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印度教美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印度教美术

印度教美术

公元1至18世纪南亚及东南亚印度教的建筑、雕刻与绘画。印度教是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发展而来的宗教,是印度文化的主流。印度教美术是印度教宗教哲学的象征、图解和隐喻。印度教美术包括建筑、雕刻与绘画三大部分,经历了1至3世纪贵霜时代的初创阶段,4至6世纪笈多时代的发展阶段、7至13世纪的全盛阶段和13世纪以后的维持等四个阶段。其建筑以神庙为主,有岩凿石窟神庙和独立式石砌神庙两种形式,又有北方式、南方式和德干式三种风格。神庙一般由门廊、会堂和主殿三大部分组成。主殿上部是象征宇宙之山的高塔悉卡罗,下部是供奉湿婆林伽(男根)的圣所,也称内涵密室。在北方式神庙中悉卡罗呈玉米状曲拱形,代表作有康那太克太阳神庙、卡朱拉侯的根达利耶·摩诃提婆神庙等;南方式神庙的悉卡罗呈阶梯状角锥形,代表作有五车神庙、海岸神庙及凯拉萨纳特神庙等;德干式神庙同南方式,但悉卡罗较低矮稳健,代表作有凯拉萨神庙。印度教雕刻主要以表现该教诸神及其生活为题材,特别是毗湿奴、湿婆及其化身和他们的配偶最多。印度教雕刻,早期是在佛教雕刻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风格多静穆庄重。笈多时代以后,开始由古典主义向巴洛克的激动繁华过渡。中世纪是其鼎盛时期,追求极度的夸张和装饰效果,并由神庙内部走向外部壁面,出现多臂怪诞的形象,以象征宇宙的生命活力和永恒。代表作有摩诃巴里补罗的巨岩浮雕《恒河降凡》、朱罗王朝的铜像《舞王湿婆》、象岛石窟的《湿婆三面像》、康拉太克太阳神庙的《音乐天女》、卡朱拉侯的《情书》等。印度教的绘画主要有壁画和细密画两种。现存印度教壁画多已漫漶不清。细密画则以莫卧儿王朝的拉杰普特绘画为代表,题材多取自印度史诗、往世书神话等。善于表现牧神黑天克利希那与牧女拉达的恋爱故事,借男女肉体的结合来暗示大神与其信徒之间心灵的交感,具有田园式浪漫情调与奇异温柔的神秘气息。

☚ 阿默拉沃蒂美术   耆那教美术 ☛
印度教美术

印度教美术

公元1至18世纪南亚及东南亚印度教的建筑、雕刻与绘画。印度教是从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发展而来的宗教,是印度文化的主流。印度教美术是印度教宗教哲学的象征、图解和隐喻。印度教美术包括建筑、雕刻与绘画三大部分,经历了1至3世纪贵霜时代的初创阶段,4至6世纪笈多时代的发展阶段、7至13世纪的全盛阶段和13世纪以后的维持等四个阶段。其建筑以神庙为主,有岩凿石窟神庙和独立式石砌神庙两种形式,又有北方式、南方式和德干式三种风格。神庙一般由门廊、会堂和主殿三大部分组成。主殿上部是象征宇宙之山的高塔悉卡罗,下部是供奉湿婆林伽(男根)的圣所,也称内涵密室。在北方式神庙中悉卡罗呈玉米状曲拱形,代表作有康那太克太阳神庙、卡朱拉侯的根达利耶·摩诃提婆神庙等;南方式神庙的悉卡罗呈阶梯状角锥形,代表作有五车神庙、海岸神庙及凯拉萨纳特神庙等;德干式神庙同南方式,但悉卡罗较低矮稳健,代表作有凯拉萨神庙。印度教雕刻主要以表现该教诸神及其生活为题材,特别是毗湿奴、湿婆及其化身和他们的配偶最多。印度教雕刻,早期是在佛教雕刻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风格多静穆庄重。笈多时代以后,开始由古典主义向巴洛克的激动繁华过渡。中世纪是其鼎盛时期,追求极度的夸张和装饰效果,并由神庙内部走向外部壁面,出现多臂怪诞的形象,以象征宇宙的生命活力和永恒。代表作有摩诃巴里补罗的巨岩浮雕《恒河降凡》、朱罗王朝的铜像《舞王湿婆》、象岛石窟的《湿婆三面像》、康拉太克太阳神庙的《音乐天女》、卡朱拉侯的《情书》等。印度教的绘画主要有壁画和细密画两种。现存印度教壁画多已漫漶不清。细密画则以莫卧儿王朝的拉杰普特绘画为代表,题材多取自印度史诗、往世书神话等。善于表现牧神黑天克利希那与牧女拉达的恋爱故事,借男女肉体的结合来暗示大神与其信徒之间心灵的交感,具有田园式浪漫情调与奇异温柔的神秘气息。

☚ 阿默拉沃蒂美术   耆那教美术 ☛
0000860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