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籴
宋代和籴方式之一。博,换易之谓。指政府用钱以外的货物作为支付手段,向民间征购粮食。宋初多用布帛、金银等物换取民间粮食。熙宁七年( 1074 )河北官仓所存旧粮,听民用丝绵绫绢博买,当年秋熟政府再以此绵绢博易新粮入仓。徽宗崇宁五年( 1106 ),陕西转运司亦用银、绢、丝、紬类博易民间余粮,以抒钱重物轻之患。南宋绍兴三年( 1133 )以空名告身、度牒作为征购民间粮食的支付手段,亦属博籴性质。
宋代和籴的一种方式。熙宁七年(1074),河北转运使司、提举常平司,奉诏置场将官仓陈粮减价令民以丝、绵、绫、绢等物增价换易,待秋后又以丝、绵、绫、绢博籴新粮入仓。崇宁五年(1106),又令陕西以银、绢、丝、绸之类博籴,意在平定粮价。南宋时,强行博籴,以空名官告、空名度牒支付粮价,虽官户也不能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