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卓文君私奔相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卓文君私奔相如

 【调笑令】 我这里见耶,他那里忙把面皮遮。我手抵着牙儿自想者。莫不是梦中走入嫦娥阙?莫不是上天台误入仙穴?这的是王孙宅内观了艳奢。可知道看的人醉眼乜斜。
 (孤扮卓王孙,云) 久闻先生善琴,愿操一曲,以涤尘想。(下略)(正末扮司马相如,取琴鼓科。歌曰) 凤兮凤兮求其凰! 安得接翼兮从其翔。巢五云兮鸣朝阳。凤兮! 凤兮! 怀予心兮何能忘。(旦扮卓文君,长叹科) (正末扮相如,唱)
 【圣药王】 我这里曲未绝,他那里心早邪。只将那一声长叹向人说。他心又怯,我情又劣。咫尺间千里水云赊。欲寄字呵,又恐怕风急雁行斜。
 【麻郎儿】 我这里偷睛儿望者,他将个笑脸儿迎者。可喜娘知疼热的姐姐,又撞着我这软厮禁不识羞的俫俫。
 【么】 对面儿似隔着苍梧迥野。(旦下) (正起云)呀! 回去了也。转过那屏风呵! (唱) 又隔了巫山万叠。恰便似支楞的把琴上冰弦断绝,枉把我春心漏泄。
 (孤唤院公分付科。云) 着先生只在书房里歇。(下略) (院公下。正背云) 却不知我这一来,正为何事?对此月白风清,其如良夜何! 我就在此书院,竹间抚一曲琴。借此琴声,以诉衷悃。(鼓琴科。歌曰)凤兮凤兮求其凰,翱翔四海归故乡。白雉尚有两雌挟,人生岂得长孤孀! (旦上。云) 适来那先生抚琴,意在起妾之心。妾深有感于衷焉。时将二鼓,更阑人静。又闻书院里琴声,好是动人之情也呵! 我向那花阴下听一听,看他意下如何。(做潜花下科。闻琴声科。) (正歌曰) 凤兮凤兮求其凰! 求之不得心徬徨。秋风暮兮碧梧老,各分飞兮天一方。凤兮!凤兮! 安得比翼翱翔。(旦长吁科) (正惊科。推琴起立出瞧科。唱)
 【鬼三台】 又不曾夜宿在旗亭舍,却怎么不由我心惊怯?知他是人耶鬼耶?既不沙,猛听的花阴下暗咨嗟。可擦擦似有人来也! 莫不是忒楞楞宿鸟惊栖不暂歇,疏剌剌花影摇风吹落叶。是何人吓鬼瞒神,教小生心劳意拙! (做见科。唱)
 【圣药王】 见一人荼䕷月下潜立者。(旦做躲科) (正唱) 又转过芭蕉影底躲闪者。我向前去扯住他绣裙褶。呀! 才听的长叹呵,却元来是姐姐暗咨嗟,错猜做东风花外杜鹃舌。我则索克答扑的跪膝者!
 (跪云) 小生何幸,得蒙姐姐眷恋之情。冒兹风露,远离香闺,枉顾寒微,其幸匪浅! (旦扯末起。云) 妾闻先生琴声,知先生不弃鄙陋。值此好天良夜,愿荐枕席之欢,以效于飞之乐。(正云) 小子不敏,何以克当?况严君在堂。倘或事泄,反成间隔。如果有眷恋之情,不若私奔归家,永为夫妇,以同偕老。不亦美乎! (旦云) 妾愿侍巾栉,执箕帚,以奉先生。即当从命,不可久留!妾有香车一乘,先生可乘此车,夜遁而去。(正唱)
 【秃厮儿】 则你这俊句儿教人怎舍。既相见怎忍离别。趁着这更阑人静月儿斜,悄悄的辆起这七香车。快疾些也么行者! (旦下取车上科)(正唱)
 【小络丝娘】 我扭回身望着你那尊堂行拜谢,小生将的你可喜娘孩儿去也!
 【馀韵】 却怎么东君未觉花先谢,我袖得春风去也! 恁觉来时月到画堂中,人在天涯何处也?

 此剧所叙为人们熟知的故事,本于《史记》、《西京杂记》 等书的记载。此剧之前,宋元戏曲中以此故事为题材的作品甚多,惜不传。此剧演司马相如离乡求仕,途经巨富卓王孙宅,因听说其女文君姿色殊绝,又擅诗词、音律,目今新寡,便有意借宿。他以 《凤求凰》 曲挑动文君之心,致文君夤夜私奔,与相如临邛卖酒。后相如应聘入朝,封中郎将开通蜀道,携文君荣归故里。这里选第二折中之曲数首,皆相如所唱。
 相如借宿卓王孙宅。卓王孙久闻其名,盛情接待。文君知相如为 “天下之奇士”,乃于画屏后窥视。一曲 【调笑令】 唱出文君被相如瞧见后的羞涩之态和相如瞥见文君、惊其美艳如仙时的痴迷之状 (乜斜,眼微张、斜视的样子)。相如歌《凤求凰》 曲,文君听后忍不住一声长叹。聪明的相如于长叹声中探知文君 “心早邪”,只是胆儿 “怯”。眼见人在咫尺间,却如千里云水相隔 (赊,远也),难通音讯,不免使人着急。但当相如偷眼望文君时,却见她 “将个笑脸迎者” ——文君为情所动、终于战胜怯懦,与相如眉目传情。相如高兴得暗称文君是 “可喜娘知疼热的姐姐” (可喜娘,可爱的女子),说自己是 “软厮禁不识羞的俫俫”。“软厮禁”,一作 “软厮金”、“软丝觔”,用软工夫的意思。杨慎《洞天玄记》 第一折中有 “打点下软丝觔巧言词去惹魔头” 句,即此意。“俫俫”,小孩、小厮之谓。“不识羞的俫俫”,在这里并无贬意,实为爱称,犹如今日在某些场合下称那些风流伶俐的小伙子为 “坏小子” 一样。此句意为: 可爱的知情知趣的小姐,撞上我这个会用软工夫的 “坏小子”,焉有不动情的! 但毕竟卓王孙在场,有如苍梧之山、辽阔的原野横亘在二人中间。文君终于离去。相如感到失落,觉自己的追求难以实现,有如弦断音绝 (支楞的,弦断之声),他为自己白白把春心泄漏而懊丧。但是,在相如夜宿书房再借琴歌诉说衷情、文君闻声潜听不由得又是一声长叹后,事情有了转机。
 【鬼三台】 道出相如闻声出寻时心中的猜疑。“又不曾夜宿在旗亭舍” (旗亭,市中酒楼),那来的叹息之声?是人声,鬼声? 既都不是 (沙,在句尾,为语助词,无义),那是什么?“可擦擦”、“忒楞楞”、“疏剌剌” 为人行走、鸟振翅、风吹落叶的象声词。其实相如心中已经明白是谁在此,故见到文君躲闪之影,立即扯住跪而相求。夜深人静,正是互通情愫的好时机。文君痛快地答应了相如 “私奔归家,永为夫妇” 的请求。夜遁途中,相如回身向空拜谢,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九支曲子,不仅道出了相如内心的活动、感情的起伏,且从相如眼中所见的角度说出了文君情态的变化,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俏皮、风趣。此折选用具 “陶写冷笑” 特点的越调曲牌,宜于轻巧、畅快地表达相如此时此地的情怀,演于场上,有助于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其谐谑之趣。作者于 《太和正音谱》 中要求戏曲作者“先要明腔,后要识谱,审其音而作之”,是有道理的。
 琴声通情意。晋嵇康 《琴赋》 曰: “诚可以感盈心志而发泄幽情矣。” 唐李群玉《戏赠魏十四》 诗云: “几多情思在琴心。” 元杂剧 《西厢记》 中张生以琴声引动莺莺,明传奇 《玉簪记》 有 《寄弄》 一出借琴抒情,都取得了很好的戏剧效果。此剧以相如琴挑文君为重要关节,写得儒雅而多风致。作者对相如、文君之行未像封建卫道者那样给予声色俱厉的斥责,剧中只说是一场 “风流过失”,且因终于成就了永久夫妻而予以宽容。但作者毕竟是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其戏剧主张首先强调“返古感今,以饰太平”,要讴歌 “皇明之治”,“以致人心之和”。故剧中写二人夜遁时由文君驾车、相如坐车,说是遵循 “男尊女卑”、“夫唱妇随” 的 “妇道”,并以 “人于逼迫之际,而不失其仪者,亦可谓贤矣。” 加以肯定。这不免使人感到牵强,实为画蛇添足。

卓文君私奔相如 - 爱情文学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卓文君私奔相如

 卓文君、司马相如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他们的爱情故事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又演变成文艺作品,并成为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滥觞。
 才子佳人爱情故事一般都是才子当初穷困潦倒,与一位姣好聪慧女子相爱,受到种种阻挠,历经各种磨难,最后夫荣妻贵,结局圆满。这类故事产生的社会条件首先是下层文人有仕进的机会,而这在科举制度产生以前是极少的。西汉初期,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异常充足。武帝注意网罗天下人才。司马相如以《子虚赋》得恩宠,由穷变贵,有其必然性。而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不同寻常的结合是不符合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要求的。这种爱情故事是得不到社会的认可的,而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载入了正史《史记》,并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所以我们说卓文君私奔相如故事是才子佳人故事的滥觞。到了隋代以后,科举制使下层文人有了一个改变自己社会地位的机会,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受到一定冲击,才子佳人爱情故事增多,文君私奔相如,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影响也愈加深远。


 一,真实的爱情故事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始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司马相如蜀郡成都人,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曾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由于孝景帝不喜欢辞赋,司马相如不能展其才华,于是辞官做了梁孝王的门客。在梁期间,撰写了《子虚赋》献给梁孝王。不久,梁孝王死去,司马相如回到了成都,而家境贫寒,生计无着,遂应老朋友临邛县令王吉的邀请到了临邛,王吉待为上宾。临邛多富人,首富是卓王孙,拥有家僮八百人。卓王孙为了巴结县令王吉,与富人程郑共同宴请司马相如和王吉。宴请的那一天,司马相如称病推辞不赴,王吉亲往迎接,不得已才往赴宴。席筵间司马相如应邀弹琴,这时卓王孙的女儿文君新寡,好音律,相如以琴挑之。而文君久慕相如的声名,窃窥相如风流倜傥,又闻琴声,心意相通,遂夜奔相如,和他一起到成都。卓王孙大怒,一个钱也不肯给文君,卓文君司马相如,家徒四壁,无以为生。不久文君与相如商议返回临邛,卖掉车骑买一个酒舍卖酒,文君当垆,相如涤器。卓王孙因此感到很羞耻,闭门不出。经众人劝解,不得已分给文君家憧百人,钱百万,及其出嫁时财物。于是文君和相如又到成都,买田地宅舍,成为富户。
 景帝死后,武帝继位。武帝读到《子虚赋》后非常喜欢它,喟然长叹:“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蜀人杨得意为狗监,向皇上说,我的同乡司马相如自己说他撰写的这篇赋。于是司马相如入京。相如进京后再作《上林赋》,被天子封为著作郎,后官拜中郎将出使西南,经过蜀地,蜀太守以下都出城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于是卓王孙,临邛诸公都献牛酒以交欢。卓王孙这时又觉得使女儿嫁司马长卿太晚了,便多分给卓文君财物,与男孩子相同。
 司马迁二十七岁时,司马相如去世。司马迁二十壮游归来,“仕为郎中”,后来“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所以对司马相如了解是深刻的。《史记》作为史书,以客观实录而闻名后世,但《史记》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笔下的司马相如才华横溢,气质高雅。写赋令武帝惊叹,出使西南令邛、笮等地称臣归附。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有济世安邦的志向。《史记》主要是为司马相如作传,并侧重于他的辞赋,而对他与卓文君的爱情着墨不多。但就在那不多的笔墨中,我们看到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卓文君早听说司马相如来到临邛,雍容闲雅无人可比。“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等到相如到卓家饮酒,抚琴,用琴挑动文君,文君偷偷地从门后看相如,心里很喜欢相如,可又担心自己的行为想法不合礼法,也担心相如是不是对自己真的有意,因为琴声表达的意思毕竟是比较朦胧的。“窃”和“窥”两个字点出了文君大家闺秀的身份和春心萌动,不愿受封建礼教羁绊的心理。“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写出了文君大胆追求爱情而又害怕别人发现的心情,也表现出她正在捉摸相如真实意图的神态,唯恐自己多情,相如无意。等到宴会结束,相如让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琴中之意豁然明朗。于是文君大胆地与相如私奔而去文君这一大胆的行动反映了她要把握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婚姻再不容他人干涉的倔强性格。到成都以后,相如家徒四壁,生活清苦。文君献计,还临邛“从昆弟假贷”,即向兄弟借钱。然而钱并没有借到。于是她和相如又果断地决定:尽卖车骑,买酒舍酤酒。文君当垆卖酒,相如打杂洗碗碟。这一行动终于迫使卓王孙分出仆人和财物给文君。献计卖酒、逼父分财,写出了文君对为富不仁的父亲的不满。也表现了她聪慧而又略带泼辣的性格。
 《史记》中的卓王孙是个趋炎附势的人物,他为了巴结县令,邀请了县令的客人司马相如和县令。女儿私奔后,他怒不可遏,大骂:“女至不材,我不忍杀,不分一钱也。”认为女儿大逆不道,对女儿进行了经济制裁。后来女儿当垆卖酒,他羞愧难当,迫不得已才分一小部分财产给文君。等到司马相如官拜中郎将,出使西南,他又立即大献殷勤,叹息让女儿嫁给相如太晚了,并且又分了很多财物给文君。对司马相如困顿和富贵的两种处境,卓王孙一冷一热两副面孔截然不同。趋炎附势的心态暴露无遗。
 司马相如以琴声挑动文君是故事的重要情节。《诗经.关睢》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即用阅耳的琴瑟来亲近贤淑的姑娘。春秋时代以后,民间一直流传着萧史吹萧作凤鸣,得到秦穆公女儿弄玉的赏识,双双骑凤飞去的故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高门大户里,青年男女被内外有别的礼教隔开,往往通过音乐互通感情。司马相如琴挑文君的故事极富浪漫色彩,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厢记》中张生在崔莺莺墙外弹唱《凤求凰》的时候说:“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西厢记》第二本第四节)。《娇红记》中王娇娘认为人生大幸无过夫妻的美满结合,而所配非人则终身怀恨,因此聪俊女子宁愿学卓文君的自求良偶。可见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对后世的影响。


 二,俗文化中的卓文君故事


 明代初期,宁献王朱权将文君的爱情故事改编为杂剧《卓文君私奔相如》。朱权的改编使故事戏剧化了,结构上也紧凑了。但是基本情节并没有什么大变化。
 司马相如满腹经伦,胸怀大志,无奈时运不济,贫居独处。见武帝即位,访猎贤士,便往长安求仕。路经升仙桥,题字言志:男儿当以功名为重,大丈夫不乘驷马车,不复过此桥。后经临邛,投宿于卓王孙府上。相如天下奇士,文君早有耳闻;文君姿色殊绝,善于诗词,精通音律,相如也早有所知。相如想用一曲《凤求凰》向文君求爱,蓄谋已久,并且信心百倍:
 〔紫花儿序〕也不用蜂媒蝶使,更何须燕侣莺俦,硬撞入凤窟鸾穴,只消我移宫换羽,便是我捎关打节。不是我自说,遮莫你贞烈心肠硬似铁,我将那打凤牢龙的计设,都分付与玉轸金徽,也不索雁简鱼帖。

 文君听了《凤求凰》琴曲深有感触,于是夜驾香车与相如私奔而去。卓王孙派院公追赶,因见文君给相如驾车,说:“人于逼迫之际,尚能不失其仪。”于是放了文君和相如。文君相如回到乡里,怎奈生计无着,又返回临邛卖酒为生,困顿至极。忽然天子诏书到来,因叹《子虚斌》精妙,召相如进京,不久相如官拜中郎将,夫荣妻贵,荣归故里。途中相如想娶茂陵少女为妾,文君作了一首白头吟:“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提,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相如回心转意,打消了娶妾的念头。回到临邛,卓王孙设宴庆贺,认下女婿,皆大欢喜。
 据《华阳国志》卷第三《蜀志》载:
 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
 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市门曰:
 “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类说》卷二十八《异闻集相如挑琴》载:
 司马相如游临邛。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相如鼓琴曰:“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通兮无所将,何今夕登斯堂?有艳淑女在此室,室迩人遐独我伤,何缘交颈为鸳鸯?”

 作者灵活地运用这些史料,第一次较成功地塑造了戏曲文学中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形象。司马相如追求功名富贵,却又不忘“情田种爱根”,追求姣美的文君。功名成就后又想娶茂陵女为妾,是个十足的风流才子。娶妾一波也反映了唐代以后,男子飞黄腾达便往往抛弃糟糠之妻的社会现象。卓文君大胆地追求爱情,而又受封建礼教的约束。驾车夜逃时,对相如讲:“男尊女卑,理之常也。夫唱妇随,人之道也。今先生乘车,妾为之御,斯乃妇道之宜。虽于仓皇之际,焉敢失其义乎。”反映了文君性格上的矛盾。由于杂剧一般产生于书会才人之手上演于勾栏瓦肆,受俗文化影响较重,所以主人公的思想情趣等往往较为低下,这在《卓文君私奔相如》中也有所反映。相如想的是求功名富贵,而不是济世安邦。文君夜奔相如竟然讲:“值此好天良夜,愿荐枕席之欢,以效于飞之乐。”
 朱权的《卓文君私奔相如》杂剧天命思想严重,道德说教很多,影响了其艺术成就。较其晚出的《琴心记》传奇克服了杂剧的这些缺欠,使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得到了完善。


 三,雅俗共赏的卓文君故事


 传奇《琴心记》在《曲海总目提要》、《曲录》均列为无名氏作,今据徐复祚的《曲论》定为明万历年间常熟人孙柚所做。
 《琴心记》(有《六十种曲》本,中华书局版)共四十四出,故事曲折,情节复杂,扣人心弦。司马相如曾化钱买官,做了汉景帝的武骑常侍,欲图谋功业,济世安邦,但景帝好谈黄老之学,槟薄名儒,一时辞赋贤才都到了梁国,相如游于梁,作《子虚赋》献给梁王。梁王不久离世,宾客解散。相如遂投奔好友临邛县令王吉,舍于都亭。应卓王孙之邀与王吉赴宴。此时文君新寡,与贴身丫头孤红较为知心。宴请之初孤红窥宴,文君好奇,支开孤红后,自己偷看,与相如目光相撞,相如惊叹“这是那一阵仙风”,于是佯醉,借书斋休息。书斋紧挨花园,相如夜深墙内弹琴,歌《凤求凰》,文君墙外长叹低吟。相如欲越墙相见,书僮青囊突然出现,提醒不可莽撞。恰此时王吉酒酣欲归,来请相如,相如自去应付,而留青囊应付文君,青囊与文君侍俾孤红打情骂俏中约下令相如文君在都亭旁小溪边再次相会。这部分所写与《西厢记》中张生与莺莺夜里幽会一段颇为相似。到了成都,相如生活贫困无依、非常窘迫,青囊借米遭人抢白,孤红采野菜,文君做些刺绣维生。对此孤红牢骚满腹,文君却不悔不怨。而相如只会读书,深感对不起文君。文君无奈,劝相如再回临邛。向乳母借一点钱买了个酒舍卖酒。文君当垆市中,受尽屈辱。消息传到卓府,卓王孙无奈给了文君一笔钱财。本以为回成都过上富裕日子,谁料归途遇寇,被抢走了大部分钱财。幸而苦尽甘来,武帝读《子虚赋》惊叹,又得狗监杨得意推荐,于是武帝召相如入京。此时文君正生病在床。临行前文君担心相如到京再娶,又恐自已—命归天等不得相如归来。相如发誓:“既承相契,错受知音当垆苦依,便教新贵显,怎把旧盟违。”
 相如进京又撰写《上林赋》、《大人赋》等,官拜著作郎。适逢唐蒙在西南,糜费兵革民怨沸腾。武帝拜相如为中郎将持节捉拿唐蒙,安民通夷。相如过临邛,太守郊迎,王吉负弩为前驱,荣耀无比。此时卓王孙也来庆贺,认下女婿。并派人去成都请女儿文君回家,本以为团圆有望,然相如终因君命在身,没能见面。
 唐蒙闻知相如来捉拿他,恨之入骨。便派心腹到临邛造谣,说相如因贪污索贿被处以腐刑,如司马迁一样。另一方面又到京都扬言相如在西夷受贿误旨。还派人到司马相如军中传言文君病故,欲使相如因私废公。文君听信谣言,悲痛欲绝。相如闻知文君病故心生疑窦,正想派青囊回去打探,忽然朝廷派人押解相如回京问罪,青囊悄悄逃走,去找文君。卓王孙听说相如囚解回京,由贵变穷,就对文君说相如已死,逼文君改嫁田太尉。文君不从,与孤红削发入峨眉山小巫山庙为尼。
 相如蒙冤下狱,恐无出头之日。恰巧,王吉官升廷尉,为之伸冤。淹留京师之际遇茂陵女子钟情,相如心念文君,不为所动。偏文君又信谣传,说相如官爵已复,却又恋了茂陵女子,要娶为妾。作《白头吟》让青囊与孤红送往京师。这时陈皇后千金买赋,司马相如作赋感动武帝,陈皇后重得宠幸。青囊又回峨眉接文君入京。相如夫妇相逢,青囊与孤红也结为夫妻。这时圣旨又到,相如升官,文君被封为蜀郡夫人,青囊爵百户,孤红也赐给牛酒。众人历经劫难,终于大团圆了。
 《琴心记》中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经过了种种考验。首先,二人面对着封建礼教的考验。《礼记.士昏礼》在婚制方面定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微、请期、亲迎。六礼未备是很不体面的,但司马相如感于文君的知音,毅然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与文君一走了之。而文君久居深闺,深受封建礼教的拘束。新寡在家,她当然知道妇德之类的训诫。但她倾慕相如的才华,在相如琴声的鼓励下,翻过院墙,也翻过了封建礼教的樊篱,与相如逃回成都。两人闯过了封建礼教关。其次,两人闯过了生活困顿关。还成都后生计无着,鹔鹴
 裘换酒,野菜和水煮,两人相爱如初。再次,他们闯过了强盗关。卓王孙分与部分财物给文君,归成都途中遇上了强盗,强盗想杀文君,相如请求:但求饶命,听取财物。最后,文君顶住父亲逼嫁,逃上峨眉山,苦等相如。而相如身系囹圄,念念不忘文君。出狱后面对茂陵女的挑逗无动于衷。两人历经种种磨难,忠贞不渝的爱情贯穿始终。
 司马相如急切想求取功名:慨叹时运不济,十分忧伤,与文君逃回成都时,对文君讲:
 〔急板令〕念狂鲰困穷不才,勿生嗟埋冤此来,看时回运泰,终有日马奋天衢,凤起蓬莱。飞腾青汉稳步金阶。

 他要以求取功名报答知音的文君。时来运转后,却又因君命在身,行止匆匆,夫妻竟不得一见。并因奸臣设陷下狱。功名富贵尽失,妻子也不知下落。此时方翻然悔悟:“沉沉宦海迷难转,拘拘利锁将人缱。”出狱后对王吉、杨得意叹息:“悔当初欲觅封侯,忍轻折鸾凤俦,愖怜别后,竟掩荒丘,至今魂梦,断烟衰柳。”
 所以读书不再读三坟五典,也不读《孙子》十三篇,只读“轩歧之书”,修身养性。
 面对功名富贵如过眼烟云,而两情相爱愈益显其珍贵,司马相如对文君一往情深。当在边关听说文君病故时,大哭:
 我妻,你君死了呵,教我〔归朝欢〕何心去,何心去做个好官。农锦叫谁带笑看,终须去,终须去抚著你棺,哭得眼昏肠断。天呵,怨当初为甚轻分散。早知长别无由见,且自相捱过一年。

 出狱后,急忙追问文君下落,青囊为试探相如,谎称文君听说相如娶了茂陵女为妻,忘了旧情,一时抱忿缢死。相如顿脚捶胸大哭:“这是那一个造谎,害得好苦。我这四年间,谢柳辞花,悲鸾泣凤,却为甚来。我今左则一死罢了。”相如两次痛哭的细节描写,充分显示了司马相如对文君的痴情相。
 相如不负文君,文君也不负相如。成都受苦不悔,临邛当垆不怨,闻相如受难,涕泗连连。听相如已死,万念俱灰,削发为尼,又听说相如已娶了茂陵女,于是寄去白头吟与之决绝:
 〔五更转〕我皑如山雪深,皎如云月亮,可奈你山云竟渺茫,空孤雪月难亲傍。又似斗酒城中相逢欢赏。今日斗酒欢,祖席间,西沟上。明朝水忽东流往,渺渺双沟,咫尺东西波涨。

 〔前腔〕又似东郭樵,西郭响。共丁丁木两厢,隔空山声似相推让,猛被执柯人断声柯上。天!嫁休啼,娶休想,凄凄怅。安得一心人,相从白首终无恙。男儿欲相知,何用钱刀为,正是鱼尾离簁,袅袅风竿孤赏。

 《白头吟》歌辞见《东府诗集》: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中华书局版第二册)

 作者为了适合舞台演唱,对白头吟作了如上改动。受之弥笃,恨之愈深。文君受尽各种苦难,仍能顽强生活下去,但她受不了相如的抛弃。文君同样是历尽苦难,痴心不改。
 《琴心记》一共写了三对情人的爱情,一对是文君和相如,一对是青囊和孤红,一对是汉武帝和陈皇后,三条线索紧密相联。文君相如不团圆,青囊孤红难完婚,相如不写《长门赋》,武帝难见陈皇后。不论才子佳人,也不论书僮侍婢,也不论天子皇后,在爱情上都同样存在波折。反映了《琴心记》作者对爱情的态度。
 《琴心记》写法上貌似形散,实则神不散。写文君相如相偕抵舍,家徒四壁,中间突然插入汉宫春晓,读者初读到此,觉得莫名其妙,读完以后才发见其妙处:一是对比鲜明,这边饥肠辘辘,告贷无门,那边游玩嬉戏,行乐有馀。二是为长门望月,赉金买赋,打下基础。表现爱情不分贵贱的主题。结构安排好像今天电影的分组镜头剧本。几条线平行发展成交叉在一起,场影转换较为频繁。这里司马相如遇强盗正战战兢兢,那里杨得意正在推荐他,这边“给管求文”志得意满,那边“空闺永叹”孤苦无依。正写文君回家享福,忽然那边唐蒙又设下了陷井,如果将《琴心记》拍成电影,恐怕用不着过多的改编。
 总之,不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上,《琴心记》都是一部成熟的作品。
 清初袁子令作《鹔鹴裘记》,据《曲海总日提要》卷九载:鹔鹴裘为司马相如事,据本传。旁采诸书,凡关相如之故事,大概填入云。《鹔鹴裘记》得名源于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
 司马相如初与卓文君还成都,居贫愁懑,以所着鹔鹴裘就市人阳昌贳酒,与文君为欢。既而文君抱颈而泣曰:“我平生富足,今乃以衣裘贳酒。”遂相与谋,于成都卖酒,相如亲着犊鼻裈涤器,以耻王孙。王孙果以为病,乃厚给文君,文君遂为富人。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柔滑如脂。十七而寡,为人放诞风流,故悦长卿之才,而越礼焉。长卿素有消渴疾,及还成都,悦文君之色,遂以发痼疾,卒以此疾致死。文君为涞,传于世。

 《鹔鹴裘记》运用史料较为丰富,这是卓文君爱情故事系列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但过分拘泥于史料,缺乏文学作品应有的想象和虚构,也使作品的艺术成就受到不应有的影响,所以,《鹔鹴裘记》比起《琴心记》要逊色得多。
 《 裘记》以后,又有乾隆时舒位写的《卓女当垆》,道光时黄燮清写的《茂陵弦》,《茂陵弦》的《买赋》一出行于歌场。清亡后,李季伟、云查民合撰传奇《当垆艳》(有1933年新文化书社标点本)、郭沫若历史话剧《卓文君》等亦演此事。
 纵观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爱情作品系列,无不以《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为依据。而卓文君爱情故事在后世广为传播,也主要有赖于《史记》的巨大影响。卓文君私奔相如,千百年来被人们传为美谈,成为后世妇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楷模。

卓文君私奔相如

戏曲。明朱权(1378—1448)撰。四折。权有《太和正音谱》已著录。此剧演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故事。本事出《史记》,并见《西京杂记》。元明杂剧、传奇演文君、相如事者甚众,而朱氏之作似在诸作之上,近人王季烈云:“有元人之古朴,而无元人粗野之弊;有明人之工丽,而无明人堆砌之病。”有脉望馆校于小谷本,《孤本元明杂剧》本。中国戏剧出版社一九五八年出版《孤本元明杂剧》排印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5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