缘故。这是一篇绝好的政论文,作者以鲜明的态度、激烈的言辞抨击了成为天下之害的最高统治者——封建皇帝,大胆向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挑战,向封建伦理道德挑战,表现出了强烈的民主精神,对后世的反封建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 义虎记 柳敬亭传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