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of liver

又叫肝内梗阻性肝硬化、慢性肝内梗阻性黄疸,系肝硬化的一种。发病与下列因素有关:肠道细菌感染波及肝内胆管;药物因素,口服避孕药、氯丙嗪、甲基睾丸酮等可产生肝内胆汁淤积;病毒性肝炎可引起毛细胆管炎及肝内胆汁郁积;妊娠期间也可致胆汁郁积以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临床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梗阻性黄疸;脂肪代谢紊乱;肝脾肿大;鼻、牙龈出血;低蛋白、水肿、蜘蛛痣、肝昏迷等。治疗可用舒肝理气、活血化淤等护肝药物。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为肝内小胆管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肝硬化。原因不明,目前一般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病。各国均有病例报告,我国少见。女性多发,为男性的10~20倍,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
病因和发病机理 至今未分离出特异的病原体,已基本肯定与乙型肝炎病毒无关。病人血清中出现线粒体抗体,并可查出对胆汁蛋白抗原(BPⅢ)的致敏淋巴细胞。BPⅢ中含有胆小管上皮细胞、乳腺小管、脾脏、甲状腺细胞等上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编码的糖蛋白抗原。推测病人可能是原发性免疫调节缺陷的个体,胆小管遭到未明细菌、病毒或某些环境毒素或肝毒性药物等内、外源性因素侵袭,改变了胆小管上皮细胞的抗原性,产生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胆小管及上述其它富含组织相容复合物蛋白的细胞破坏,产生胆管炎并伴发其它腺管的炎症。
病理 肝肿大,呈暗绿色,质硬,表面有小颗粒,边缘钝。肝外胆道通畅。脾肿大。全身各脏器有郁胆。病理所见可分为:
❶胆管炎期: 汇管区小胆管上皮破坏,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可形成淋巴滤泡并有生发中心。常形成由类上皮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组成的肉芽肿,但无中心坏死。肝小叶内正常,无郁胆及坏死。
❷小胆管增生期: 小胆管破坏与增生。周围有结缔组织形成。汇管区周围肝细胞内胆汁郁滞,小叶周围毛细胆管扩张。肝细胞正常。
❸疤痕期: 小胆管破坏严重而消失,炎症反应减轻,形成疤痕,肝小叶内郁胆严重,胆汁梗阻,小胆栓形成。
❹肝硬化期: 肝细胞变性坏死,汇管区大量肉芽肿及结缔组织增生并向肝小叶内伸展,形成“假小叶”。血管扭曲,循环紊乱,形成门脉高压。
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无症状期可因发现血清抗线粒体抗体、碱性磷酸酶或γ-谷氨酰转肽酶活力增高,经肝活检而诊断。早期症状为顽固性皮肤瘙痒,数月或数年后出现梗阻性黄疸。皮肤搔痕,变粗,增厚与色素沉着。黄疸逐渐加深,尿色加深,粪色变浅。因肠道内胆盐缺乏。出现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吸收障碍,表现为脂肪泻;维生素D缺乏引致的骨痛,骨质软化,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出血倾向。血胆固醇增高,产生皮肤黄疸,晚期肝功减退后胆固醇降低,皮肤黄疸可以消失。肝脏显著肿大,质硬,表面平滑或有细颗粒。脾脏显著肿大。晚期出现门脉高压、腹水及肝硬化的各种表现。病程迁延数年至十数年,主要死因为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衰竭或合并感染。可并发硬皮症、干燥综合征(Sjogren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牛皮癣关节炎、增生性骨营养不良、软骨硬化症、甲状腺炎、肾小管性酸中毒、肺纤维化、混合性结缔组织病、非热带性乳糜泻、重症肌无力等。疾病早期可有血清碱性磷酸酶、5′核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活力增高。后期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血清胆固醇早期增高,后期降低。血总脂增高,血清脂蛋白α1与前β减低,β增高,脂蛋白X增高而且出现一种特有的α1低密度脂蛋白。血总胆酸及胆汁酸增高,胆汁酸与鹅去氧胆酸比例早期增高,后期减低。83~100%的病人早期即出现抗线粒体抗体,此抗体持续高滴度时即可排除肝外梗阻性黄疸及硬化性胆管炎,且可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不明原因肝硬化相鉴别。抗体滴度与病程、临床表现及治疗无关。部分病人可检出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类风湿因子、抗甲状腺抗体及抗胆小管抗体。血清中IgM、IgG与IgA均可有非特异性增高。血清总溶血补体活性增高,C3合成与降解率均增高。大多数患者可查出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有20S及8~11S两种,大分子免疫复合物为其特征。肝脏对其清除能力早期增强,后期减退。对二硝基氯苯和纯结核蛋白衍生物的皮肤迟发型变态反应减弱,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抑制性T细胞功能减弱。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中年妇女出现肝内梗阻性黄疸,肝脾肿大,持续高滴度的抗线粒体抗体,应考虑本病。肝活检可进一步诊断。需与肝外梗阻性黄疸、慢性活动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性肝硬化、慢性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性疾病等鉴别。
治疗 口服胆酪胺可缓解皮肤搔痒。补充脂溶性维生素、用维生素D3及钙剂治疗骨病。限制高胆固醇食物,用降脂药治疗高脂血症。青霉胺可减少肝内及血铜含量并有免疫抑制作用。激素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多。用硫唑嘌呤免疫抑制剂,可缓解症状并改善血液生化异常,但对肝脏病理学异常无作用。晚期病人的治疗与肝硬化相同。肝移植效果比其它肝脏病人好。
绝大多数病人疾病不能自然缓解。无症状而肝功试验异常,病期可维持10年以上,出现黄疸后平均生存期约5年。主要死因为上消化道出血、肝功衰竭和感染。

☚ 慢性活动性肝炎   风湿热 ☛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本病是一种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破坏性炎症,临床起病隐匿,进展缓慢,常具有持续的胆汁潴留,最终进展至再生结节不明显性肝硬化。本病绝大多数见于中年女性,一般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
病因迄今未明,曾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但均缺乏确切的证据。
❶病毒感染: 部分患者血清中可检出乙型肝炎病毒抗原(HBAg),但缺乏病毒性肝炎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且HBAg检出率与健康输血者并无明显差异,故认为是偶合或隐性感染;
❷中毒因素:某些引起胆淤的药物和化学毒物,如冬眠灵、有机砷剂等,能引起肝内胆淤性黄疸,日久可发生胆汁性肝硬化。但本病并无因药物或化学毒物引起胆淤的临床特点,故认为中毒因素仅可能对本病的发病有促进作用;
❸内分泌紊乱: 本病好发于中年女性,推测与女性内分泌激素改变有关;
❹免疫因素: 本病常有变异的免疫现象,常和某些结缔组织病如干燥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CRST综合征 (皮肤钙化、肢端血管痉挛、指、趾或皮肤硬化及毛细血管扩张)同时存在,免疫试验异常,如血清线粒体抗体阳性率高达85~95%、核抗体和平滑肌抗体亦常为阳性、结核菌素试验的阳性增加、二硝基氯苯皮试无反应性、植物血凝素所致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于正常等,故认为本病可能属于免疫性疾病。但免疫试验的异常并不一定出现在疾病的早期,免疫改变究属本病的原因还是结果,尚无满意的解释。
病理检查发现肝脏一般增大,表面平滑或细颗粒状,呈深绿色。病理组织学改变可分为四期,切片中同时有二期病变并存者并不少见。第一期为胆小管炎期,其特征为肝小叶间胆管或中隔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炎症,胆小管管腔、管壁及其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也有成纤维母细胞;在管腔外含有大量PAS阳性的巨噬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汇管区因炎性细胞浸润而扩大,约1/3~1/2患者有淋巴滤泡及肉芽肿形成。在此期尚无明显胆淤,炎症未延伸到小叶实质。第二期为胆小管增殖期,胆小管由于慢性炎症的进行性破坏,代之以炎性纤维组织,多数的汇管区难以发现小叶间胆管,但有不典型胆小管增生,病变可累及整个汇管区及其周围的肝细胞; 肝小叶周围毛细胆管极度扩张,含浓缩胆栓,毛细胆管破裂,形成胆湖,其周围的肝细胞肿胀,胞浆疏松呈透亮的网状,称为羽毛样变性。第三期为疤痕形成期,汇管区的疤痕组织向另一汇管区伸延,或向肝小叶内伸展。第四期为肝硬化期,汇管区纤维隔互相扩展连接,分割肝小叶形成假小叶,可见再生结节,成为小结节性肝硬化。
本病绝大多数起病于中年妇女,年龄常在40~60岁,少数可于妊娠期发病。临床上多以瘙痒为初发症状,常出现于黄疸前数月至二年,约1/4的病例瘙痒与黄疸同时出现,先有黄疸而后出现瘙痒者不常见。由于胆盐分泌及排泄至肠腔减少,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致有脂肪泻及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减少,出现皮肤粗糙和夜盲症(维生素A缺乏)、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维生素D缺乏)、及出血倾向(维生素K缺乏)等。因肝内胆小管阻塞,血清脂类总量和胆固醇含量明显持续增高,可出现黄斑瘤,扁平黄瘤或结节黄瘤。黄斑瘤为黄色扁平斑块,多出现于内眥附近,扁平黄瘤或结节黄瘤多位于掌、颈、前胸与四肢(肘、指、膝关节与跟踺)伸侧面,指趾部位的黄瘤可累及周围神经而引起疼痛;肝功能衰竭时,血清脂类下降,黄瘤亦缓慢消散。肝脏呈不同程度肿大,一般在肋缘下4~10cm,质硬,表面光滑,压痛不明显;脾中等肿大,晚期出现腹水。
辅助检查可发现阻塞性黄疸的生化改变,早期血清碱性磷酸酶即明显增高,γ-谷氨酰转肽酶、亮氨酸氨肽酶或5′-核甙酸酶亦明显升高;血清胆酸浓度增高,三羟胆酸与二羟胆酸比例亦增高;血清胆固醇和磷脂增加,三酸甘油酯正常或仅轻度升高; 血清白蛋白在疾病早、中期正常,肝功能衰竭时则降低,球蛋白增加,主要为α2及β球蛋白增加;免疫学检查见80%患者的IgM增高,约90%患者线粒体抗体阳性,滴度常在1:128以上,为本病特征性改变,可借以与其他阻塞性黄疸鉴别;由于胆淤致铜排泄障碍,可发现肝铜含量显著增加。
本病诊断可根据: 中年妇女;有瘙痒、黄疸及肝肿大等表现;出现高滴度的线粒体抗体等免疫学异常;肝活组织检查见有关的组织学改变; 胆管造影等检查排除肝外阻塞性黄疸及必要时作剖腹探查。本病早期或临床表现不典型时,应注意与肝外阻塞性黄疸、硬化性胆管炎、病毒性肝炎或药物等所致肝内胆汁淤积、肝门部位肿瘤等疾病鉴别。
本病预后不良,病程约3~11年,平均约5年。 黄疸加深、瘙痒或黄瘤消失及腹水出现,均提示病情已进入晚期。常见死亡原因为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及感染等。
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效治疗,主要是对症与支持疗法、免疫抑制药物如强的松或强的松龙、硫唑嘌呤等,可改善部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化变化,但不能使组织学改变好转,D-青霉胺亦仅能使肝铜含量减少。瘙痒严重时可用消胆胺和中链脂肪酸,有脂溶性维生素缺乏者,可肌内注射维生素A、D3、K,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血脂。其他针对并发症作相应处理。

☚ 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   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
0001631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