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印度民族大起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印度民族大起义

印度民族大起义Yindu minzudaqiyi

1857—1859年印度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起义。17世纪中叶的印度已完全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农民深受殖民统治之苦,部分封建王公的利益也受到损害,各阶层人民酝酿着反抗斗争。1856年,作为联络起义的薄饼和莲花分别在农村与军队中传递。1857年初,英国殖民者发给印度士兵涂有猪油牛脂纸包装的子弹,侮辱了他们对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信仰,并对反抗者处以重刑,成为起义的导火线。5月10日,印度士兵在米鲁特首先起事,乘胜向首都德里挺进,次日在当地印度兵和市民配合下占领德里。起义军拥立莫卧儿王朝末代皇帝为印度皇帝,成立起义机关,发表文告号召人民团结起来驱逐英国殖民者,废除殖民剥削制度。德里政权的建立推动了全国的反英斗争,士兵起义迅速发展成民族大起义,席卷印度北部和中部地区,形成德里、勒克瑙和詹西等几个中心。英国殖民者调集大批军队进行镇压,首先围攻德里。经过两个多月的战斗,起义军击毙敌军5 000余人后被迫于9月撤出,德里陷落。英军转而进攻勒克瑙。战斗持续近6个月,最后英军集中9万装备精良的军队才于1858年3月将其攻下。4月初,詹西失守。此后,约12万起义军分散在各地坚持游击战争。英国殖民者一面加强武力镇压,一面分化瓦解印度王公贵族。许多封建主纷纷投降,游击队处境日益险恶。1859年,起义基本被扑灭。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地打击英国殖民统治,唤起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觉悟。

☚ 伊朗巴布教起义   朝鲜甲午农民战争 ☛

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7—1859年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者的起义。1857年5月10日德里附近米特拉的西帕衣(Sipahi,意为“印度士兵”,即在英国驻印军队中服役的印度士兵)首先发动,不久发展到全印20个地区,主要成员为农民、手工业者和士兵,领导人有章西女王等。因缺乏统一领导,遭到失败。但动摇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印度民族大起义

印度民族大起义

19世纪中期印度军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1849年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后,民族矛盾加剧,社会各阶层都在秘密酝酿反英起义。1857年5月10日,德里附近米鲁特的第三骑兵连印籍士兵首先发难,当地人民和警察迅即参加。起义者杀死英国官员,摧毁兵营,打开监狱,袭击教会,旋即攻占德里,队伍迅速扩大。义军在德里拥立莫卧儿王朝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帝,成立10人行政会议,号召人民团结一致,驱逐英殖民者,并开始实行改革。各地农民、手工业者、士兵和部分封建主纷纷响应,起义席卷了印度中、北部20个地区。英殖民总督慌忙调回派往伊朗和中国的侵略军连同驻印英军进行镇压。9月19日,德里被英军攻陷。次年3月21日,勒克瑙陷落后英军大肆洗劫两周。章西军民在女王拉克希米·拜依(1835—1858)领导下,与英军决战后失败。各地义军转入游击战直到1859年底。它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削弱了英国在亚洲的扩张势力,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 日俄战争   章西女王 ☛
0000217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