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华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华夏huá xià指我国中原地区。武元衡《出塞作》:虽云风景异华夏,亦喜地理通楼烦。 华夏 华夏这里指中原地区。古代汉族自称华夏,亦作 “诸夏”。“华”是 “荣”的意思,“夏”的意思是 “中国之人”。“中国”是“中原”的意思。后来华夏则是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 ☚ 山阳钜野 河内郡 ☛ 华夏huáxià中国的古称;泛指中华民族 华夏huáxià【释义】 中国【同义】总目录 九州神州中国华夏支那神州赤县神县禹域神华农土唐摩诃至那 华夏 华夏原指我国中原地区,后复包举我国全部领土而言,遂又为我国的古称。《书·武成》:“华厦蛮貊,罔不率俾。” ☚ 支那 农土 ☛ 华夏❶ 汉族的古称。《尚书·武成》:“~蛮貊,罔不率俾。” 中国 中国中(中华;中州;中土;中夏) 华(华夏;华域) 夏(夏区;区夏;有夏;方夏;诸夏) 齐土 东土齐州 神州(神州大地;神州赤县)神乡 神县 赤县(赤县神州) 紫县 海县 神宇 神都 禹域 农土 斗南 丝国 黄图 龙野 畿服 畿岳 颛顼 另见:国家 中国各地 ︱外国 ☚ 国家 外国 ☛ 华夏huá xià中国。曹植《七启》:“威慑万乘,~~称雄。” 华夏汉族先民的古称。与 “中华”、“中国”相通,兼有族名,国名,地名等多重含义。亦有区别文化高下之意。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周初,文献中较早出现的是“夏 ”,《说文》作“中国之人”,中国指黄河流域,即所谓中原。春秋以后,“诸夏”、“华”、“诸华”之称相继出现。“华”,《说文》作“荣”或“赤色”。又《孔传》释“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 《孔颖达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 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与“夏”歧称,曾认为与华山和夏水有关,近人则谓“华”、“夏”古音可以互假,恐为一音之转。古人常以“夏”同“蛮”或“裔”对称,以“华”同“夷”对称。《书·武成》曰“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当时区分华夏与蛮夷的标准为文化和族类,而尤以文化为要。 华夏❶中国的古称。 华夏即中华。参见“中华”。 华夏華夏huá xià我国的古称。葛洪《肘后备急方·序》:“故周流华夏九州之中,收拾奇异,捃拾遗逸,选而集之。” 华夏hua xiaarchaic name for China 华夏中国汉民族先民的称谓,也是中国的国家和地名的称谓。最早,“华”和“夏”分用,“华”含“荣”意,《说文》:“木谓之华,草谓之荣”;又含“华山”地名之意,章太炎说:“诸华之名因其民族初至之地而为言……就华山以定限,名其国土曰华”。又含以“花”为图腾的族称,林惠祥说:“‘华’为图腾名称,意即‘花族’”。“夏”含人类之意,《说文》:“夏为中国之人”。又含“大”之意,《尚书》孔颖达正义说:“夏者训大也,中国有礼义文章光华之大。”“华夏”连用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十三经注疏》)系指中国地名。后来“华夏”、“诸夏”、“华”、“夏”等混用,虽然也用于地名,但更多已用于族名。相传远古传说时代的黄帝族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族与炎帝族结成了部落联盟,由黄河流域向南方发展,与羌人、夷人、戎人、狄人、苗人、蛮人互相融合,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到了夏、商、周时期,夏人、商人和周人与戎、狄、蛮、夷如北方的鬼方、猃狁,南方的三苗、楚荆,江淮一带的庸、卢、彭、濮、巴、蜀、微等许多族的一部分或大部分,通过杂居、通婚、联盟和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互相融合,形成了华夏民族。华夏族形成的时间有多种见解,分别有原始社会、商代中期、西周中期、东周初期、春秋时期或战国时期等说。华夏族又经过发展,融合了更多的民族后,于汉代演变成为汉族。 华夏民族名。含义同诸夏。《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则析公之为也。” 华夏明古器物鉴赏家。字中甫,无锡(今属江苏)人。与文征明、祝允明相友善,经营真赏斋,鉴定鼎、彝、金石、缣素等。在江浙一带颇负盛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