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弹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弹词 弹词明、清两代流行的曲艺形式。又称“南词”。一般认为渊源于“陶真”或“词话”, 明中叶形成。包括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四明弹词、长沙弹词、桂林弹词等曲种。其它如绍兴平胡调等亦属此类。表演者大都一至三人,有说有唱或只唱不说。多以三弦、琵琶或月琴为主要伴奏乐器,采取自弹自唱的坐唱形式。曲调、唱腔各自不同,均用当地方言说唱,但唱词都基本为七字句。传统曲目多为长篇,计有一百八十种以上。 ☚ 大鼓 牌子曲 ☛ 弹词 弹词曲艺的一个类别。明嘉靖年间已有关于弹词的记载。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二○记杭州事:“其时,优人百戏,击毬、关扑、鱼鼓、弹词,声音鼎沸。”万历间沈德符《野获编》卷一八记北京事:“其魁名朱国臣者,……畜二瞽妓,教以弹词,博金钱,夜则侍酒。”由此说明弹词形成初期,广泛流行于我国北方和南方。起源有二说:一说源于宋代的陶真,根据是陶真流行于江浙,明人所记陶真唱词为七言体制,与弹词唱词相同。一说源于词话,根据是除两者体制相同外,明人每有“弹唱词话”(见《徐文长佚稿》卷四《吕布宅》诗“序”)、“弹唱说词”(见盛于斯《休庵影语》)等说,弹词当是“弹唱词话”等的省文。另有源于诸宫调等诸说,但无确证。其形式,早期有鼓板伴奏和弦索伴奏两种。明臧懋循《负苞堂文集》卷三:“若有弹词,多瞽者以小鼓、拍板,说唱于九衢三市;亦有妇人以被弦索,盖变之最下者也。”或以为词话在其演变过程中,渐分化为鼓词和弹词,而当时均称“弹词”,至明末始加区分。清康熙后,弹词在我国江浙一带流行,北方则有称它为南词的。如李声振《百戏竹枝词》和《白雪遗音》等均称弹词为南词。嗣后弹词随流行地区的方言和使用的音乐曲调不同而衍化成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四明南词等。近人并有将广东木鱼书、福州评话归在弹词一类中的(见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自明代以来,流传的弹词作品甚多,均为长篇,今存者在二百种以上。郑振铎按其体制和所使用的语言,划分为“国音弹词”和“土音弹词”两类。前者如《安邦志》、《定国志》、《凤凰山》、《天雨花》、《再生缘》等;后者如《玉蜻蜓》、《珍珠塔》、《三笑姻缘》等。 ☚ 门词 苏州弹词 ☛ 弹词 弹词民间说唱类别的一种。也称“南词”。江南主要曲艺形式,乐器以三弦、琵琶、月琴为主,适宜吴语柔和圆润的特点。演出者一至三人,自弹自唱,唱白相杂,以唱为主。唱词多为七言,押偶句韵。主要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四明弹词、长沙弹词、桂林弹词,广东、福建的木鱼书,绍兴平湖调等。还有与评话合流的“苏州评弹”、专唱短篇的“弹词开篇”。均用各地方言演唱。 ☚ 谎张三的故事 弹词开篇 ☛ 弹词1tán cí戏曲名,清初洪异著《长生殿》的第三十八出,写唐玄宗的乐师李龟年,经“安史之乱”,流落江南,以弹琵琶卖唱为生,唱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悲欢离合及唐朝的盛衰陈迹:凤姐儿立起身来答应了一声,方接过戏单,从头一看,点了一出《还魂》,一出~。(十一·249) 弹词2tán cí曲艺的一种,以叙述故事为主,有说有唱,用弹拨乐器伴奏:两个女先儿要~上寿,众人都说,“我们没人要听那些野话,你厅上去说给姨太太解闷儿去罢。”(六二·1459) 弹词【同义】总目录 文书弹词弦词 弹词 弹词一种弹唱曲艺。其历史渊源说法不一: 有的认为源于“变文”,更受宋金时“诸宫调”的直接影响; 有的认为源于宋代的“陶真”、元、明两代的“词话”。但由于这些音乐曲调失传,尚难辨其与近代、现代主要流行的吴语弹词等有无直接渊源关系。明代于南方、北方都有流传,约于清代乾隆年间,其流行地区主要在江苏、浙江一带。 ☚ 拍嘴鼓 平湖调 ☛ 弹词 弹词曲艺的一个类型。亦称“南词”。是流行于南方各省的以弹拨乐器伴奏、自弹自唱的说唱艺术。它由唐代的“变文”而来,明代正式形成。“弹词”一词1547年始见于由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参见“评弹”) ☚ 谐剧 河洛大鼓 ☛ 弹词 266 弹词一种说唱相间的通俗曲艺形式,多为长篇,以讲述故事为主。源于宋代的陶真(说唱),形成于明代中叶。由一人至三人表演,有说(说白)、噱 (穿插)、弹(伴奏)、唱(唱词)等组成部分。韵文部分以七言为主,说白部分与小说无异。因流行于南方,又有“南词”之称,并因地域不同,分为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四明弹词、桂林弹词等。胡士莹《弹词宝卷书目》辑有弹词270多种,较著名者有《珍珠塔》、《天雨花》、《再生缘》等。弹词对晚清通俗宣传文体影响较大,秋瑾曾作弹词《精卫石》,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则明显受有弹词的影响。 ☚ 拟话本 八股文 ☛ 弹词 030 弹词见25266 “弹词”条。 ☚ 鼓词 杂剧 ☛ 弹词 弹词弹词是清代以来流行于长江流域的说唱艺术。地方色调浓重,风格细腻典雅。以苏州方言演唱,流行于苏南一带吴语地区的称苏州弹词;以扬州方言说唱,流行苏北一带的称扬州弹词;用宁波方言说唱,流行浙江的称四明南词等。其中以苏州弹词影响最大。在苏州,还建立了评弹学校,专门培养说唱苏州弹词的艺术家和伴奏人员。弹词俗称评弹。评弹包括评话和弹词。评话是说书的,弹词是唱书的。在表演时,说说唱唱,说唱结合运用,十分灵活生动,所以通称作评弹。在过去,民间艺人大多说唱长篇故事以谋生计,象《珍珠塔》、《杨乃武与小白菜》等曲目,在江南一带深入人心。弹词自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以来,产生了历代名家。如俞秀山、陈遇乾、马如飞等。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代较有影响的流派如蒋调(蒋月泉)、夏调(夏荷生)、张调(张鉴庭)、薛调(薛筱卿)、丽调(徐丽仙)、徐调(徐云志)等,在群众中有很高声望。演唱形式一人(自弹小三弦)称单挡,二人(分别弹小三弦与琵琶)称双挡,三人以上称多挡。演员应熟练掌握“说、表(噱)、弹、唱”的艺术手段和即兴创作的能力。 ☚ 鼓曲 牌子曲 ☛ 弹词 弹词南方曲种。苏州弹词是弹词的代表。明代时,弹词艺术就在我国南北方流传,到了清代乾隆年间,逐渐集中到江浙一带。弹词吸收了吴歌曲调,用苏州方言演唱,形成了柔语如珠、情思绵绵的苏州弹词。19世纪初,苏州调词先后出现过陈(遇乾)调、俞(秀山)调、马(如飞)调三大流派,书目和表演艺术的发展出现了高峰。苏州弹词有说有唱,既擅长叙述故事,又擅长表现人物的思想活动,注重模拟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说、噱、弹、唱” 为其传统的基本表现艺术手段。“说”,就是说表,包括介绍故事,演员的评议及人物的对话和独白;“噱”,就是笑料,弹词也讲究笑料的组织、酝酿和迸发;“弹”,是乐器伴奏,演员既要自弹自唱,还要互相伴奏、烘托; “唱”即唱词、唱腔。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唱腔注重声情并茂,韵味隽永,讲究“唱犹如说”,唱起来如吟如诵,清晰流畅。前辈艺人认为,“理、味、细、趣、奇”,是苏州弹词的艺术特色。“理”,指故事情节要入情入理;“味”,指内容要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细”,指细节生动,刻画入微;“趣”,指妙趣横生,引人发笑;“奇”,指结构奇巧,不落俗套。苏州弹词的演出形式有单档(一人)、双档(二人)、三个档(三人)之分。表演书目有长有短。传统书目多是长篇,如 《三笑》、《珍珠塔》 等。 ☚ 单弦 岔曲 ☛ 弹词 弹词清代流行的一种说唱艺术,包括苏州“弹词”、杨州 “弦词”、四明 “南词”、绍兴“平湖调”、长沙“弹词” 等,其中以苏州 “弹词” 为其代表,影响也最大。弹词从宋代的 “陶真” 发展而来,其作品多数为长篇。在所用语言上,分“土音”、“国音”两类,土音以南方吴音者为最多,其代表作有《义妖传》、《珍珠塔》、《玉蜻蜓》等; 国音是以北京语言写的,其代表作有《安邦志》、《天雨花》、《笔生花》等,弹词以伴奏用弹弦乐器而得名,形式有说有唱,一般有“单档”、“双档” 之分,单档为一人自弹自唱; 双档则为一人弹琵琶,一人弹三弦,轮流说唱,同弹伴奏。弹词的主要对象是小市民和妇女。但封建统治者也喜爱,乾隆皇帝南巡时,听了苏州著名弹词家王周士的弹唱,曾为之倾倒,特别嘉封他为七品京官。弹词著名流派有俞秀山、陈遇乾、马如飞,简称俞调、陈调、马调,三派不同的唱腔风格直至近世仍在流传。 ☚ 弄谱百咏 六 宫苑山陵 ☛ 弹词 弹词为一种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的韵白相间的民间口头说唱文学,是曲艺的一个类型,又称“南词”。弹词一般多为一至三人进行表演,弹词的句式上,多采用七言句式,其中加以说白。弹词的组织结构,包括开篇、诗、词、赞、套数、篇子等,其内容以篇子为主,有时还加入山歌、小唱、乐府、歌谣等,以增强弹词的表现力。在弹词表演时所运用的言语上,又有“国音”与“土音”之分,国音即是用普通话进行演唱的弹词,土音则是用方言或夹杂方言进行演唱的弹词。从其表现内容上看,国音弹词一般多表现国家兴亡的历史故事,而土音弹词则一般多表现闺阁悲欢的爱情故事。弹词一般多长篇,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义妖传》等。弹词所表现的内容,比较狭窄,大多为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弹词的伴奏乐器为三弦、琵琶、月琴等。现代的弹词,一般认为是由唐代的“变文”发展演变而来,宋代时称为“涯词”“陶真”,至明代在其中加上衬句,才逐渐形成如今的弹词。弹词流行于我国南方的许多地区,按其流行地域的不同,又分为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四明弹词、桂林弹词等等。各地的弹词在其唱腔上、伴奏上、乐器的使用上等,都有着不同的艺术特色。 ☚ 大鼓 四、文学的欣赏与批评 ☛ 弹词见“艺术”中的“弹词”。 弹词又称“南词”。曲艺曲种之一。由一至数人,自弹自唱,说唱结合。以三弦、琵琶伴奏。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等。 弹词 弹词又称“南词”。曲艺的一种。为明、清两代流行的曲艺形式。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中叶,其前身为宋代的陶真或元、明两代的词话。也有人认为元末时,可能已有弹词。明代的弹词,在南方、北方都有,到了清代北方仍有弹词。自乾隆年间才逐渐缩小于江浙一带,北方则发展了鼓词形式。江南弹词主要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四明南词、长沙弹词、桂林弹词和绍兴平胡调等,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流行的弹词,演员1~4人,有唱有说或只唱不说。乐器多以三弦、琵琶或月琴为主,自弹自唱,以坐唱形式演唱。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或穿插曲牌。曲调和唱腔各自不同,均用本地方言说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传统长曲目有《珍珠塔》、《玉蜻蜓》、《三笑》、《倭袍》等。近年还有创作或改编反映现实生活的中、短篇曲目。 ☚ 北京琴书 上海说唱 ☛ 弹词 弹词曲艺的另一个类别叫弹词。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也包括四面南词等。表演者大都一至三人,有说有唱,伴奏乐器以小三弦、琵琶为主,自弹自唱。唱词多为七字句,基本唱腔是上下句的反复变化,因地而异,用当地方言说唱,历史悠久。元末杨维祯 (1296—1370) 所作的 《四游纪弹词》 ( 《侠游》、《仙游》、《梦游》、《冥游》),是现知最早的以 “弹词” 命名的唱本。明代中叶,弹词在江浙一带已相当流行。如杨慎(1488—1559) 编写的 《二十四史弹词》,就是当时著名的作品之一。苏州弹词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唱腔丰富多彩,流派纷呈。大致可归为三个腔系,即陈调、俞调和马调。陈调,是清代乾隆年间陈遇乾所创,其特点是苍劲浑厚,宜于表现悲壮慷慨之情; 俞调,是清代嘉庆年间俞秀山所创,其特点是速度缓慢,音域宽广,激越多变,清丽圆润,有 “三回九转” 之趣,富有阴柔之美,适于作旦角唱腔; 马调,是清代同治年间马治飞所创,其特点是质朴、爽利、韵味深长,富于吟诵性,大段叙事,一气呵成。扬州弹词旧称弦词,用扬州方言说唱,流行于江苏扬州、镇江、南京及上海。清代乾隆六十年 (1795) 出版的 《扬州画舫录》 已有扬州小曲的记载,是以明、清两代流传各地的时调、小曲和本地的民歌、小调为基础,紧紧结合本地语言发展而成,清末民初最为盛行。长沙弹词,旧称道情,又称讲评。用长沙方言说唱,流行于湖南省的长沙、益阳、湘潭等地,约有200年历史。四明南词流行于浙江宁波、镇海、慈溪、奉化和上海市,有300多年历史。它是一种唱、奏、念、吟、表、白相间的曲艺形式,曲调性强。 ☚ 京韵大鼓 北京琴书 ☛ 弹词 弹词曲艺的另一个类别叫弹词。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也包括四面南词等。表演者大都一至三人,有说有唱,伴奏乐器以小三弦、琵琶为主,自弹自唱。唱词多为七字句,基本唱腔是上下句的反复变化,因地而异,用当地方言说唱,历史悠久。元末杨维祯(1296—1370)所作的《四游纪弹词》(《侠游》、《仙游》、《梦游》、《冥游》),是现知最早的以“弹词”命名的唱本。明代中叶,弹词在江浙一带已相当流行。如杨慎(1488—1559)编写的《二十四史弹词》,就是当时著名的作品之一。苏州弹词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和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唱腔丰富多彩,流派纷呈。大致可归为三个腔系,即陈调、俞调和马调。陈调,是清代乾隆年间陈遇乾所创,其特点是苍劲浑厚,宜于表现悲壮慷慨之情;俞调,是清代嘉庆年间俞秀山所创,其特点是速度缓慢,音域宽广,激越多变,清丽圆润,有“三回九转”之趣,富有阴柔之美,适于作旦角唱腔; 马调,是清代同治年间马治飞所创,其特点是质朴、爽利、韵味深长,富于吟诵性,大段叙事,一气呵成。扬州弹词旧称弦词,用扬州方言说唱,流行于江苏扬州、镇江、南京及上海。清代乾隆六十年(1795)出版的《扬州画舫录》已有扬州小曲的记载,是以明、清两代流传各地的时调、小曲和本地的民歌、小调为基础,紧紧结合本地语言发展而成,清末民初最为盛行。长沙弹词,旧称道情,又称讲评。用长沙方言说唱,流行于湖南省的长沙、益阳、湘潭等地,约有200年历史。四明南词流行于浙江宁波、镇海、慈溪、奉化和上海市,有300多年历史。它是一种唱、奏、念、吟、表、白相间的曲艺形式,曲调性强。 ☚ 京韵大鼓 北京琴书 ☛ 弹词 弹词曲艺的一个类型。亦称“南词”。是流行于南方各省的以弹拨乐器伴奏,自弹自唱的说唱艺术。它由唐代的“变文”而来,明代正式形成。“弹词”一词1547年始见于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余》。(参见“评弹”条) ☚ 综合艺术 散文 ☛ 弹词tan cistorytelling (in Suzhou dialect)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stringed instruments 弹词tan cistorytelling using Suzhou dialect to the accompaniment of stringed instruments 弹词tanci;fiddle ballad;Suzhou lyric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