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南坡之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南坡之变 “南坡之变”是铁木迭儿的余党发动的杀害英宗的事变。英宗即位后,为巩固自己的地位,任命功臣木华黎的后代,有“蒙古儒者”之称的拜住为左丞相,千方百计限制铁木迭儿的权力。1323年,铁木迭儿已死,英宗下令追查铁木迭儿的贪污案,处死了一批有牵连的官吏,同时追夺铁木迭儿官爵,抄没其家资。铁木迭儿的余党铁矢等十分恐慌,害怕进一步追查到他们自己,于是串联了一批王公贵族,于8月5日夜晚,当英宗从上都南返大都,途中经上都以南30里的南坡店时。铁失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先杀拜住,又刺杀了英宗,这就是“南坡之变”。从表面看,南坡之变完全是一次难以事先预料的突发性事件。但它的发生与英宗的性格有很大联系。英宗长期受太皇太后的压抑,他比以前任何一位皇帝都热衷于表现皇帝的威严。但是在“威严若神”的虚名下处处受制于答己,反过来更增加了英宗的心理挫折,结果只好迁怒于臣下。英宗这种个性,使他难以在自己身边聚集起真正积极维护新政权的政治势力,同时却把越来越多的人推向自己政敌的一边。 南坡之变 南坡之变元帝国中期宫廷事变。元成宗后卜鲁罕辅佐晚年的成宗掌权,成为实际上的政治领袖。成宗去世后,她为了继续左右宫廷,与权相阿忽台等人联袂,准备扶立镇守河西并拥有重军的安西王阿难答为帝,相互约定了举事日期。但大臣中富有威望的哈刺哈孙等却要拥立镇压溯漠的怀宁王海山。他们接回了爱育拔力八达母子,爱育黎拔力八达与哈剌哈孙先下手除掉了阿难答及阿卜鲁,海山随即在上都即大汗位,很快立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南坡之变的渊源实肇于此时。以后,海山执政不力,致使朝纲大乱,加深了政治危机的程度。至大四年 (1311) 海山因病去世,爱育黎拔力八达即帝位,是为仁宗。他继统前,武宗曾有约与他,要“兄终弟及,叔侄相承”,他当上皇帝后,为了使自己的后嗣承统,违背了盟约,册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太子,这就种下宫廷事变的祸根。延祐七年(1320),仁宗去世,硕德八剌抢占帝位。他锐意政治,雷厉风行,当时朝中有两大政治派系,一是威临三朝的太皇太后答己一系,代表人物是右丞相铁木迭儿,另一派是硕德八剌和右丞相拜住,答己和铁木迭儿先后病逝,硕德八剌依靠拜住进行彻底的政治更新,起用了大批新人,裁汰冗员,实施新的经济政策,颁布《大元通制》,元代政治至此始有了新的面貌,硕德八剌也暂时保住了皇位,但他“果于刑戳,奸党畏诛,遂构大变云” ( 《元史》卷28)。至治三年 (1323) 铁木迭儿之子铁失与晋王倒剌沙联谋,共议拥立晋王也孙帖木儿为帝,决心杀死英宗以达到目的。此年八月,硕德八剌自上都还大都, “车驾南还, 驻南坡” (同上)。铁失与也孙铁木儿,铁失弟锁南及五个蒙古诸王,共十六人举事,以铁失麾下阿速卫军为主力,先刺杀右丞相拜住,然后在硕德八剌卧所刺杀硕德八刺,这就是史称的南坡之变。政变后,也孙铁木儿即帝位,即泰定帝。 ☚ 蒙古诸王之变 燕帖木儿政变 ☛ 南坡之变元英宗时的一次政变。延祐七年(1300),元仁宗死后,其子硕德八剌即帝位,是为英宗。至治二年(1322),权臣铁木迭儿与答己太后相继病死,英宗起用拜住为中书右丞相,锐意施行新政,推行汉法。为此遭到蒙古上层贵族集团守旧派的反对。加之拜住追究铁木迭儿及其余党罪行,夺爵籍产,其党羽御史大夫铁失不自安,遂密谋发动政变。暗中与抚军漠北的晋王也孙铁木儿及王府内史倒剌沙联络,求为外援,许以事成后立晋王为帝。三年八月四日,铁失、知枢密院事也先帖木儿等俟英宗由上都南返在南坡(距上都30里处)宿夜里,以所辖阿速卫军为外应,于行帐中刺杀英宗与拜住。史称“南坡之变”。事后,遣使奉皇帝玺绶北迎晋王于镇所,也孙铁木儿于九月初四即位于漠北,是为泰定帝。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