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南斯拉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南斯拉夫Yugoslavia国名。在今欧洲巴尔干半岛中部、西北部,西临亚得里亚海。公元6世纪,斯拉夫人越过喀尔巴阡山移居巴尔干。9世纪起,建立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等国家。15世纪起,先后被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统治。1918年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1945年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首都贝尔格莱德。 南斯拉夫原欧洲巴尔干半岛中北部国家。全称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1945年11月29日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共和国宣布联合成立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国土面积102173km2,人口1054万(1996)。首都贝尔格莱德。1955年1月2日与中国建交。境内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贾拉维察山海拔2656m。多瑙河境内干流段长588km。海岸线长约200km。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1~12℃。年降水量400~680mm。因受前南危机和波黑战争影响,尤其1992年5月联合国对南实行的制裁,使南经济急剧恶化。1997年社会总产值164.14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50美元。1998年工业产值比1997年增长3.8%,农业产值增长5%。1997年可耕地面积484.7万hm2。农业人口173.8万,约占总人口的17%。交通运输以铁路和公路为主。1997年铁路总长4069km,其中电气化铁路1384km,客运量17.44亿人·km,货运量24.32亿t·km。1997年公路总长50395km,其中高速公路374km(1995)。1997年共有海运和内河航运船只540艘。1996年海运客运量287.5万人 n mile。1997年货运量173.8亿 t·n mile。1997年共有飞机37架,航线总长96080km,客运量10.46亿人·km,货运量578.4万t·km。有机场5个。实行8年制义务教育。1996/1997年度有小学4460所,学生89.5万人,教师5.17万人;中学566所,学生35.2万人,教师2.7万人;高等院校147所,学生17.2万人,教师1.2万人。 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Nansilafu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北部,西临亚得里亚海。面积25.58万平方公里,人口2312万。海岸线长2092公里。陆上与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及阿尔巴尼亚为邻。境内3/4为山地和高原,以迪纳拉山脉为主体,一般海拔1500米,最高点特里格拉夫峰2863米。西北部有石灰岩地区,为喀斯特高原,海拔不超过900米,由于长期夷平、切割、溶蚀作用,喀斯特地貌发育,“喀斯特”一词即由此而来。常见的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竖井、落水洞、盲谷、洞穴、坡立谷、岩溶平原等。溶洞约1万个,总长度430公里,最大的溶洞是卢布尔雅那西南的波斯托依那溶洞,长16624米,深入地下200米。南斯拉夫西部沿海,由于海岸下沉,形成狭长的彼此平行的半岛和岛屿,特别在达尔马提亚沿岸一带最典型,称达尔马提亚式海岸。南斯拉夫东南为塞尔维亚—马其顿高原,东北为多瑙河中游平原的一部分。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及其支流萨瓦河、摩拉瓦河等。全境大部属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沿海属地中海气候,年降水量西部700~1500毫米,东部400~700毫米。森林面积约占全国35%。有色金属矿产丰富,其中铜、铅、锌、铝、锑、汞等储量居欧洲前列,还有铁、煤、石油、天然气等。工业以机器制造、冶金、造船、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工业为主。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向日葵、甜菜、烟草等,园艺业和畜牧业较发达。地中海沿岸盛产亚热带水果。首都贝尔格莱德,萨格勒布、萨拉热窝为工业中心,里耶卡为最大海港。 ☚ 罗马尼亚 意大利 ☛ 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各国手册丛书南斯拉夫研究会、江春泽等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出版。32开,172页。 ☚ 南斯拉夫大事记 瑞士 ☛ 南斯拉夫Yugoslavia南欧国家。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北部,西临亚得里亚海,陆疆同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阿尔巴尼亚为邻。面积255804平方公里。人口2341万(1987年),主要有属斯拉夫语族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还有阿尔巴尼亚人、匈牙利人等。首都贝尔格莱德。境内3/4是山地、高原,以与海岸平行的迪纳山脉为主体。西北部有石灰岩高原,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东南部为塞尔维亚—马其顿高原,东北部为多瑙河中游平原的一部分。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及其支流萨瓦河、德拉瓦河等。全境大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沿海为地中海式气候。森林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1/3。铜、锑、锌、汞、铝土等矿藏较丰富。行联邦制,由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黑山六个共和国组成。工业以机械、冶金、造船、木材加工为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向日葵和甜菜等,园艺业和畜牧业较发达。不结盟运动倡导国之一。 南斯拉夫欧洲东南部国家。位于巴尔干半岛西北部。地处西欧通往中近东和欧洲内地通往亚得里亚海的要道。面积25.58万平方千米,人口2380.9万(1990年)。兵力16.9万(1991年)。1955年1月2日同中国建交。 南斯拉夫 南斯拉夫全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中部和西北部。面临亚得里亚海,陆地与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阿尔巴尼亚为邻。面积255,804平方公里。人口2,312.3万 (1985年)。是多民族国家,主要有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斯洛文尼亚族、穆斯林族、阿尔巴尼亚族等。主要语言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部分地区用斯洛文尼亚语和马其顿语。主要信奉塞尔维亚正教 (34.6%)、天主教 (26%)、基督教 (11.3%)、穆斯林 (10.4%) 等 (1980年)。首都贝尔格莱德。境内四分之三是山地和高原,多分布在西部和南部; 东北部为平原。主要河流有多瑙河及其支流萨瓦河、摩拉瓦河等,水力资源丰富。阿尔卑斯山的特里格拉夫峰为最高点 (海拔2,864米)。全境以大陆性温带阔叶林气候为主。沿海属地中海式气候。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森林占领土面积的35%。矿产丰富,有铁、铜、铅、锌、铝、汞、锑、煤等。农产品有小麦、玉米、烟草等,园艺业发达。饲养牛、猪、羊。工业有机械、采矿、冶金、电机、车辆制造、造船、木材加工、炼油等。出口农、矿产品、船舶、电子机器、纺织品等; 进口石油、天然气、机器、棉花、油脂等。最大海港里耶卡。沿海有很多旅游城市。公元7世纪,斯拉夫人移居巴尔干,后发展为南斯拉夫各民族。9世纪起先后形成克罗地亚、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和马其顿等民族的国家。15世纪起,先后被土耳其和奥匈帝国统治。1918年12月成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成为统一的国家。1941年4月被德、意法西斯占领。1945年5月15日获解放。11月29日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1955年1月2日同中国建交。 ☚ 南部非洲 南普陀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