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卡特尔人格理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卡特尔人格理论 卡特尔人格理论kate’er renge lilun卡特尔是美国心理学家, 因第一个应用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人格而著名。他是个性特质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主张人格基本结构的元素是特质。他把众多人格特质的名称用因素分析法合并成35个特质群, 称之为表面特质。它只是特质的结合,是可以直接观察可见的行为特质;经过对这些表面特质进一步分析, 得出16个根源特质。根源特质是不能直接观察,只能根据行为去推测的特质。卡特尔认为,表面特质虽然符合一般人所指的人格特质,但只能算是人格特质的表面,只是根源特质的表征而已。根源特质才是形成个人心理结构的根本要素。这16种根源特质是:A.乐群性;B.聪慧性;C.情绪稳定性;E.好强性;F.兴奋性;G.有恒性;H.敢为性;I.敏感性;L.怀疑性;M.幻想性;N.世故性;O.忧虑性;Q1.激进性;Q2.独立性;Q3.自律性及Q4.紧张性。卡特尔认为,只要测量出16个根源特性在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就能知道他的人格。据此,他制定了著名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卡特尔认为个性是由特质的阶层构造而成的,其中除了上述的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还有以下几类特质:个别特质,即个别人具有的特质;共同特质,指某一地区、某一集团中各成员共有的特质;体质特质,由身体内部条件构成;环境形成特质,起源于环境的影响;动力特质,是使人趋向某一目标的行动动力;能力特质,表现在知觉及运动的个别差异方面;气质特质,由遗传而来,不随环境而变化;此外还有能和外能。能是与生俱来的,以动因、欲求等替换概念来表示;外能是由于社会的、文化的交互影响在经验之中产生的根源特质。所有这些特质作为个性整体的机能相互关联,构成个性。 ☚ 艾森克人格理论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 卡特尔人格理论 卡特尔人格理论Kateer renge lilun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认为,人格关系到有机体与环境之间所有的行为,是从这些行为中表现出来的东西,并可以预测行为。他的特性论导源于G·W·奥尔波特的特性,认为人格特性可区分为表面特性和根源特性。卡特尔从日常用语中找出4 500多个有关人格的词,整理后得出171个表示人格的最基本的用语,然后再根据这些词的相互关系,分成42组,称为人格的表面特性。表面特性是以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行为,它直接与环境接触,并常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有些表面特性间有很高的相关,如“有责任感”、“稳重”,它们背后隐藏着“理智性”这一共同的特性,即根源特性。根源特性深藏于人格结构的内层,必须通过表面特性的媒介加以探究才能发现,是制约表面特性的潜在基础和人格的基本因素。他认为根源特性具有不同的深度,特性愈深,则特点愈稳定,行为的效应也就愈全面。卡特尔对表面特性进行因素分析,认为隐藏在表面特性后面的根源特性共有十几个,如,开朗—孤独性、聪明—愚笨性、支配—服从性、信赖—多疑性等。这些特性之间相关极小,普遍地存在于各年龄和社会文化环境不同的人的人格之中。卡特尔认为,只要测量出16个根源特性在人身上的表现程度,就能知道他的人格。由此,他制定《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 ☚ 人格层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 卡特尔人格理论 卡特尔人格理论Cattell’s personalitytheory美国心理学家R.B.卡特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以特质结构学说和特质动力学说为主要内容的人格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格是由许多彼此独立的特质因素构成的复合结构,可以用因素分析技术把这些特质分离出来。他把特质看作是个人相对恒定的个性特征和行为倾向,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系统的分类: (1)根据其起源可以区分为体质特质和环境塑造特质。前者是先天遗传的行为倾向,后者是后天习得的行为倾向。(2)根据其独特性可以区分为共同特质和独特特质。前者是某一群体共同具有的行为倾向,后者是个人独有的行为倾向。(3)根据其深度可以区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前者是从外部行为中直接观察到的行为倾向,后者是个人主观内部的、需要从外部行为中推知的行为倾向。(4)根据其功能作用可以区分为能力特质、动力特质和气质特质。能力特质主要体现在认知过程中,动力特质主要体现在情绪、动机过程中,气质特质则主要体现在意志行动中。其中动力特质是引起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因, 由三个基本成分构成: (1)尔格(erg),是先天遗传的动力因素,例如饥饿、好奇、恐惧、攻击、性等,它是人行为的终极根源。(2)情操,是后天习得的动力因素,如运动技能、宗教、家庭、职业、自我实现。(3)态度,是尔格和情操的公开表现,是个人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对象的兴趣表现。如“我要与他人比个高低”是一种态度陈述,它表明这个人要超过他人,而其背后的驱力则是攻击尔格。人的一切行为都受态度的支配,而态度服从于情操的要求,情操又服从于尔格的要求。归根到底,人的行为是为了满足本能欲望(尔格)。 ☚ 居丧咨询 开放型问题 ☛ 卡特尔人格理论 卡特尔人格理论Cattell's personality theory美国心理学家R.B.卡特尔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人格特质理论。认为人格是由许多彼此独立的特质因素构成的复合结构,可以用因素分析技术把这些特质分离出来。特质即个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和行为倾向,特质根据其起源不同可分为体质特质(指先天遗传的行为倾向)和环境特质(指后天习得的行为倾向);根据独特性可以分为共同特质和独特特质;根据深度可以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根据功能可以分为能力特质(主要体现在认知过程中)、动力特质(主要体现在情绪、动机过程中)和气质特质(主要体现在意志行动中)。其中动力特质是引起人的行为的内在动因,它由三个基本成分构成,分别是能(即先天遗传的动力因素,例如饥饿、好奇、恐惧、攻击、性等,它是人的行为的终极根源);外能(也是一种动力性特质,来自环境及外界因素);辅助(是能和外能的公开表现,是个人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对象的兴趣表现)。卡特尔根据16种根源特质编制的《十六种人格因素问卷》,是目前人格测量中使用的最经典的量表之一。 ☚ 奥尔波特人格理论 吉尔福特人格理论 ☛ 卡特尔人格理论 卡特尔人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aymond Bernard Cattell, 1905—1998)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核心概念为特质,是个人相对恒定的个性特征和行为倾向。特质可以通过因素分析技术予以分离出来,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为独特特质与共同特质、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体质特质与环境塑造特质、能力特质、气质特质、动力特质等。人格就是由许多彼此独立的特质因素构成的复合结构。 ☚ 吉尔福德人格理论 莱西人格分层理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