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卡若遗址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卡若遗址西藏古代文化遗址。在今西藏昌都东加卡区卡若村。海拔三千一百多米,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1978年5月开始试掘,已发现房屋类型有草拌泥墙、卵石墙两类,约20余座,出土石器、陶器、骨器等数万件,还有大量粟类谷物和许多鸟兽骨骼。经测定,遗址和出土文物均属新石器时代遗物,距今约四千六百年,代表西藏东部的一种原始文化,与中原地区文化有密切联系。据分析,当时人们已定居,从事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兼营狩猎和饲养家畜。对研究藏族早期历史和藏汉关系史有重要意义。 卡若遗址 卡若遗址中国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约为公元前3300—前2100年。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城东南的卡若村西。面积约1万平方米,在此发现的遗迹和遗物有28座房屋遗址,500多件石器,105件骨角器,及一些陶器。它们大致可分早、晚两期。早期的房屋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两种。平面呈圆形,长方形或方形,特征是墙壁为木泥结构。晚期的则以石砌墙。其中F5号房址的卵石砌建筑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结构,它显示了较进步的建筑技术。各种器物中,以骨制的锥、针制作得最为精细,表现了当时磨制技术的发展。除此而外,遗址还发现了多种动物骨骼,其中包括猪、牛等,以及炭化了的粟。卡若遗址的发掘,是在西藏高原进行的第一次考古发掘,它为研究西藏地区的原始文化以及其与邻近地区的关系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遗址 古格王国遗址 ☛ 卡若遗址 卡若遗址卡若遗址位于距离昌都镇以西约12公里的昌都水泥厂附近。1977年,水泥厂在施工中发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锛和陶罐等原始文物和工具。1979年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发现房屋遗迹31处,出土石器、骨器和陶片等共计上万件的文物,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和粟米,经测定这些物品均出自4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 象雄王国遗址 墨竹工卡吐蕃墓群 ☛ 卡若遗址 卡若遗址西藏首次发掘出的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城东南12公里加卡区卡若村东400米处,是继1976年在昌都东北郊发现成批恐龙化石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卡若遗址于1977年初次发现,后陆续发掘出原始村落居所遗迹26座,有木结构的草泥墙建筑,有半地穴式的卵石墙建筑,外有石铺路,内有炉灶。有石、陶、骨器数万件,其形状、刻纹、压印、圈点和彩绘的装饰,与黄河流域同期文化的特点颇为近似。大量石制农具、加工器具和牛、羊、鹿、獐等动物骨骼,反映出当时农业经济发达,还有狩猎和家畜饲养,并有同内地进行物质交易的迹象。卡若遗址将西藏文明史向前推了4000年,给考古学、地理地质、古人类学及汉藏关系史研究界提出了新课题。 ☚ 强巴林寺 2. 墨脱县 ☛ 卡若遗址西藏古人类遗址。地在西藏昌都卡若地区,占地约1万平方米。“卡若”藏文作“kharo”,在11世纪的《德乌佛教史》中已记其名,为“四如”建置中的地名之一。1978年开始发掘,遗址为新石器时代遗物,代表西藏东部的远古文化。文物有房屋及石、陶、骨等器物,谷粒及兽骨亦多有发现,表明当时人们已定居,从事农业,兼营饲养业。经考证,器物品类造型与中原文化有密切联系。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