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南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南山南 山 赵尔巽等 清史稿第45册第13718页 南山张复,字复阳,以字行,号南山,道士,明浙江平湖人。永乐元年生,弘治三年卒。初为儒者,既娶有感,弃去。从方外朱艮庵学道,妻亦为尼。复后主余杭洞霄洞,正统中居群城(嘉兴)南宫一枝堂。自幼学书,专法古人,能运帚作大字。径寸字极有风骨,小行楷秀雅不凡。工画草树、人物,各臻其妙。善诗。卒年88岁。 南山nán shān(号)见田有。 南山nán shān(号)见孔修。 南山nán shān(号)见筑夫。 南山nán shān(号)见德基。 南山nán shān(号)见天骏。 南山nán shān(字)见子树。 南山❶終南山,在陜西省西安市南。司馬相如《哀二世賦》:“臨曲江之隑州兮,望南山之參差。”揚雄《解嘲》:“夫藺先生收功於章臺,四皓采榮於南山。” 南山 南山见“张维屏”条南 ☚ 九画 南山 ☛ 南山 南山又称南山先生见“戴名世”条 ☚ 南山 南江 ☛ 南山 南山《诗经·齐风》篇名。此为讽刺齐国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诗。据《左传》记载,齐襄公与其同父异母妹文姜通奸。鲁桓公三年,文姜嫁给桓公为妻,还继续保持与齐襄公的暖昧关系。鲁桓公夫妇到齐国,桓公发觉了文姜兄妹的奸情,对文姜进行了谴责。齐襄公在文姜怂恿下,派人杀死了鲁桓公。这一丑闻引起了人们的憎恶,遂作此诗。全诗四章,章四句。前二章写文姜已出嫁,而齐襄公仍与之保持暧昧关系,后二章借责问鲁桓公来表现人们的憎恶感情。 ☚ 东方未明 甫田 ☛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褐夫,号药身、忧庵,世称南山先生、宋潜虚先生。安徽桐城(今安徽桐城县)人。清代文学家。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平时留心明史,所作传记,多记抗清义士事迹。康熙五十年,御史告发其《南山集》中称明代年号,又引及方孝标《滇黔纪闻》等,遂被捕入狱。康熙五十二年,皇帝亲自下令处死,株连三百余人,为清初著名文字狱“《南山集》案”。所著《南山集》、《孑遗集》皆被禁毁。百年之后,同乡戴钧衡搜辑逸稿编为十四卷。 南山南山崔崔, 雄狐绥绥。 鲁道有荡, 齐子由归。 既曰归止, 曷又怀止? 葛屦五两, 冠緌双止。 鲁道有荡, 齐子庸止。 既曰庸止, 曷又从止? 艺麻如之何? 衡从其亩。 取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 既曰告止, 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 匪斧不克。 取妻如之何? 匪媒不得。 既曰得止, 曷又极止? 巍巍南山高大参天,雄狐缓步寻找伴侣。鲁国的大路很平坦,文姜就从这出嫁到鲁国的。既然已嫁给鲁桓公,你为什么还天天想念她呢? 葛鞋总是成双配对的,帽带一对垂在颈下。鲁国的大路很平坦,文姜由这嫁到鲁国去。既然正式地嫁给鲁桓公,为啥你却盯上她? 农家怎样种大麻? 田垅横直一定要细致耙好。青年娶妻怎样才算完善?一定先告诉自己的爹妈。告诉了爹妈娶妻子,为什么还要放纵她? 上山砍柴靠什么?不用镰刀斧头是不行的。想要娶妻怎样才算完善呢?没有媒人是不许可的。既然已把妻子娶到手,为啥让她淫乱呢? 《南山》四章,章六句。关于本诗的主旨,解者众说不一。《诗序》说:“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认为此诗是刺襄公的。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此诗前二章刺齐襄,后二章刺鲁桓也。”朱夫子认为是刺两个人。姚际恒以为“未免割裂,辞意不贯”。李明德则认为 “通篇刺文姜”,显然不对。如其说,那么“雄狐”又作何解释呢?何楷说是“首章首两句刺齐襄,首章怀字刺文姜,二章刺鲁桓,下二章又追原其夫妇成婚之始。”方玉润认为此说“尤穿凿不自然。”严粲认为“通篇刺鲁桓”,姚际恒赞同此说。方玉润却不同上边诸说,他认为:“鲁桓、文姜、齐襄三人者,皆千古无耻人也。使其有一知耻,则其淫断不至于此极。故此诗不可谓专刺一人也。”我认为方玉润的看法是对的。 据《左传》和《公羊传》记载,鲁桓公的夫人文姜是齐襄公的妹妹,但却同襄公私通。桓公十八年,文姜和桓公一同到齐国去。桓公发现了文姜和襄公的暧昧关系,就责备她;她告诉了齐襄公,襄公便差公子彭生把鲁桓公害死了。文姜回鲁后,仍常常返回齐国与襄公幽会,二人行为愈加放荡。齐鲁两国本是兄弟邻邦,自此以后,矛盾重重,杀机四伏,给人民带来了莫大的灾难。襄公自淫其妹当刺,文姜已嫁鲁桓公而又返齐与其兄私通也当刺。桓公也当刺,这是因为他不仅纵容文姜如齐,自己也同文姜如齐。人们憎恶这种禽兽不如的丑行,就作诗讽刺他们。所以此诗对齐襄公、文姜和鲁桓公都做了无情的讽刺和斥责,这种认识无疑是正确的。 全诗共四章,两两成组,各说明一个问题。第一章,以雄狐在南山喻齐襄公在高位,兴起下文,指出与文姜的暖昧关系。第二章与上章义同,但开头用“屦”和“冠”起兴。这两章的开头各用一个比喻:“崔崔”,形容山势高峻的意思,以此来喻齐襄公身居高位。“雄狐”自然是喻齐襄公了。“绥绥”,形容这只雄狐在那里转来转去,寻求匹偶的样子,以此来喻齐襄公对文姜的追求。“葛屦五两,冠緌双止”是用麻鞋和帽穗的一双一对来喻夫妻也必须是成双成对,不可以乱。这两句都是以借喻的形式出现,用含蓄的语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齐襄公与文姜私通违背情理的丑行的憎恶。两章的第三、四句都说明了文姜已经嫁给鲁桓公,就应该安分守己,与桓公度日。但是她仍然和齐襄公来来往往,亲亲密密,旧情不断。第五、六两句各用了一个很有力量的反问,不仅增加了诗篇语言的气势,也十分有力地谴责了齐襄公的不轨行为。第三章,斥责鲁桓公既然是郑重地通过父母之命来娶妻子,为什么纵容她做出淫乱无耻的行为。第四章,意与第二章同,只是把“父母之命”的提法改成“媒妁之言”,也是表示娶妻郑重之意。古代礼教,子女婚事必先禀告父母,由父母作主和媒人搭桥,否则就不合情理。鲁桓公和文姜的结合,不仅是父母作主,而且是明媒正娶。桓公有权制止文姜的不轨行为,但桓公没有这样做,反而采取纵容的态度。方玉润在 《诗经原始》 中说:“后两章言鲁桓公以父母命,凭媒妁言而成此婚配,非苟合者比,岂不有闻其兄妹事乎?既取而得之,则当礼以闲之,俾勿归齐,则亦可以已矣。而又曷从其入齐,至令得穷所欲而无止极,自取杀身祸乎?”五六句又分别采用反问的形式,批评了桓公纵容文姜的态度。两个反问,表达了作者对桓公行为的强烈谴责。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有三: 一是采用复沓形式。一、二两章的后四句只移四字,三、四两章的后四句只移六字,而每章的最后两句稍移几字后句式相同,这样的复沓形式虽说写的两个人,但所表现的都是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和暴露封建礼教丑恶虚伪的同一主题。并把前后四章紧密地联系起来,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二是使用反问、设问形式。每章最后的两句都是反问,三、四章的首句和第三句都是设问。根据内容的需要,把要表现的思想包含在否定式的问句中,不仅增强诗歌的讽刺力量,也使本诗的感情色彩更加鲜明。后两章的设问,针对鲁桓公纵容姑息文姜的史实提出问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是运用比兴手法。前两章主要是比喻,前文已叙,这里不再重复。后两章主要是起兴。诗人在这里先言他物——“艺麻”、“析薪”,然后引起所咏之辞——“取妻”。这种用种麻、砍柴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起兴,既通俗易懂给人以启发,又紧密联系诗的内容突出主题。总之,本诗比喻贴切自然,起兴有趣有味。本诗字数上又不拘于四言定格,间或杂用五言,加之设问、反问的运用,显得错综变化,活泼自然。 南山
【注释】①崔崔:高大貌。②绥绥:求偶貌。③鲁道:由齐至鲁的道路。荡:平坦。④齐子:指文姜。归:出嫁。⑤曰:语助词。止:语气词。⑥曷:何,为何。⑦葛屦(jù):用葛制成的鞋。 五:古作“区”,交叉之状。 两:即“”。 鞋带。⑧(ruí):系帽子的带子。⑨庸:用,由。⑩艺:种植。(11)衡从:即横纵。(12)鞠(jū):穷。(13)析薪:劈柴。(14)极:义同“鞠”。 【鉴赏】这是讽刺襄公淫妹之诗。 襄公一向荒淫无耻,其妹文姜也不正派。文姜出嫁之前,襄公就与她保持着暧昧关系。文姜嫁给鲁桓公之后,襄公依然继续与她私通。国人憎恶襄公这禽兽不如的丑行,就作了这首诗来讽刺他。 全诗四章。每章首二句皆为兴体。一章以南山高大比喻襄公地位显赫,以雄狐求偶比喻襄公淫行丑恶。文姜既已出嫁,有了丈夫,襄公的兽行本应收场,但他依然怀念文姜。“曷又怀止”之“怀”正刺中了襄公的隐私。二章以鞋带成对、帽缨成双,比喻男女各有配偶,不容紊乱。文姜既已出嫁,有了丈夫,襄公的兽行本应收敛,但他依然跟从文姜。“曷又从止”之“从”正披露了襄公的丑行。三、四章以种麻要依田亩、劈柴需用斧子,比喻鲁桓公娶妻已告父母,已聘媒人,符合礼仪。鲁桓公发现文姜与襄公私通,当然不悦,斥责文姜几句也理属当然。然而襄公听了文姜的诉说之后,顿生歹心,竟下毒手,指使公子彭生杀害了鲁桓公。此事见于《左传·桓公十八年》载。这一骇人听闻的历史事件,也在此诗中得到了反映。“曷又鞠止”之“鞠”、“曷又极止”之“极”,正揭露了襄公穷凶极恶的面目。 《诗序》说:“刺襄公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此说正确。有的说是“刺文姜”,有的说是“刺鲁桓”,这是因为未能细察史实、深玩文意所致。另有兼刺襄公、文姜、鲁桓的说法,则未免割裂诗意,更不足取。 南山葛屦五两, 冠双止。 鲁道有荡, 齐子庸止。 既曰庸止,曷又从止? 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取妻如之何? 必告父母。既曰告止,曷又鞠止? 析薪如之何? 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 匪媒不得。既曰得止? 曷又极止? 这首诗揭露和讽刺了齐、鲁宫廷的一件丑事: 齐襄公与其同父异母妹文姜通奸,在文姜嫁给鲁桓公之后,齐襄公、齐姜兄妹二人仍然关系不断。据《左传·桓公十八年》记载,这年桓公不听臣下谏阻,轻信其妻文姜,与文姜一同去到齐国,文姜又与齐襄公私通,事情暴露后,齐襄公派公子彭生杀死了桓公。齐姜回鲁国后,仍常常返回齐国与襄公幽会,二人行为愈加放荡。这首诗谴责了这兄妹俩禽兽不如的无耻行为,也批评了鲁桓公纵容文姜胡作非为,以致于失了体统,贻笑于天下。 全诗共四章,两两成组,各说明一个问题。前两章,作者以相同的笔法,讽刺了襄公与文姜乱伦行为的荒淫无耻。两章开头各用了一个比喻:“南山崔崔,雄狐绥绥”,“崔崔”,指山的高峻;“绥绥”,形容一种转来转去,追求匹配的样子。由于狐是一种狡黠淫媚的野兽,故诗人用雄狐来借喻身在高位的齐襄公,用“雄狐绥绥”,来比喻、嘲讽齐襄公对文姜的无理追求,“葛屦五两,冠缕双止”,则用葛鞋必俩帽穗成双来比喻夫妻必须成对,不可以乱,从反面暴露了襄公与文姜通奸行为的违情背理。两句都以借喻的形式出现,用含蓄的语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丑行的憎恶。两章的三、四句说明了同一件事情,即,齐子文姜从鲁国平坦的大路上,出嫁到了鲁国,做了鲁桓公的妻子。“归”,旧指女子出嫁。既然结婚已成为事实,为什么襄公和文姜还旧情不断,不能中止他们的暖昧关系呢?于是诗人在五、六句各用了一个反问,强烈地谴责了襄公行为的不合情理。“既曰归止,曷不怀止?”“既曰庸止,曷又从止?”两章各用反问形式结尾,增加了语言的气势,把诗人对他们丑行的憎恶充分地表达了出来。这是前两章。 后两章又单独成组,用相同的句式,从情理出发,批评了鲁桓公对文姜所采取的纵容姑息的态度。第三章首先从种麻要横纵耕种田亩起兴,说明要想娶妻必须先告诉父母,以齐备礼仪。第四章则以砍伐柴薪必须凭借斧子作比,说明娶妻通婚必须依靠媒人,没有媒人就不能成全婚事。古代礼教,子女婚事,必先禀告父母,父母作主,且由媒人从中牵线搭桥,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否则就不能被人接受,男女就不能结合。作者首先分别用设问提出喻体,指明本体,既起端发情,又引导人们去思考,从而明确地指出了古代男女通婚必备的礼节。鲁桓公与文姜的婚事,不仅是父母作主,而且是明媒正娶,在当时是合情合理的,桓公有足够的理由制止文姜的不法行为,但他没有这样做,反而采取纵容的态度。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后二章言鲁桓公以父母命,凭媒妁言而成此婚配,非苟合者比,岂不有闻其兄妹事乎?既娶而得之,则当礼以闲之,俾勿归齐,则亦可以已矣,而又曷从其入齐,至令得穷其欲而无止极,自取杀身祸乎?”于是作者在三、四章的五、六句又分别采用反问的形式,批评了桓公对文姜的态度:“既曰告止,曷又鞠止?”“既曰得止,曷又极止?”既然是明媒正娶,为什么又让她 (文姜) 任意纵欲,丧失廉耻呢?两个反问,表达了作者对桓公行为的强烈不满。 这首诗共四章两组。前一组两章,谴责了齐襄公与文姜的无耻行为; 后一组两章,批评了鲁桓公的纵容姑息的态度。但这两组又不是毫无联系的,联系的纽带就是每章最后两句出现的字面稍有差异,但句式相同的复沓形式。这样的复沓,虽然说得不是同一个人,但表现的却是同一个主题,即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暴露封建礼教的丑恶虚伪;而且同是反问语气,使得每一章在这里达到高潮,并通过这高潮,把各章紧密联系起来,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由于这首诗主要在于揭露,在于讽刺,在于表现诗人对统治阶级淫乱行为的憎恶,因此诗中多次选用反问、设问等强有力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各章结尾的反问,将所要表现的思想包含在否定式的问句中,加强了诗歌的讽刺力量,其感情色彩更为鲜明。相反,如果把这些反问都改为一般的陈述,所表达的意思虽然没有改变,但不及反问句语气有力,感情强烈,讽刺性强。另外,三、四两章的设问,在起兴、比喻中发端抒情,提出问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显然,反问、设问句式的选用是与诗歌本身所要表达的主题相互联系,互为启发的。在这里,内容与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南山》在铺叙当中兼用比兴,起兴有趣有味,比喻贴切自然。而且,这首诗不受整齐的四言诗的约束,从内容的需要出发,间或杂用五言句式,再加以设问、反问的运用,使得语言活泼自然,错综变化。于是,统治阶级衣冠禽兽的本相就在这自自然然的吟咏中彻底暴露了出来。 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①鲁道有荡,齐子由归。② 既曰归止,曷又怀止?③ 葛屦五两,冠緌双止。④鲁道有荡,齐子庸止。⑤ 既曰庸止,曷又从止?⑥ 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⑦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⑧ 既曰告止,曷又鞠止?⑨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⑩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11) 既曰得止,曷又极止?(12) 【注释】 ①南山:齐国的山脉 :山高大的样子。雄狐:这里比喻齐襄公。绥绥:求匹之貌。谓其到处乱窜,寻觅配偶。②鲁道:通往鲁国去的道路。有:语气词。荡:平坦。齐子:齐国的女儿,指文姜。由:从。归:出嫁。③止:语气词。曷:何,为什么。怀:思念。④葛屦 (ju句):葛布做的鞋子。两:鞋一双为两。五两:疑是“两止”误倒后又将“止”误为“五”而形成。绥(rui锐阳平):冠缨的下垂部分。双:因冠缨有两条,所以说双。高亨《诗经今注》云:“诗以葛鞋成两、帽穗成双比喻夫妻成对,不可以乱。” ⑤庸:用,由此。⑥从:指文姜跟从鲁桓公回齐国找齐襄公。⑦艺:种植。衡从:即横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亩:垄。⑧取:通“娶”。告:告诉。⑨鞠:养,这里是纵容的意思。⑩析薪:砍柴。匪:通“非”。克:能。(11)不得:不成。(12)极:穷。指鲁桓公放纵文姜穷极其欲望。 【译文】 南山高大耸立,公狐狸四处寻觅。鲁国大道平坦坦,齐女出嫁经此处。既然她已经出嫁了,为什么你还想她回来呀? 葛布鞋儿做成对,冠缨儿也配成双。鲁国大道平坦坦,齐女出嫁经此处。既然她已经出嫁了,为啥让她随你回来呀? 大麻应该怎么种?东西南北自成垄。妻子应该怎么娶?定要告诉父母知。既然成了你妻子,为啥纵她放荡呀?砍柴应该怎么砍?没有斧头砍不成。妻子应该怎么娶?没有媒人娶不成。既然成了你妻子,为啥纵她淫乱呀? 【集评】 《毛诗序》:“刺襄公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四) 汉·郑玄:“襄公之妹,鲁桓公夫人文姜也。襄公素与淫通。及嫁,公谪之。公与夫人如齐,夫人诉之襄公,襄公使公子彭生乘公,而扼杀之。夫人久留于齐,庄公即位后乃来。犹复会齐侯于禚、于祝丘,又如齐师。齐大夫见襄公行恶如是,作诗以刺之;又非鲁桓公不能节制夫人而去之。”(《毛诗正义》卷四) 宋·朱熹:“此诗前二章刺齐襄,后二章刺鲁桓也。”(《诗集传》卷五) 清·方玉润:“此诗不可谓专刺一人也。首章言襄公纵淫,不当自淫其妹。妹既归人而有夫矣,则亦可以已矣,而又何怀之有乎?次章言文姜即淫,亦不当顺从其兄,今既归鲁而成耦矣,则亦可以已矣,而又何返齐而从兄乎?后二章言鲁桓以父母命、凭媒妁言而成此婚配,非苟合者比,岂不有闻其兄妹事乎?即取而得之,则当礼以闲之,俾勿归齐,则亦可以已矣。而又何从其入齐,至令得穷所欲而无止极,自取杀身祸乎?故欲言襄公之淫,则以‘雄狐’起兴;欲言文姜成耦,则以冠履之双者为兴;欲言鲁桓被祸,则先以‘艺麻’兴告父母以临之,‘析薪’兴媒妁以鼓之,而无如鲁桓之懦而无志也,何哉?诗人之大不平也。故不觉发而为诗,亦将使千秋万世后,知有此无耻三人而已。又何暇为之掩饰其辞而归咎于一哉!”(《诗经原始》卷六) 【总案】 以上诸说,皆本于《左传》。《左传·桓公十八年》记载:“春,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公会齐侯于泺,遂及姜氏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细读此诗,既非《毛序》所说单“刺襄公”,也非朱熹所言“前二章刺齐襄,后二章刺鲁桓”,而是如方玉润所说,讽刺襄公、文姜、鲁桓三人。诗中比喻形象生动,将齐襄公比作荒淫的公狐狸,用“绥绥”写其求偶之状,丑态毕显,绝妙至极。 《南山》雄狐绥绥②。雄狐步子慢慢跨。 鲁道有荡③,鲁国大道平坦坦, 齐子由归④。文姜由这去出嫁。 既曰归止⑤,既然她已嫁鲁侯, 曷又怀止⑥? 为啥你还想着她? 葛屦五两⑦,葛鞋两只双双放, 冠緌双止⑧。帽带一对垂颈下。 鲁道有荡,鲁国大道平坦坦, 齐子庸止⑨。文姜从这去出嫁。 既曰庸止,既然她已嫁鲁侯, 曷又从止⑩? 为啥你又盯上她? 蓺麻如之何(11)? 农家怎么种大麻? 衡从其亩(12)。田垄横直有定法。 取妻如之何? 青年怎么娶妻子? 必告父母(13)。必定先要告爹妈。 既曰告止,告了爹妈娶妻子, 曷又鞠止(14)? 为啥还要放纵她? 析薪如之何(15)? 想劈木柴靠什么? 匪斧不克(16)。不用斧头没办法。 取妻如之何? 想娶妻子靠什么? 匪媒不得。没有媒人别想她。 既曰得止,既然妻子娶到手, 曷又极止(17)? 为啥让她到娘家。 (采用程俊英译诗) [注释] ①南山:即牛山。崔崔:山势高峻的样子。②雄狐:指淫兽,以雄狐喻荒淫之齐襄公。绥:慢慢走。一说求比之貌,即雄狐寻找雌狐的样子。③鲁道:到鲁国去的大道。荡:平坦。④齐子:指文姜。陈奂《诗毛氏传疏》解之曰:“文姜称齐子者,犹云齐侯之子,为鲁侯之妻也。”由:从此。归:出嫁。⑤止:语助词。⑥怀:来、回来。一说想念。⑦葛屦(ju):用葛布做的鞋。 五两:五作“ ![]() [赏析] 本诗是一首讽刺诗。《诗序》说:“《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淫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文姜是鲁桓公夫人,早在出嫁之前,就和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齐襄公私通,出嫁之后,两人仍念念不忘。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文姜与桓公一起到齐国去,两兄妹又乘机重温旧好,鬼混起来,结果奸情败露,被桓公觉察了,桓公便责备文姜,文姜告诉了襄公,襄公使出毒计,假作好心,派公子彭生侍候桓公上车,彭生是个大力士,就在车上把桓公弄死了。此事见《左传·桓公十八年》:“春,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以告。夏四月丙子享公,使公子彭生乘公,公薨于车。”又见《公羊传·庄公元年》:“夫人谮公于齐侯,公曰:‘同(鲁庄公名)非吾子,齐侯之子也。’齐侯怒,与之饮酒。於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於其乘焉,搚干而杀之。”据此,可证《诗序》之说无误。朱熹亦从此说。然而现代某些研究者认为这是《诗序》附会史实的说法,不可信。 全诗四章,第一章指责齐襄公荒淫无耻,以南山雄狐发兴,隐喻齐襄公身居高位,竟做出淫妹之事,确为鸟兽之行。钟惺云:“齐子二字,笔法可畏。”方玉润《诗经原始》云:“首章言襄公纵淫,不当自淫其妹。”第二章用屦和冠起兴,指责文姜行为的放荡。冠屦上下各自成双,比喻成双亦当有别。吕大临云:“上二章所谓‘曷又怀止’、‘曷又从止’者,言其理如是,而襄公违之以淫泆,何也?”方玉润云:“文姜即淫,亦不当顺从其兄。”第三章斥责鲁桓公既然是郑重地通过告庙(鲁桓公娶妻时父母已没,故通过告庙告诉死去的父母)仪式之后娶妻,这也可以说是有了父母之命,在当时被认为是合法婚姻,为什么还带文姜回齐,纵容她做出淫乱无耻的行为呢?这一章虽讲鲁桓公庙告父母,然无补夫道之穷。第四章言鲁桓公虽然凭媒妁成婚,但对妻子的恶行无可奈何。三、四两章均就鲁桓公方面言,责备鲁桓公的懦弱昏庸。方玉润云:“鲁桓公以父母之命、凭媒妁言而成此昏配,非苟合者比,……而又曷从其入齐,至令得穷所欲而无止极,自取杀身之祸乎?”吕大临云:“下二章所谓‘曷又鞠止’、‘曷又极止’者,言其理如是,而桓公纵之穷极其恶,何也?”从全诗内容看,确是一首讽刺诗。讽刺诗多出于劳动人民和中下层社会的士人之手,其笔锋直刺统治阶级丑恶的本质,言词辛辣,不留情面,冷嘲热讽,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和正直人士疾恶如仇的品格和勇于斗争的精神。这首诗以比较隐晦曲折的语言、诘问的方法,对齐襄公、文姜、鲁桓公三人都加以无情的讽刺和责备,齐襄公是被讽刺打击的重点。因为是诗,总要写得含蓄一点,不宜直接斥责其君,故驾言于鲁,刺鲁正是刺齐。托喻于狐,正是为了刺齐君。该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如以南山雄狐,隐喻齐襄公淫妹;以冠屦上下各自成双,以喻男女成双亦各有别;以种麻必有垄,比喻娶妻必告父母;以劈柴必须用斧,比喻娶妻必须有媒人。这些比喻既含蓄深刻,又形象贴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为这首讽刺诗篇增添了光彩。 南山 南山〔原文〕 ☚ 东方未明 甫田 ☛ 南山 南山❶终南山。秦岭山脉主峰之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小雅·斯干》一章:“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朱熹《集传》:“秩秩,有序也。斯,此也。干,水涯也。南山,终南之山也。言此室临水而面山。”《小雅·节南山》一章:“节彼南山,维石岩岩。”毛《传》: “节,高峻貌。岩岩,积石貌。”《小雅·信南山》一章:“信彼南山,维禹甸之。”毛 《传》: “甸,治也。”郑《笺》:“信乎彼南山之野,禹治而丘甸之。”朱熹《集传》:“南山,终南山也。言信乎此南山者,本禹之所治。” ☚ 胡为乎株林,从夏南 南邦 ☛ 南山 南山nánshān━━ 指江西庐山。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吴根越角 星沙 ☛ 南山古代山名。在中国古文献中西北地区被称作南山的地方有四:(1)指今陕西秦岭之终南山。(2)即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史记·大宛列传》:“张骞使西域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这里所指的南山是祁连山。又《汉书·西域传》:“南北有大山,其南山东出金城,与汉南山属焉。”这里所指的南山是昆仑山和阿尔金山。(3)《伊犁日记》提到的南山有二:一是指今新疆哈密市北行去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所经的南山口,另一是指今巴里坤县境内之南山。上两者均系东部天山山脉中的一小段支脉。(4)《天山客话》提到的南山,是指今新疆境内属天山支脉的依连哈比尔尕山,即清代文献所称的额林哈毕噶山。 南山比喻寿长。宋梅尧臣《十二月十三日喜雪》诗: “宫中才人承圣颜,捧觞称寿呼南山,三公免责百姓喜,斗酒十斤谁复悭。” 南山nán shān〖名词〗 南山山名。❶昆仑山、阿尔金山。见《史记·大宛列传》与《汉书·西域传》。 南山 南山位于长江右岸,与市区隔江相望。南山为铜罗山脉的一段,由黄山、汪山、袁山、蒋山、戴山等山峰组成。现已辟为公园,园内奇花异木计1000余种。自春至冬,群芳满园,四季飘香,被誉为“山城花冠”。每年四月上中旬,山花烂漫,是游人游山的高峰期。南山气候凉爽,夏日气温比市区低5—6℃,是重庆避暑胜地。旧时山上别墅林立,抗战期间宋庆龄居住的“松簌阁”、蒋介石官邸“云岫楼”、宋美龄住宅“松厅”、美国特使马歇尔下榻的“草亭”等建筑,至今犹存。南山地区名胜古迹众多,老君洞、文峰塔、报恩寺、慈云寺、大佛寺等,也都值得一游。 ☚ “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 南温泉 ☛ 南山❶又称“终南山”、“中南山”、“周南山”。即今陕西秦岭山脉。在今西安市南。 南山 南山《诗·齐风》篇名。全诗4节12行。以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看到自己先前的恋人出嫁时的心理活动。认为既然意中人已出嫁,就不应该仍思恋着她,不应该再去追求她,自己也不应该有什么想不通。末两节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是“有了意中人不告诉父母”,“自己私作主”,“没有及时找一个媒婆来帮助”。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婚姻不自由的痛苦。诗体比兴两用。《诗序》说是刺齐襄公淫其妹(鲁桓公夫人文姜)。 ☚ 郝建秀 南岩保卫战 ☛ 《南山》nan shanThe South Mountain→韩愈 (Han Yu) 南山西域古山名。见《史记·大宛列传》,张骞从大月氏回国时,沿南山东行。《汉书·西域传》:从鄯善(今新疆若羌)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今新疆莎车),为南道;于阗(今新疆和田)在南山下;西域南山,东出金城郡(治所在今甘肃兰州永靖县西北),与汉南山连接。今莎车、和田南之山属昆仑山脉,若羌南之山属阿尔金山脉,再往东进入甘肃境内则为祁连山脉,这3条山脉相连,汉代总称之为南山。 南山❶又名终南山、中南山、周南山。即今陕西秦岭终南山。关中有南山、北山:自甘泉连延至嶻薛、九嵏为北山; 自终南、太白延至秦岭为南山。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