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卢嘉锡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卢嘉锡

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简历
科苑英华录:卢嘉锡
人民日报1981年5月20日
人民日报1982年8月24日
中国科技史料1985年6卷5期

卢嘉锡

卢嘉锡的为人和他的家庭
患难与共,老益情深——卢嘉锡教授夫妇的小
故事
莫随
陈小川
羊城晚报1981年11月14日
中国青年报1981年10月6、13日
道路——记卢嘉锡教授
科学人物:卢嘉锡、钱三强
王晓萌福建文艺1979年7期
百科知识1981年11期
卢嘉锡求学的故事
卢嘉锡的科研思想
卢嘉锡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农工
民主党主席
李海谛等
蔡元坝
李方诗等主编
青年一代1983年1期
发展研究1984年4期
中国人物年鉴(1989)第57页
农工民主党主席卢嘉锡考察河北秦唐沧地区向
国务院提出三项建议
李方诗等主编中国人物年鉴(1990)第74页
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卢嘉锡著文拥护坚持和完
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李方诗等主编中国人物年鉴(1991)第72页
卢嘉锡再次当选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
卢嘉锡当选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卢嘉
锡率团赴闽西革命老区作考察咨询
李方诗等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编辑
委员会编
中国人物年鉴(1993)第65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4)第55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5)第62页
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嘉锡
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嘉锡
李维民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中国人物年鉴(1998)第18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98页
现任党、政、军领导人: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嘉锡
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
化学家卢嘉锡
李维民主编
李维民主编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113页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244页
卢嘉锡(1915— )
卢嘉锡(1915— )
汪新主编
《中国科苑英华录》
编写组
中国民主党派名人录第349页
中国科苑英华录——新中国之部(上)第
124页
道路——记卢嘉锡教授
卢嘉锡(1915— )
抱负——访台湾省籍著名化学家卢嘉锡
王晓萌
廖盖隆等主编
柏生
炎黄子孙第106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123页
笔墨春秋三十年第92页
卢嘉锡

卢嘉锡

卢嘉锡 (1915— ),中国化学家。福建厦门人。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任助教。1937年去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化学系当研究生,1939年夏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后去美国,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研究燃烧与爆炸。1945年回国,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主任和校长助理。1960年后任福州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华东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1981年被选为院长,还是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5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卢嘉锡主要研究结构化学。定出氮化硫及其一些衍生物的非过渡元素原子筑结构。以双氮分子的充分活化为主要矛盾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固氮酶中钼铁蛋白非蛋白质辅基固氮活性中心的MoFe2S3网状原子族结构模型,进一步发展成孪合重烷型双立方烷 “福州模型”,受到国际上好评。对放射化学也有所研究。卢嘉锡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约30篇,与唐敖庆等编过《物质结构》 教材。

☚ 卢鹤绂   唐敖庆 ☛
卢嘉锡

卢嘉锡

卢嘉锡 (1915— ),中国化学家,福建厦门人。193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任助教。1937年去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化学系当研究生,1939年夏获该校哲学博士学位。后去美国,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研究燃烧与爆炸。1945年回国,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理学院院长、副教务长、研究部主任和校长助理。1960年后任福州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华东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1981年被选为院长,还是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被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1985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卢嘉锡主要研究结构化学。测定出氮化硫及其一些衍生物的非过渡元素原子筑结构。以双氮分子的充分活化为主要矛盾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固氮酶中钼铁蛋白非蛋白质辅基固氮活性中心的MoFe2S3网状原子族结构模型,进一步发展成孪合重烷型双立方烷 “福州模型”,受到国际上好评。对放射化学也有所研究。卢嘉锡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约30篇,与唐敖庆等编过 《物质结构》教材。

☚ 卢鹤绂   唐敖庆 ☛
0000479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6: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