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二十章) 修养之道,在于诚心,得到诚心的方法有五,一是广博的学习,二是详细的请教,三是慎重的思考,四是明白的分辨,五是切实的实行。有了这五项体会才算是诚,才算是真学问。 ☚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审:详细,周密。问:推究。慎:谨慎。笃: 坚定。广博地学习,详密地推究,谨慎地思索,清楚地辨识,坚定地实行。语出自《礼记·中庸》。 (祥) ☚ 善学者假人之长。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评析】 古代格言。出自 《四书》十九章。 有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地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 “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 “慎思”。 “明辨”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辨越明的,不辨,则所谓 “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 “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 “笃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名言: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注释: 审: 详尽。笃: 切实。 句意: 应当广泛地学习, 详细地提问, 谨慎地思考, 详明地辨别, 切实地行动。 《礼记· 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二十章) 修养之道,在于诚心,得到诚心的方法有五,一是广博的学习,二是详细的请教,三是慎重的思考,四是明白的分辨,五是切实的实行。有了这五项体会才算是诚,才算是真学问。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首先要广博地学,学的过程中遇到疑难向内行询问。其次对学的知识还要认真地进行思考,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在此基础上再辨析清楚真理谬误,有所取舍。最后还要忠实地将其所学的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去。这就是学习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