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十段锦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十段锦法 十段锦法“十段锦册法”的简称, 有“十段法”、“十段文册”、“十段丁田”、“均平需鞭” 等别名。明中叶在南方所行赋役改革办法之一。由巡按御史温如璋建议。天顺年间(1457—1464)始行于福建, 正德年间(1506—1521)南直隶各府县相继仿行。其法旨在整顿役法,着重于改革均徭, 附带清理田赋。要求清查全县各里甲人户名下的丁、田数目, 然后分成十段,各段负担能力大体均平, 一年徭役编派一段供应,其以田亩分段的,又称“十段田法”。嘉靖四十四年(1565), 为加派赋役, 将法改变:计算每年银力差各若干, 总计十甲之田派为定则, 每年编役之田不限于一甲, 如一甲有余, 则留以为二甲之用,不足, 则提二甲补之(即提编加派)。实际上, 一甲有余, 留为二甲之用,仅属虚文。因当时外患严重,增兵设戍,饷额过倍,供应繁兴,绝无有余之时,惟有提下甲以补上甲。提编加派, 使田民负担益增。行之未几, 里下骚然, 浙江犹甚。庞尚鹏巡抚浙江时,乃奏请行一条鞭法。南直隶、浙、闽等地均更行一条鞭法, 仅云南等部分地区在万历年间还在施行。 ☚ 一串铃法 一条鞭法 ☛ 十段锦法 十段锦法“十段锦册法”的简称。明中叶在南方所行赋役改革办法之一。天顺 (1457—1464) 年间在福建试行,正德 (1506—1521) 年间南直隶各府县相继仿行。先清查全县各里甲人户名下的丁、田数目,按照负担能力大体均平的原则,将他们分成10段,一年徭役编派一段供应; 其以田亩分段的,又称“十段田法”。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改革均徭、附带清理田赋。嘉靖四十四年 (1565年),为加派赋役,将法改为: 计算每年银力差各若干,总计10甲之田派为定则,每年编役之田不限于1甲,如上甲有余,则留以为下甲之用,不足,则提下甲补足之 (即提编加派)。此法行于南直隶、浙江、福建等地。因当时外患严重,增兵设戍饷额过倍,供应繁兴,绝无有余之时。故上甲有余,留为下甲之用,仅属虚文。惟有提下甲以补上甲。提编加派,使田民负担益增。行之不久,民间骚然,浙江犹甚。庞尚鹏巡抚浙江时,乃奏请行一条鞭法。浙江、南直隶、福建等地相继改行一条鞭法; 云南等部分地区,十段锦法行至万历(1573—1620) 年间。 ☚ 庄首 折中法 ☛ 十段锦法全名“十段锦册法”,简称“十段法”,又有“十段文册”、“十段丁田”等别名。明嘉靖时流行于南方部分地区,旨在解决赋役不均问题。具体办法各地并不一致,其要点是:将全县各里甲人户名下的丁、田数额加以清查,然后分成十段,每年编派一段应役。再将应派之差银按照应役段之田亩和丁数进行摊派。后为一条鞭法所取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