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Zhongguo nongyeChina's agriculture
中国的农作栽培、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产业的统称。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包括以下方面:
❶人口众多,人均占有的农产品数较低。如1957~1977年的20年中,全国粮食总产量增长45%,而人口增长了46.2%,人均占有粮食反由原有的306kg下降为300kg。进入80年代以来虽然粮食总产量有所增加,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预计到2000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仍将只能维持在400kg左右;
❷农业土地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人均占有量少。中国耕地、林地、草地、内陆水面的绝对数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足世界平均的30%;耕地人均1.3亩,不足世界平均数4.8亩的1/3。中国陆地面积的2/3为山地、高原、丘陵,且降水量少于400mm的干旱、半干旱面积占53%;
❸农业物质技术基础不强。虽然目前已有一部分农业生产水利化和机械化程度较好,但中国农业生产总体上以手工劳动为主,劳动生产率低,农民纯收入约2000余元。考虑到农民生活资料和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因素,农业本身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不多,力量很弱;
❹农业的自然、经济条件的地域性差异明显,农林牧副业的发展和布局不同,农业现代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也不同。大体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发生过重大失误。
新中国成立时,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多的耕地,这种封建主义的土地分配关系严重阻碍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从1950年起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使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大批耕畜和农具等生产资料,解放了农业生产力。1956年又在此基础上,适应土地改革后农民需要在劳力、畜力、生产资料方面互助合作、抵御自然灾害、发展生产、改进农业生产技术的要求按照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完成了由互助组到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村生产有了明显的发展,1957年比1949年农业总产值增长了80%,农作物种植业总产值增长了近一倍。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以家庭承包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形式,多次调高了农产品的价格,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商品化和专业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农村经济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成就:建立和发展了适合中国农业生产特点的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经济,使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从过度集中统一的经济方式,改变为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多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20年来农业(种植业)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6.4%,这一速度高于世界许多国家同一时期的发展速度,也较大幅度地高出中国1953~1978年的平均水平(2.6%);农业连年丰收,粮食达到自给,棉花自给有余,谷物和棉花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用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全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到1999年,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100元,“八七”扶贫目标基本完成;单一的种植业特别是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向多层次的综合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转变,农作物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长期的80%左右下降到55%左右,近年来又逐渐下降到47%左右,出现了农业总产值低于其他产业产值的重要变化,推动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安排;农业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农业教育工作得到了较迅速的发展,按自然区划和经济特点已建立起由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的农林牧渔业科研体系,目前全国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植保站、土肥站、种子站和畜牧兽医站达到11万多个,并出现了懂技术、有农业知识的新一代农民。
同时,也要看到,由于长期积累下来的一系列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始终是第一位的大问题。为了实现中国农业的发展目标,要走出一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乎中国情况的道路。中国国情的基本情况是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基础薄弱。农业的发展只能走依靠科技进步,品种改良,实现生产经营集约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切实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提出的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摆脱目前的徘徊局面,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