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杂剧
明中叶以后出现的一种戏曲形式。主要是指明代杂剧作家有意识地吸取传奇在形式上的长处,改变杂剧固有格局而形成的一种新体制。这种“吸取”和“改变”主要包括:在剧本形式上突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惯例,根据内容需要决定剧本的篇幅,南杂剧篇幅从一折直至十馀折不等。在演唱上不仅在不同折中安排不同角色演唱,一折之中也允许不同角色的对唱或合唱。在曲调运用上,兼用北曲和南曲,甚至纯以南曲作杂剧。这种体制的革新在明初就已经开始,如杨讷《西游记》为二十四折,朱有燉《仗义疏财》中有李逵与燕青对唱,贾仲明《吕纯阳桃柳升仙记》用南北合套谱写全剧。明中叶以后,传奇取代杂剧在剧坛上的主导地位,因此杂剧创作的有意革新更成一时风尚,出现了众多的作品。南杂剧的代表作有徐渭《四声猿》、汪道昆《高唐梦》、《洛水悲》和王骥德《离魂》、《救友》等。南杂剧就其形式而言,是对杂剧体制的一种革新,但艺术成就有限,与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相比,影响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