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南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南浦Namp'o

城市名。在今朝鲜中西部。临西朝鲜湾。原为小村,名镇南浦,公元1897年辟为商港。中日、日俄战争时为日本军国主义兵站基地。1946年改今名。

南浦

焦袁熹,字广期,号南浦,清江苏金山人。顺治十八年生,乾隆元年卒。康熙三十五年进士,五十七年选任山阳县教谕,未赴。擅长制艺。卒年76岁。著有《此木轩全集》。
陈帆,字秋浦,一字际远(一作际园),又字蒙谷,号南浦,清江苏常熟人。性狷洁,书学柳公权,画山水师吴镇,诗宗晚唐,时称“三绝”。

南浦

南浦

词牌名。唐教坊曲有《南浦子》。宋人则依旧曲名另制新声。有平韵、仄韵二体。平韵双调一百零二字,上下阕各四平韵。仄韵双调一百零五字,上下阕各五仄韵。宋人多填仄韵。

☚ 石州慢   眉妩 ☛
南浦

南浦

长篇小说。绿萍著。1934年9月1日上海女子书店初版。

☚ 青的花   赶集 ☛
南浦

南浦

《教坊记》有《南浦子》之曲名,宋人借旧曲之名,另倚新声成此调。《填词名解》云:“南浦,浦在江夏县南三里,采《楚辞》‘送美人兮南浦’之句。”在教坊曲中,用以表旅情,宋词亦常沿之。此调有仄韵、平韵二体,宋人多用仄韵体。《词律》卷一七以鲁逸仲所作(风悲画角)之平韵体为正体,列别体一种。《词谱》卷三三以程垓所作(金鸭懒熏香)为正体,双调,一百零五字,上、下片各十句五仄韵,列别体四种。鲁逸仲之平韵体为仅见。

☚ 耍蛾儿   南乡子 ☛
南浦

南浦

《楚辞》屈原《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朝梁·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后以此典表现分离、送别的情景,抒发离愁别绪。南朝齐·谢朓《送远曲》:“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南朝宋·谢庄《山夜忧》:“凌别浦兮值泉跃,经乔林兮遇猿惊”南朝梁·何逊《与崔录事别兼叙携手》:“脉脉留南浦,悠悠返上京。”

☚ 南金   南史 ☛

南浦

 

(元)陶宗仪

如此好溪山,羡云屏九叠①,波影涵素②,暖翠隔红尘③,空明里④,著我扁舟容与⑤。高歌鼓枻⑥,鸥边长是寻盟去⑦。头白江南,看不了,何况几番风雨。 画图依约天开,荡清晖,别有越中真趣⑧。孤啸拓篷窗、幽情远⑨,都在酒瓢茶具。水葓摇晚⑩,月明,一笛潮生浦。欲问渔郎无恙否?回首武陵何许⑪。
 

【题解】
 松郡九峰位于松江县西北。包括厍公山、凤凰山、薛山(又名玉屏山)、佘山、辰山(又名神山)、天马山(又名烧香山)、机山、横云山、小昆山。九峰皆低矮,最高峰西佘山海拔80米。唐宋以后、“九峰三泖”曾为江南名胜。此词原有序云:“会波村,在松江城北三十里。其西九山离立,若幽人冠带拱揖状。一水兼九山南过村外,以入于海。而沟塍畎浍,隐翳竹树间。春时桃花盛开,鸡犬之声相闻,殊有武陵风概,隐者停云子居焉。一舟日水光山色,时放乎中流,或投竿,或弹琴,或呼酒独酌,或哦吟陶谢韦柳诗,殆将与功名相忘。尝坐余舟中作茗供,襟抱清旷,不觉度成此曲。主人即谱人中吕调,命洞箫吹之,与童子櫂歌相答,极鸥波缥缈之思云。”序及词共同表现了作者游赏于九峰青山绿水间的隐逸文人的情怀。
 【作者】
 陶宗仪,元末明初文学家。字九成,号南村,黄岩(今属浙江)人,元末曾应科举不第,遂专心古学,战乱寓居松江,以耕读为业,著《南村辍耕录》等。入明后以前朝遗民自居,洪武时被强聘为教官。学识广博,著述丰富,有《南村诗集》,还编有《说郛》一百卷,是影响很大的笔记总集。
 【注释】
 ①云屏:喻层叠之山峰。元虞集《寄答桂风子先生》: “云屏第九叠,相与浴晨暾。”②素:素光,指月光。③暖翠:天气晴和时青翠的山色。元吴景奎《和韵春日》诗之一:“江上数峰浮暖翠,日边繁杏倚春红。”④空明:特指月光下的清波。宋苏轼《前赤壁赋》: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⑤容与:随水波起伏动荡貌。 《楚辞·九章·涉江》:“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⑥鼓枻:叩击船板。⑦寻盟:谓以鸥鸟为盟友。⑧越中:古越国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其地风光秀丽。⑨啸: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古人常以此述志及抒发自己的情感。三国魏曹植《美女篇》: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⑩水葓(hong):一种一年生水草。⑪武陵:晋陶潜《桃花源记》描写武陵地方有世外桃源,后因以“武陵”代指世外桃源或仙境。

古诗词《南浦》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南浦

惊回残梦,又起来、清夜正三更。花影一枝枝瘦,明月满中庭。道是江南绮陌,却依然、小阁倚银屏。怅海棠已老,心期难问,何处望高城?

忍记当时欢聚,到花时、长此托春酲。别恨而今谁诉? 梁燕不曾醒。帘外依依香絮,算东风、吹到几时停? 向鸳衾无奈,啼鹃又作断肠声!

《南浦》这首词,未另加题目,写的是离情别恨。江淹《别赋》中有“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名句。作者用此调,也许是有意,也许是巧合。但它写的不是送别的情景,而是别后的思量,也可能它别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追求,一种“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感情,一种深沉的、细腻的、执着的感情。

上片开头: “惊回残梦”,推枕起床。那时间是“清夜正三更”,环境是“明月满中庭”。在构思上使人联想到岳飞的《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当然寄意是不同的。此词写的是词人从梦中醒来,徘徊花下,夜已三更。时当春暮(从“花影一枝枝瘦”,连同下面的描写,可以看出)。景色很美,但诗人的心境似乎不大好。从“惊回”二字不难体会到,问题是他的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在下面紧接着点出了: “道是江南绮陌,却依然、小阁倚银屏。”“道是”意即“料想是”,这也许是醒后的想象,也许是梦中的情景: 所思之人(看来是个女子),正在“江南绮陌” (指江南锦绣般的田野)的“小阁”上,倚着“银屏”怀念着远人吧?这种两地相思,“我思君处君思我”的写法,足证彼此感情之深。而所梦的内容也就不言自明,梦破的痛苦更是可想而知了。前结处三句:“怅海棠已老,心期难问,何处望高城? ”用“怅”字领起,表现思绪万千,可分几层来说。一是“海棠已老”,春色将阑,既承上面花影之“瘦”,也暗示所思之人青春正在消逝。与屈原《离骚》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用意相类。二是“心期难问”,即两心期许、彼此相约之意,由于远离暌隔,既憾其难通,又恐有变化。《离骚》不是也说: “初既与予成言兮,后悔遁而有它”吗?三是“何处望高城?”即纵目遥观,不见高城在何处,不见所思之人在何处。这是写梦醒后思念之情,惆怅、疑虑、企盼……真可谓离愁的万种了。

下片换头处的“忍记”,也就是“不忍记”,大有不堪回首忆当年之慨。“欢聚”与上面的“心期” 相应。唯其是欢会无常、佳期难再,因此每到花时,只能借酒浇愁了。“春酲”就是春日病酒。冯延巳《鹊踏枝》: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亦是此意,下面两句点明“别恨”,表现了深深的寂寞感和孤独感。不仅是无人可诉,连梁上的燕子也双宿双栖,在酣睡之中呢! 相比之下,诗人却从残梦中惊醒,出户彷徨,愁思谁告?其怨恨为何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而今则是飞絮漫天了。东风不停地吹,春光不断地消逝……这里用反问句,抒发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于是准备回到房中,再拥鸳衾,重寻残梦,但鹃啼又起,在断肠声里,诗人真是愁思满怀,感伤无尽了。后结与开头遥相呼应(注意前后两个“又”字) ,从“惊回残梦”到欲睡不成,寻梦不得,构思缜密,情致缠绵,有回环往复、余音缭绕之妙。

谭献评此词说: “所谓深美闳约。”这是常州词派高度评价温庭筠词所使用的赞语。而他们认为温词是表现“感士不遇”的主题的,是近于“变风之义、骚人之歌”的。那么张氏的这首词是否写游子思归的离情别意之外还有所寄托呢? 我们不妨浮想联翩,但又不宜穿凿附会。谭献有句名言: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 (《复堂词录叙》)此语可供鉴赏时作参考。


古诗词《南浦》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南浦

泊 镇 海

蛟门中劈,看天边、一叶破空来,又向断矹荒屿,泊入浪花堆。多少鲎帆疍雨,和龙吟、夜半似惊雷。更飓风骤起,含腥带湿,白日冷于灰。

此地孙卢战后,警烽烟、几度海门开。还笑建炎南避,君相总伧才。回首乱鸦残堞,听沉沉、戍鼓有余哀。叹萧条身世,海天空处独衔杯。

乾隆34年(1769),黄仲则由杭州到镇海,远眺波涛汹涌的大海,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写景。“蛟门中劈”,抓住了镇海的地理特点。蛟门又名嘉门山,矗立在距镇海约15里的东海中,环锁海口,吐纳潮汐。“中劈” 二字,写出了波涛海浪的气势。“看天边、一叶破空来。”天际扁舟,穿过蛟门驶来。蛟门地位重要,是船舶进出镇海的必经之地,小舟裹在浪花中,泊向“断矶荒屿”。这里,词人由远而近,以蛟门为中心,描摹临海所见,气势夺人。“多少鲎帆疍雨,和龙吟、夜半似惊雷。”鲎帆,据宋代叶廷珪《海录碎事》云:“鲎壳上有物如角,常偃,高七八寸,每遇风至即举扇风而行,俗呼之为鲎帆。”昼雨,苏轼诗云:“蛮风疍雨愁黄昏。”这里的鲎帆、疍雨,意为南方海上的风风雨雨。到了夜深人静,这风声雨声,似龙吟,似惊雷。突然飓风卷起万丈波涛,海水化为一片雾沫,“含腥带湿”,扑面而来,只觉得日色惨淡,凉意侵人。它给予人们的感受是震动与凄清。诗人写大海,由“浪花堆”而龙吟、惊雷的风风雨雨到“飓风骤起”,显现出大海动荡不定、变幻莫测的个性。飘泊的一叶扁舟,又是在“断矶荒屿”,风狂雨骤中颠簸漂泊。“白日冷于灰”,寄托的是词人萧条寂寞的感情。

下片抒情。身处镇海,心头不禁浮现出当年这里展开的历史场面。“孙卢战后,警烽烟、几度海门开。”东晋隆安3年(399),孙恩从海岛率领五斗米道徒众百余万人经镇海进攻浙东一带,后被刘牢之击退,带了20多万人逃往海岛。以后几年,连续不断从海岛进攻浙东地区。元兴3年(402),孙恩兵败自杀,卢循继续率领徒众作战。孙恩、卢循起事,虽然具有农民起义的性质,但由于他们每到一地,掳掠烧杀,破坏性极大,给当时比较富庶的浙东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几度海门开”,正是痛惜百姓遭受的苦难。直到今天,巍巍蛟门,滔滔海水,还在为苦难的人民作证。“还笑建炎南避,君相总伧才。”靖康之变后,宋高宗赵构于建炎3年(1129)进驻江宁,不久金兵南下,高宗由镇江、常州到杭州,一路逃跑。金兵抵达杭州,追至绍兴、宁波,乃至定海。宋高宗采纳宰相吕颐浩的建议,乘船入海,漂泊到温州避难。第二年四月,才从海上回来。绍兴元年(1131)到杭州,准备建都。尔后,南宋小朝廷一直不思恢复,实行屈膝投降政策。如此君相,岂非尽是“伧才”。往事如烟,到而今只是“乱鸦残堞”的历史陈迹,铭刻人们心上的是“余哀”绵绵。黄仲则生活在乾隆“盛世”,孙卢警烽烟、君相总伧才,虽然并不具有现实的针对性,但毕竟表达了诗人同情人民苦难、指斥屈膝投降的思想感情,很有意义。“叹萧条身世,海天空处独衔杯。”从历史的忆会复归到现实人生的感叹。恢宏的自然景观和历史的沧桑变幻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感慨万端。触动了这位天才诗人的愁绪,于是词人只好借酒浇愁了。这里,词人把自然、历史、人物三者并列,纵横抒情,感情跌宕,一波三折,这无疑是本词成功的艺术创造。


古诗词《南浦》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南浦

夜寻琵琶亭

浔阳江上,恰三更,霜月共潮生。断岸高低向我,渔火一星星。何处离声刮起?拨琵琶千载剩空亭。是江湖倦客,漂零商妇,于此荡精灵。

且自移船相近,绕回阑百折觅愁魂。我是无家张俭,万里走江城。一例苍茫吊古,向荻花枫叶又伤心。只琵琶响断,鱼龙寂寞不曾醒。

这是一首吊古慨今的词,词人以白居易、张俭自比,抒发了仕途不得志的郁闷。左辅是乾隆五十八年(1793)的进土,在霍邱、合肥任上,先后两次被贬,但他的后期仕途比较平坦,官至湖南巡抚,所以说此词当是他前期的作品。左辅在一个月夜乘船来到湓浦口,回忆一千年前白居易作《琵琶行》,自己的失意与被贬谪的白居易产生共鸣,故写下这首感慨深沉的怀古佳作。

琵琶亭因《琵琶行》而得名。《琵琶行》为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因上书请求平叛,受到谗毁,被贬到江西,诗人月夜送客湓浦口,遇一年老色衰沦为商人妇的琵琶女而作。诗人借她之落魄身世,,大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慨叹。词人此时与白居易当年有相同的遭遇,为了亲自领略白居易《琵琶行》诗的意境,趁月夜来到湓浦口。这次寻访,不仅地点相同,而且节令相似,又值月夜,于贴近之中求诗心之相通,因而更真切感人。

词的开头三句首先交代了寻访琵琶亭的环境和时间:“浔阳江上”,词人乃乘船寻访,所以此时正处于浔阳江上。“恰三更”,三更天夜色正浓,词人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呢?.从下文就可看到,词人决不是为游览琵琶亭之胜景而来,而是来“觅愁魂”的,这里一个“恰”字便已道出这一用意。“霜月共潮生”化用了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成句,但这里将“明”字换成了“霜”字,不仅平添了许多肃杀,更造成了 一个凄清、宁静的艺术氛围。浩渺的江面上,一轮寒月正冉冉升起。“断岸高低向我,渔火一星星”一句写琵琶亭畔江边景物,“断岸”指绝壁,苏轼《后赤壁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因为“恰三更”,所以词人所看到的只是高高低低的绝壁,黑乎乎地耸立着。江面上是星星点点的渔火。在月夜的江上,一星星渔火,只会加浓静与暗的色彩。“何处离声刮起?拨琵琶千载剩空亭”三句中的“离声”本指离别之歌,鲍照有乐府诗曰:“倦客恶离声”,此处似指风声。惊飚忽起仿佛隐隐约约送来一声声琵琶声,化用了《琵琶行》中“忽闻水上琵琶声”,这是心灵感应所致。然而“千载剩空亭”中的“千载”一般看来是虚指,言年代之久远,而白居易与左辅前后相距正好约一千年,所以此处倒可看作是实指。一个“剩”字道出词人心中的失落感,当年白居易作千载名篇《琵琶行》的地方,而今就只剩下了一个空空的亭子。一个“空”字,不仅言亭之空,还可以看出词人心之空,心里空空落落仿佛失去了什么。“是江湖倦客,飘零商妇,于此荡精灵”中的“倦客”是疲惫之游客,苏轼《书普慈长老壁》中有句曰“倦客游行老矣,高僧一笑故依然。”这里的“江湖倦客”是指白居易; “飘零商妇”则是指琵琶弹奏者,即那个曾红极一时,却又沦为商人妇的歌妓。“于此荡精灵”,这里含蓄深沉地概述了白居易夜逢琵琶女的故事。“精灵”为鬼魂一类,千载之下,留下这一佳话的诗人商妇均已不复存在。物是人非,这三句乃补足“千载剩空亭”,但感情凄怆。

上片重在吊古,交待词人夜游琵琶亭之所见,并没有直接涉及词人本身的遭遇,但已为下文的感叹身世作了铺垫。下片则重在伤今,以自己的遭遇与当年的白居易相类比,抒发自己落泊潦倒的感慨。上片是江上远眺,下片则移情换景登岸近观。

换头句“且自移船相近”化用了《琵琶行》中“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之句,但这里又是词人自身的行动。“绕回阑百折觅愁魂”中“回阑”指曲曲折折的栏干,寻觅“江湖倦客”、“飘零商妇”留下的缕缕愁魂,与上片“是江湖倦客,飘零商妇,于此荡精灵” 相呼应。“我是无家张俭,万里走江城。”这里词人自比于东汉张俭。张俭曾经弹劾中常侍侯贤,侯贤诬赖他参与朋党,他只好离家出走,到处投靠人,众人敬慕他的人品,到了那家,无不“破家相容”。词人遭贬,被迫流落江城,“江城”就是九江,“万里”是极言所行之远。这和白居易诗小序中的“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诗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同一感喟。“一例苍茫吊古,向荻花枫叶又伤心”前句是吊古,后句是伤今,“一例”是“一样”的意思。“荻花枫叶”出自杜甫《秋兴八首》第二首: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又一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另白居易《琵琶行》中亦有“枫叶荻花秋瑟瑟”之句。白居易谪居江洲而作《琵琶行》,杜甫有漂泊夔州而作《秋兴八首》,此句词人于不经意中化用这二位大诗人的诗意,显然乃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块垒。“只琵琶响断,鱼龙寂寞不曾醒”中的“鱼龙寂寞”也出自杜甫《秋兴八首》之四: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秋月鱼龙潜蛰,故曰“寂寞”,这是忧叹长安时事之作。此句的意思是: 只是琵琶声已停了,潜蛰的鱼龙依旧长睡未醒。以这四句作结,伤心嘉庆、道光年间时事,与杜甫《秋兴八首》同一感慨。

谭献《箧中词》评此词说“濡染大笔,此道遂尊。”谭氏论词大致遵循常州派的词学主张,尤重寄托,此词受谭氏嘉许,其长处也不在于发思古之幽情,而在于借古喻今,吊古伤今,使此词风格沉郁蕴藉,感慨深沉。

南浦

南浦

张炎

春水


波暖绿粼粼,燕飞来,好是苏堤才晓。鱼没浪痕圆,流红去,翻笑东风难扫。茺桥断浦,柳阴撑出扁舟小。回首池塘青欲遍,绝似梦中芳草。 和云流出空山,甚年年净洗,花香不了。新渌乍生时,孤村路,犹忆那回曾到。余情渺渺,茂林觞咏如今悄。前度刘郎归去后,溪上碧桃多少。

这是一首咏西湖之景的词。从春水写起,湖光粼粼,绿波荡漾。“暖”、“绿”二字透春日温煦,写足了春水溶泄之态。再由湖水拓开,借旧典翻新意,继咏湖水。三是由湖向上溯开拓空间,咏溪水。以溪水将湖光山色打成一片,构成西湖胜景。感怀旧日诗社诸友,以“溪上碧桃”作结回应题目,紧扣春水。写得不滞不脱,形态毕肖,文辞清丽优美,词风细密高雅。见出词人体物写景,运语用典的功力。
☚ 燕归梁   高阳台 ☛

南浦

参见[送君南浦]。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北走平生亲,南浦别离津。”

南浦

南浦nánpǔ

━┃ 浦:水边。南方的水边。《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后以称送别之地。南朝梁·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唐·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 南夏   南徼 ☛

南浦

代称送别之地。唐储嗣宗《赠别》诗:“东城草虽绿,南浦柳无枝。”
○ 江郎南浦

南浦

原指南面的水边,后喻指送别的地方。《楚辞》屈原《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文选》十六南朝梁江淹《别赋》:“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宫陈娥。春色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南浦

(1次) 南面的水滨。送美人兮~《歌·河》

南浦nán pǔ

南面的水滨。浦,水边,河岸。《诗经·大雅·常武》:“率彼淮浦,省此徐土。”毛传:“浦,涯也。”《河伯》:“送美人兮南浦。”蒋骥注:“南浦,以在大河之南,故名。”

古代名物 > 地物類 > 土部 > 區劃 > 南浦
南浦  nánpǔ

原指南面水濱。《楚辭·九歌·河伯》:“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王逸注:“願河伯送己南至江涯。”後泛指送别之地。《文選·江淹〈别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張銑注:“南浦,送别之處。”清·高岑《暮春送别》詩:“飛花萬點撲征衣,南浦依依怨落暉。”

南浦

南浦

泛指西南的水边。屈原《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后来多指送别的地方。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之如何!”——在南面的水边送亲爱的人远别,该是多么悲伤!

☚ 南面之威   南望杜霸,北眺五陵 ☛

南浦nán pǔ

〖名词〗
地名。在今江西南昌市西南(1)。《滕王阁序》:画栋朝飞南浦云。——早晨,南浦的云飞上雕梁画栋。

南浦

南面的水边。《楚辞·九歌·河伯》:“送美人兮~。”江淹《别赋》:“送君~,伤如之何!”王勃《滕王阁诗》:“画栋朝飞~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表示行动的处所

表示行动的处所

往(~东;~前)
表示行动进行的处所:在(~家学习)
行动开始的地方:基点
去的地方:去处 下落 所在 所之
到达的地方:终点 目的地
禁止一般人去的地方:禁地
禁止一般人进入的地区:禁区
封建帝王出外所圈设的禁区:
来的地方:来处
停留的地方:落(着~;下~)
站脚的地方:立足点
停留或驻扎的地方:驻点
目前停留的地方:登顿
旅途中暂时停留的地方:旅次
海边停泊场所:海次
帝王行幸之处:
送别的地点:河梁 北梁 柳桥 南浦 长亭 江淹浦 杨柳陌

另见:行走 活动 活动的人 行动

☚ 行动的处所   静处 ☛

南浦nán pǔ

❶南边的水边。《楚辞·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
❷指送别的地方。江淹《别赋》:“送君~~,伤如之何?”

南浦

朝鲜港市,在朝鲜半岛西海岸。位大同江口,临西朝鲜湾,海军基地。

《南浦》nan pu

South Bank→王安石 (Wang Anshi)

南浦

古地名。在今江西南昌市西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7: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