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袋;阿侬袋;阿娘袋o213/o55loŋ21/o55iaŋ21tai213o213/o55long21//o55iang21dai213一种长袖马褂。亦或指一种男式便衣。《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 “又见天气冷了,给他作了几件轻暖细毛行衣,甚至如斗篷、卧龙袋一切衣服,都备得齐整。”凡数见。夏仁虎《旧京琐记》卷一《俗尚》: “马褂长袖者,曰卧龙袋。”又,徐珂《清稗类钞·方言类·八旗方言》: “额隆袋,长袖马褂也。”李劼人作品几种词形均用,此引一例。《大波》第二部第一章: “但是郝又三就从那件原来并非夹小袄而是他穿过好几年的阿侬袋上面,认出了来人。”原注: “阿侬袋一写作 ‘卧龙袋’,一写作 ‘阿娘带’,来源如何,各说不同。这种衣着辛亥革命以后,业已名实并亡了。它是男子服用的一种衣着,穿在长袍上面,类似马褂,而又大襟、小袖口、底襟有袋,可以盛物,不但比马褂方便,并且不择材料和颜色。仅止不能用来代替马褂在正式场所穿它而已。自从小袖对襟带高领的马褂(后来一称短褂) 兴起,阿侬袋固然无形废除,即对襟大袖无高领的马褂和大襟大袖可以带高领的马褂,也逐渐地没人穿了。”据徐珂《清稗类钞》,似本作 “阿娘袋”。见《服饰类·卧龙袋》条:“卧龙袋,马褂之窄袖而对襟者也。其身较对襟、大襟之马褂略长,亦曰长袖马褂,河工效力之人员,常以之为正式之行装。相传某相国尝随驾北征,其母夫人忧其文弱不胜风寒,为纫是衣,取其暖而便也。相国感母恩,常服之不去身。一日,急诏论事,未遑易衣。帝问所衣何名,因直陈其事。帝褒其孝,命得服以入朝。当时名之阿娘袋,后误为卧龙袋,久之,又称为鹅翎袋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