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单骑救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单骑救主

单骑救主

“当阳之战中”赵云的任务是“保护老小”,在当时,这已够艰巨,况且家小已被冲散,要在千军万马中再救回已经失散了的家小,这就在艰巨上面加上了艰巨。任务越是艰巨,就越足以显示其任务完成者的本领。在这样的环境中,非忠勇就不敢也不能有杀进重围的决心和行动,非善战就不能冲破重重阻拦,非大胆就不能孤身深入敌阵,非细心就不能找到深陷在难民海洋中的家小。赵云的英雄性格就在这样的典型环境中突现出来。
写赵云深入敌阵的英雄行为,先不正面直写,一开头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侧面镜头:刘备等因失散诸将及老小,正在凄惶,糜芳既面带数箭,踉跄而来,已够令人震惊,何况又带来赵云降敌的恶讯,就立刻造成一种由凄惶而变紧张的气势;同时又突出了人物的性格,使糜芳的慌张不智、主观粗率,刘备的慧眼识人、从容自信,张飞的粗豪威猛、刚烈焦躁的性格特点都清楚地突现出来。然而更重要的,还是透过他们三人的争论更有力地突出了赵云的胆量与气魄,烘托出赵云深入敌阵的行为简直是奇险得出乎常人的意料之外;正值大家都在逃命之不暇的当儿,他不唯不逃,反而深入敌阵去了。所以就连从敌阵中逃出的目击者,也会把这种出奇的行为不假思索地以为只能是投敌的行为!作者明写糜芳的慌张主观,实际上是在暗写赵云的忠勇惊人;明写刘备的从容自信,实际上是从侧面强化赵云的忠而仁勇的品德;明写张飞的刚烈焦躁及其粗豪的行动,实际上是从暗中推动事态的跌宕发展,且为他后来长坂桥挡追兵、援赵云铺垫出有力的伏笔。这种一举多得的手法使读者进入奇险紧张的氛围之后,又从紧张的心弦上挑起了急待“分解”的悬念。
原来赵云从四更时分与曹军厮杀,直至天明,寻不见了刘备及其家小,心急如焚,自思: “主人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 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 ”这一笔心理描写,在表现赵云的性格特点和推动情节的进展上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赵云焦虑的内心深处,含着有负重托的内疚和过错心情,强烈的责任感再加上一个武将特有的血性促成了他成功成仁必选其一的决心。这就深化了他行动的内在力量,也显得他效死疆场的行为有着深厚的思想动力,他的“勇”是有“忠”的坚实后盾,他的“刀”乃是内在精神的外部体现。因而作者尽管把他也写成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将军,然而又和匹夫血性之勇清楚地区别开来。救回简雍,一方面释开了糜芳所造成的误会,同时赵云借他给刘备传讯: “我上天入地,好歹寻主母与小主人来。如寻不见,死在沙场上也! ”作者再一次地强调了赵云的这种置生死于度外的大无畏精神,加强了他性格中刚毅自信的力量;他的斩钉截铁的响亮声音中,迸射着力与勇的火花!
赵云象一股猛烈的旋风向敌阵卷去,一面冲杀,一面探听家小的下落。救甘夫人,救糜竺,无一不显示他忠勇善战,心细胆大的性格特点。及至枪挑夏侯恩,得青釭宝剑,为战胜强敌又取得了有力的武器,如虎增翼,愈战愈强,很快地把情节推向高潮。及赵云再度杀入重围,“回顾手下从骑,已没一人”,孤身深入敌人的万马军中,枪刺剑砍,往来寻觅。敌人一碰到他,便倒的倒,翻的翻,完全失掉了自卫能力。这里,一员“浑身是胆”的虎将形象,跃然纸上。
及至寻到糜夫人和阿斗,自愿步行死战,再三请糜夫人上马,糜氏不听而至厉声催促,从恭而有礼的大将风度中又显示着一个武将在战场上特有的气质。糜氏投井自尽,他又唯恐敌人盗尸,推墙掩井,急迫中又带从容,又表现出他一贯的精细机灵的性格。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就是在这极紧迫的时刻,极细小的地方,作者从不放弃他褒贬、抑扬的态度。“曹操随身背剑之将夏侯恩”,竟“自恃勇力,背着曹操,只顾引人抢夺掳掠”,可以见曹操军纪之一斑。糜夫人的“舍己”; 却完全是为了“为人”——为赵云、更主要是为阿斗,在今天看来,尽管她的语言里还不无封建意识,可是她此时此地的自我牺牲的行动,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本来《三国志》 先主、张飞等传有“……及于当阳之长阪,先主弃妻子走”,《曹仁傅》有“曹纯追刘备于长阪,获其二女辎重”等记载,可是《演义》 的作者在他的作品里却作了这样的艺术处理,道理很明显,无非是不愿自己所同情的人落到敌人手里,而让历史细节的真实服从于艺术的真实,且对丰富情节和人物性格,亦不无小补。
作品有声有色地写出了狂风暴雨般的激战,可也并没有把它写得一急到底,一览无余,总是那样摇曳多姿,波澜起伏。赵云怀抱幼主,一手执枪,一手秉剑,杀出一围,又有一围。刚杀退二将,夺路而走,情势方欲转缓,背后忽然又有二将大叫: “赵云休走!”截住去路;又陡起波澜,顿时紧张。及赵云力斩二将,直透重围,已离大阵,血满征袍;情势又为之一缓。读者方欲喘气,后面有人又大喝: “赵云快下马受缚!”原来追兵又到。真是: “才离虎窟逃生去,又遇龙潭鼓浪来。”及至赵云杀死最后追来的两员敌将,脱身望长坂桥而走;好象这回已确保安全,紧张空气就会过去,谁知后面又喊声大震,原来文聘又引军赶来。情势又立变紧张。赵云就在此已人困马乏的时刻,正好奔到桥边,从一声“翼德援我”的大呼中凯旋而下,而张飞又从“子龙速行,追兵我自当之”声中巍然出现,矗立桥头,极自然地担负起“断后”的任务。这一高妙的处理,才使读者深深喘出一口气来;也正好和前面误听糜芳讹传时的情形相互照应,想要“一枪刺死”赵云的张飞,而今正好成了赵云的救星。令人颇感情味横生!
赵云能够脱险,这已够出奇。作者总结这一场厮杀,还说赵云“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这确乎显得很夸张。不过总的说来,写赵云胜利完成任务,夸张是夸张,只是它的夸张还是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之上的。我们何妨再看这段描写:
 却说曹操在景山顶上,望见一将,所到之处,威不可当,急问左右是谁。曹洪飞马下山大叫曰: “军中战将可留姓名!”云应声曰: “吾乃常山赵子龙也!”曹洪回报曹操。操曰: “真虎将也!吾当生致之。”遂令飞马传报各处: “如赵云到,不许放冷箭,只要捉活的。”

看,从曹操的赞赏声中,作者又在为他的英雄进行鼓吹;曹操的行为又很符合他爱才的性格特点。同时从这里也可看出赵云处境的危急,因为没有足以制服赵云的把握,曹操是不会有“捉活的”打算的。作品虽然没有明白写出,但实际上是没有文字的地方也有意思;这为赵云的脱险酿造着艰险奇难的气氛。可是这个“捉活的”,却为赵云的突围脱险留出了得乘的空罅。赵云早在思想上作出了如不成功,当死于沙场的决定,而今他的敌人竟欲活捉,不许伤害他,这不正好为他打开了有生之门?常言“一夫舍命,万人莫敌”,赵云本有万夫不当之勇,再加上他决一死战,这就是他不可战胜、得以成功的支柱。因此,我们说,作品写得奇则奇,奇而有理;险则险,险而可信。因之,它才获得了足以感人的艺术力量。至于那几句赵云陷入土坑,红光滚起的荒诞描写,以及对赵云所以脱险,“此亦阿斗之福所致”的解释,这当然是糟粕,不过也只是白璧微瑕而已。
背景是一篇作品气氛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国古典小说一般不大段孤立地去专门描写背景,成功的作品大半是把时间、空间和人物活动其间的一切环境及其行为融会起来加以表现。“长坂坡赵云救主”的这段描写,正是这样。全段的调子是紧张热烈、跳跃迅速的,作者巧妙地使人物往来驰骋疆场的情节结构与背景,都和这一主导的调子完全相适应。虽然背景只是战场,可也写得丰富多样,形形色色。有中箭着枪、抛男弃女的难民队伍,有身受重伤、倒卧草间的伤员形象; 有军士震撼山岳的喊声杀声,有百姓震天动地的哭声叫声; 有敌人绑解俘虏的场面,有刀丛中逃命的妇女行列; 有横矛立马于桥上的将军雄姿,有观战于山顶的主帅风度; 有背着主子抢夺掳掠的散兵游勇,有披头跣足落难逃亡的王侯夫人; 有被火烧坏的房舍及其断垣枯井,有尘雾笼罩的树林山野;有为了儿子的安全投井自尽的母亲,有身藏战将怀中,酣睡未醒的孩子; 有暴风雨般的激战,东奔西逃的急迫,有树荫之下、君臣相聚、泣诉衷情的沉静。有动有静,有平有险。忽而这边,忽而那边。并不停留在战场的一角,使每个角落都各有不同的气氛。随着主人公的奔驰,把读者的目光时而引向这方,从旁侧视; 时而又引人的目光逼视那方,如亲临其境。象是一个个连接的电影镜头,又各有不同的情景。使人应接不暇,可也又有条不紊。不但有声有色,写激战,似乎听到刀枪剑戟相互击撞的音响,看到血满战袍的将军形象; 而且好象还有味,仿佛嗅到战场上特有的风尘气味。看来,好象作者还是并没有专门开辟篇幅,在环境气氛的描写上大下工夫,可是作品竟然有了如此良好的艺术效果,这也是我国古典艺术中的一个值得令人探讨的地方。
☚ 大战长坂坡   当阳之败 ☛
0000844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