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华夏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华夏族

 古代汉族的自称,亦称“诸夏”。据《说文》解,华者,意为荣;夏者,意为中国之人。中国是中原之意。原始社会后期,传说以禅让方式成为大部落联盟首领的尧、舜、禹,都尊奉黄帝为共同祖先,汉族的远古先民实则包括来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团的人。公元前21世纪以后,黄河中、下游地区相继出现了夏、商、西周几个奴隶制王朝。夏王族为大禹之后;商王的祖先本是东夷;周王本称为夏人的一支,杂居于戎、狄之间,与羌人关系密切。他们先是在黄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之间与淮河支流汝、颍上游;继而发展到淮河、泗水和江汉平原广大地区繁衍生息。经过长时间的交往、斗争和融合,而形成为共同族体。西周时,已出现华、夏单称或华夏连称的族名,以区别于蛮、夷、戎、狄。春秋战国时期,在诸侯国兼并战争中,齐、晋、燕、楚、秦等大国成为东西南北各族密切联系的中心,华夏族与其它各族交往中,华夷贵贱尊卑的观念已很强烈,其中文化则是区分华夏与蛮夷的首要因素,如周初被封于荆蛮之区的楚,在楚王争霸中原时,以维护华夏礼制自居,才被尊为华夏;兴起于渭水的秦,与戎、狄杂处,平王东迁后,受封在镐京地区立国,至战国时才同其它国家合称“诸夏”。战国后期,七雄合纵,连横,兼并,争战,形成诸夏统一趋势,进至中原的戎、狄、蛮、夷与华夏融合,形成华夏稳定的族体。秦汉时期,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汉代以后,渐称汉族。

华夏族 - 历史大事 - 可可诗词网

华夏族

 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先秦时期以夏、商、周族为主形成的民族,亦称“诸华”、“诸夏”。《左传·闵公元年》:“诸夏亲暱,不可弃也。”华夏之名起于上古,《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则析公为之也。”“华”意为“荣”(《说文·华部》),“夏”意为“中国之人”(《说文·文部》),“中国”即中原之意。夏、商、周族都起源于黄河中下游,主要活动范围在今陕西中部、河南、山东西部及河北、山西南部。西周时分别将周围居住的少数民族称为夷、戎、蛮、狄,中原民族则自称华夏。
 周人所谓华夏,除自身外也包括了虞(舜)、夏、商三代的后裔在内,甚至有传说中黄帝、帝尧的后裔在内,然而虞、夏、商的先祖都不是华夏,孟子说:“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离娄下》)司马迁说:“禹兴于西羌。”虞与夏的分布是一东一西,商与周的兴起也是一东一西。商人本出东夷,后来与东夷关系一直很密切。周人的戎狄身份也是无可讳言的,直至太王古公亶父“居岐之阳”,才从戎狄中分离出来。周有世代互婚的两大氏族:姬姓非戎即狄,可能是狄之近戎者;姜姓是羌,无疑属戎。
 春秋时期“尊王攘夷”成了霸主事业的主要原则,于是夷夏之辨就义正词严了。以《左传》《国语》为例,华夏单称、连称以及诸华、诸夏、方夏、区夏、东夏之称,夷夏对举、戎华对举也屡见不鲜。以前的四夷似指四方之夷,到了战国时期则发展为夷分四类,东、西、南、北各代表一类民族,与中国或华夏对举。在春秋之际大都先后与之融合,成为汉民族的先民。
 华夏族的形成是通婚、迁徙以至战争发展使不同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与联系的结果,落后者总是接受先进者的熏陶与感染,后起者对先进者总是即有因袭,又有变革。朝代的更迭,统治民族与被统治民族的易位,是虞、夏、商、周四族汇合成为华夏的嚆矢。及至周灭商,又大封商人乃至虞夏的后裔,华夏族才算初具规模了。春秋早期,在华夏诸国看来,楚人的地位与蛮夷相去无几,甚至楚君也自称是“蛮夷也”。《史记·秦本记》说秦人先祖的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但秦人最初实为夷,而后徙入戎,终于化为夏。秦、楚以外,吴、越也是“夷狄”大国,燕、晋、齐的王室虽非夷狄,但因与夷狄比邻而杂有夷狄之风。总之,“攘夷”的结果,加速了夷狄的华夏化。上述楚、秦、吴、越四大国不必晚至战国,均已变夷狄为华夏了。战国之时,楚国把更多的蛮族,如濮人、蛮人、庸人、舒人等带进了华夏的领域,秦国则把更多的戎狄,如巴人、蜀人等带进了华夏的领域,其他接近边疆少数民族的诸侯国无不如此。于是,从族源上看,在华夏中间,蛮、夷、戎、狄的血统一应俱全了。华夏族形成、壮大的过程,便是蛮、夷、戎、狄同化、融合的过程。
 一部先秦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国上古的民族形成史。说得更明确一点,则是华夏形成史或由夷变夏史。华夏是蛮、夷、戎、狄异化又同化的先进产物。
民族

民族

族(汉~;藏~;满~;回~;彝~;苗~;白~;侗~)
汉民族:汉(汉族;~民) 中华 华胄 黄族 华夏族
古代少数民族:夷(东~;西南~;蛮夷戎狄) 番(番族;~落;西~;诸~) 羌(西~) 髻(~髦) 蛮(蛮夷;髦蛮) 戎(西戎;阴~;鬼~) 裔 叟 僰 俅 笮 霞氐 羯 纥(回纥) 胡(胡人) 狄 貊 粤(百~) 虏(鞑虏) 鞑(鞑子) 长(~夷) 猃狁 匈奴 獯鬻 左语 鞮译 靺鞨 鞮汗 鬼族 鬼方 韦韝 吐谷浑
四方少数民族:鞮译象寄
旧时泛称某些少数民族或南方人:蛮子
旧称未开化的南方少数民族:蛮人
现代各民族:苗 蒙 藏 彝 回 傣 土 佤(佤族;佧佤) 瑶 侗 独(~族;~龙) 京(京族) 鞑靼仫佬 仡佬 锡伯
本族以外的民族:外族(~入侵) 殊族 异族 异类
种族:族 种(种类;黄~;白~;黑~)
卑贱的种族:贱种
弱小民族:瘠牛羸豚

另见:家族 国家 社会 家庭

☚ 族、性   性别 ☛
华夏族

华夏族

中国古代由夏、商、周三族及其周边的蛮、夷、戎、狄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据考古发掘与古代文献的相互印证,可知传说为有熊氏黄帝后裔的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即于公元前21世纪时进入了黄河中游的河洛流域的黄土地带。经过长期争战,尊黄帝为始祖的夏部落与分别尊颛顼、帝喾、伯益、皋陶为始祖的夷人部落,以四岳为宗神的羌人部落结成新的部落联盟。治服水患的夏部落首领禹的儿子启,打破共主由部落首领推举的制度,建立夏朝。与此同时,华夏民族的始祖——夏民族便基本形成了。最早居住于今山东半岛的商族,在其首领汤的率领下,于公元前17世纪灭夏建商朝。此后,夏作为一个民族而存在于商王朝统治范围内。至公元前11世纪时,曾长期作为商朝部属的、以羌人为始祖母的周族形成并迅速崛起,其首领周武王统兵灭商建立周王朝。此后,一个以周民族为核心,融合了夏、商、周以及部分蛮、夷、戎、狄等族的新民族——华夏族形成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中原地区,成了华夏民族的摇篮之一;金文,成了华夏族书写文字的基础; 周族的重农思想及以农业为社会经济的主要部门的共同经济生活成了华夏族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 周族所推重的宗法伦理思想成了华夏族共同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华夏族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与大融合,发展成了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因其地理位置居中,故又称中国。其周边各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华夏族联系日益加强,相互竞争与融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秦汉时,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的国家。因汉朝影响深远,故而构成其主体的华夏族也逐渐被称为汉族。

☚ 古代民族   汉族 ☛
华夏族

华夏族

汉族前身的名称,又作夏或诸夏等。据学者研究,其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部落联盟发展到国家形态的夏朝,由国名而变为族名,称夏族。《尔雅·释诂》:“夏,大也。”《尚书》注:“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后经商、周,夏族不断吸收四周民族和部落,逐渐壮大;不仅天子所在的王畿的人民,就是诸侯国的人民,均属一个具有共同语言、习俗、文化和经济生活的族的共同体。他们有时以国名自称,如商人、周人、秦人、齐人、卫人等,但又都认为自己是华夏、诸夏或简称华族。这种称呼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下来,它本身又是与其四周的其他民族相对而言的。

☚ 昭武九姓   汉族称谓 ☛

华夏族

汉民族的前身。先秦时期以夏、商、周族为主形成的民族。亦称“诸华”、“诸夏”。《左传·闵元年》:“诸夏亲暱,不可弃也”。华夏之名起于上古,《左传·襄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华”意为“荣”(《说文·华部》),“夏”意为“中国之人”(《说文·文部》), “中国”即中原之意。夏、商、周族都起源于黄河中下游,主要活动范围在今陕西中部、河南、山东西部及河北、山西南部。周围居住的夷、戎、蛮、狄等许多大小部落,在春秋之际大都先后与之融合,成为汉民族的先民。自汉武帝、宣帝以后便称汉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