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南面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南面官

辽官类名。辽采“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官分南、北,以汉制待汉人。南面治汉人州县、财赋、军马之事。太祖时,模仿唐朝官制并加以变通而初步形成。太宗时,趋于完善。世宗时,南北两类官制正式出现。圣宗时,官员人数逐渐增加。包括南面朝官、南面宫官,南面京官、南面大蕃府官、南面方州官、南面分司官、南面财赋官、南面军官、南面边防官等,多由汉人充任,但朝官和宫官也有契丹人充任者。

南面官

辽代统治汉人的职官系统。太宗时,辽南进中原,兼并燕云十六州等地。由于境内汉族人口日增,乃“因俗而治”,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侍汉人”,始仿效唐制建立此套官僚机构,与“北面官”对称。专门掌管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世宗时逐渐完备,后又采宋制,略有变更。内设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外置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刺史、县令等职。职权较北面官轻。官吏间用汉族地主和契丹贵族。但作南面官的契丹人,也被称为汉官,要穿汉服。

南面官

辽代专门统治汉人的职官。与*“北面官”相对。另成一套行政机构。会同(938—946)初得燕云十六州后, 境内汉人日增,原有职官过简,因俗而治,官分北、南,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统治汉人的,称南面官,掌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世宗时逐渐完备。大体沿袭唐制,后又采宋制,略有变更,内设三师、三公、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外置节度、观察、防御、团练、刺史、县令等职。官吏间用汉族地主和契丹贵族。职权较北面官轻。沿袭汉人旧制,官分左、右,如左、右丞相,左、右仆射,左、右司郎中等。

南面官

南面官

辽朝官制分南北两院,南面以其在牙帐之南而得名。南面官制始于太祖、太宗时、主要负责汉人事务,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初有汉儿司,后承唐制设官,用以统御汉人,至世宗时此制度渐趋完备。内设三省、六部、台院、寺、监,外设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等使。分朝官、宫官、京官、方州官、大蕃府官、分司官、财赋官、军官、边防官等,多以汉人充任,朝官和宫官兼用契丹人。虽机构庞大,地位却远不及北面官。

☚ 大于越府   北面官 ☛

南面官

辽官类名。辽采用“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官分南、北,以汉制待汉人。南面治汉人州县、财赋、军马之事。由太祖模仿唐朝官制并加变通而初步形成。

南面官

见“汉官”(616页)。

南面官

契丹实行蕃汉分治,官分南北。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的官衙,居大内殿帐之南,故称南面官。辽南面官沿袭唐制,设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五京有南面京官、地方上有南面方州官,并置节度、观察、团练等使及刺史、县令,亦大略采用唐制。

南面官

辽官类名。辽的国家机关,分北面官与南面官两个系统。南面官模仿唐宋官制,用以统治汉人,掌汉人州县赋税军马之事。太祖时置总知汉儿司事、政事令、中书令、尚书、仆射等官。太宗时,得后晋燕、云十六州,方镇之官趋于完备,始正式形成北南两套官制。南面官以南枢密院为宰辅机关,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十二月辽宋订立澶渊之盟以后,南面朝官和南面京官复有增设。分为朝官、宫官、京官、大蕃府官、方州官、分司官、财赋官、军官、边防官等,机构庞大,但职简而权轻。其官多由汉人充任,但朝官和宫官也任用契丹人。皇帝、南面官及充任南面官的契丹人,其冠服都用汉制。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3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