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印度农村综合发展计划integrated rural development programme in India印度政府为开发农村经济所采取的基本措施之一,是印度第六个五年计划(1978~1983)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农村贫民创造就业机会,向他们提供生产资料和资金,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到贫困线以上。因此亦称“农村扶贫计划”。印度独立后,经过50年代的土地改革、乡村建设计划和60年代的“绿色革命”,农业生产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农业发展不平衡,农村一直存在着众多的贫民。1978年,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贫民(五口之家年收入不足3 500卢比的家庭)全国共有3.2亿人,其中2.6亿人在农村,约占农村总人口的一半。农村贫民主要由小农、边际农(耕种土地不足1公顷)和无地农(农业和非农业工人)组成。这些家庭的成员每月人均消费不到55卢比,不能维持基本生活需要。为了帮助农村贫民改善经济地位,政府在70年代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一些专项计划,如向小农、边际农和无地农提供贷款计划、干旱地区发展水利计划、山区和部落地区开发计划、农村妇女和儿童保键计划等。在这些计划中,没有一个计划能覆盖全国农村,并且在执行中往往同一个地区分别执行着几个计划。这种地区性的重叠,不利于集中使用资金和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同时在有效地监督和核算资金使用方面造成很多困难。针对这种情况,从1978/79年度开始,印度政府把各个专项计划加以合并,增加了一些内容,改变了执行方法,从而形成了一个在全国范围实行的“农村综合发展计划”。 目标和措施 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的目标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广先进技术,增加农业投资,提高农业生产率;发展农村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农村贫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开发山区和部落地区,改变农村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村在教育、卫生、饮水、电力、道路和住房等方面“创造基本的方便”等,中心是增加农村贫民的经济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实施计划的主要措施是:❶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小农、边际农等农业劳动者提供补助款和贷款, 并相应地供应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 提供各种技术性服务; 政府投资兴办一些水利设施,免费(或低费)给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贫民供水,以帮助他们发展农业及其有关部门的生产, 提高生产率。 ❷给无地农和边际农提供职业培训, 在此基础上通过提供一定数量的补助款和贷款, 帮助他们发展畜牧业和农村小工业。 ❸政府投资兴办一些小型农村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商业和支持性服务事业, 专门吸收经过职业培训的农村贫民就业。这三项措施中, 第一项措施的受援人数约占受援总人数的67%, 其余两项措施各占16%左右。 实施情况 在农村综合发展计划所需资金中, 补贴款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两级财政拨付, 贷款由商业银行和农业信贷合作社提供。补助款拨付的方法是,对每个区按相同的补助数量(350万卢比)拨付,中央财政和邦财政各付一半。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 财政拨付的补助款150亿卢比,商业银行和农业信贷合作社提供的贷款为300亿卢比, 两项合计450亿卢比。按受援的人数计算, 1981/82年度人均补助928卢比, 人均贷款1 713卢比。农村综合发展计划的实施,主要由各县的农村发展机构负责。这些机构中除了行政官员外, 还包括经济学家(或统计学家)、信贷计划工作人员和农村工业管理人员。县级农村发展机构首先把全县划成若干区(全国平均每个区大约2万户,其中在贫困线以下的约1万余户),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根据规定的标准确定受援人名单(每个区约3 000户)。依据各区的自然资源情况和农村贫民的数量, 在充分考虑受援人承受风险能力, 他们现有的资源及其管理能力的情况下,与受援人进行协商, 确定适当的经济活动项目,制定出具体的援助措施,综合上报邦政府批准后执行。据印度政府计划委员会估计, 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接受援助的农村贫民中, 大体有40%的人生活水平提高到了贫困线以上, 其余60%的人, 生活水平仍然处在贫困线以下。印度政府的目标是, 通过贯彻农村综合发展计划, 用十年的时间把农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贫民的比例下降到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